三斤
崇拜一詞是指對某物發出尊崇的拜服。人往往會不斷地追隨他所崇拜的事物。人們都喜歡將事情簡化,并用簡單的方式去表達去計量——所以極簡主義被一群人擁護崇拜著。中國似乎對GDP的崇拜也不斷膨脹,近二十多年來,中國比其他國家更關注GDP并一直努力地追趕。中國國家戰略目標制定以及金融政策,財政政策都與GDP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GDP作為衡量經濟發展的第一指標家喻戶曉。GDP是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縮寫。而GDP是指一國(或一個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包括產品和勞務)的最終成果。GDP是國民經濟各行業在核算期內增加值的總和。GDP是世界上衡量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數,因為GDP這一個數字簡單明了地反映了國家經濟的發展。作者秦朔的《告別GDP崇拜中國發展的一種解讀>一書對中國GDP“癡狂”崇拜提出了反對。
為什么我們不能對GDP崇拜呢?秦朔在《告別GDP崇拜:中國發展的一種解讀》一書中詳細地列出了原因。
首先,“GDP不衡量社會成本,即該由企業承擔卻讓社會承擔的成本”。社會成本包括了我們對資源的消耗,對環境的破壞。雖然中國在過去幾十年在經濟發展上突飛猛進,現在已躍然成為美國之后的第二大經濟體。但是,這是以消耗著很多社會資源為成本的——“全球10大環境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中國占8個;中國城市河段70%受到污染;2/3城市居民生活在噪聲超標的環境中;很多過去從不缺水的城市普遍缺水,不得不開始使用無法恢復的、且只能供8~10年使用的深層巖水,眾多農村人群不得不飲用已被污染的地表和淺層水源;中國的國土荒漠化以每年26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自西向東推進;各種災害暴發的頻度和烈度越來越高……”
其次,作者指出“GDP不衡量增長的代價和方式”——以增長為目標但根本沒有實現發展。單一地注重經濟發展,追求數字上的超越,導致發展的“亞健康”。同時,“GDP不衡量資源配置的效率”,大量的資源投入帶來了增長也帶來了浪費。“浪費的現象在大量已成現實的事物中昭然若揭,它導致了資本利用率的不足——如按對需求的期望所建的工廠,每小時僅有幾輛車行駛的高速公路,大型機場和航空集散地建筑的低利用率等。”現在的人們也逐漸感覺到幸福感下降,每天忙于提高產值,增加GDP,卻沒有意識到“GDP不衡量價值的判斷,如社會公正、幸福;GDP不衡量分配”。GDP增長不高的一些歐洲小國往往更能感覺到幸福。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們的政府更注重為市民提供一個合理有效的國家管理,為他們提供最好的社會福利。
此外,“GDP不衡量貧富的差距”。中國是一個貧富差距非常嚴重的國家,政府“先富帶后富”的政策確實取得了一定成功,確實有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但中國是世界上存在最多的貧困人口的國家之一。以及“GDP不衡量就業”,現在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失業率也很高,但是GDP并沒有反映出來。且“GDP不衡量社會的保障”,我們作為中國公民得到的社會保障是不能從GDP里看到的。
最后,“GDP不衡量誰從GDP這里最終獲益”。這一點原因要從GDP的定義來理解,GDP是以一國為依據,而不是以一國的人口擁有為依據。中國的外資多了,GDP就會增大,但是GNP(本國人擁有的生產總值)不會同時增大。
GDP可以給國家經濟發展一個大致的衡量,但GDP并不是唯一。GDP的崇拜,不是自GDP初誕生就有了的,為什么GDP會被崇拜,也是因為國家對GDP的重視上升到了政治層面。但實現經濟的飛速發展之后,社會問題日益凸顯,使得人們從“快”中“慢”下來思考到底哪里出錯了。“GDP是一個數字,一種統計方法,GDP本身并沒有錯。錯的是,把GDP當成唯一的東西、至上的東西,把GDP當成一切,以為GDP可以解決一切,以為GDP存在所謂‘涓滴效應,增長效益可以自發解決一切社會問題。”
那我們如何超越GDP呢?現在除了GDP我們還有很多衡量發展的指數。“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提出過純經濟福利(凈經濟福利)的概念,他認為福利更多地取決于消費而不是生產,純經濟福利是在GDP的基礎上,減去那些不能對福利作出貢獻的項目(如超過國防需要的軍備生產),減去對福利有負作用的項目(如污染、環境破壞和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都市化影響),同時加上那些對福利作出了貢獻而沒有計入的項目(如不通過市場的經濟活動像家務勞動和自給性產品),加上閑暇的價值(用所放棄的生產活動的價值作為機會成本來計算)。”現在最具代表性以及最廣泛使用的發展指數是1990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提出的“人類發展指數”( HumanDevelopment Index, HDI).HDI是由三個基礎變量組成的一個指數,其中包括預期壽命,教育水準和生活質量。每一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都會發布《人類發展報告》,根據這個人文發展指標,發展中國家會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
除了人類發展指數,還有另外一個指數引起了世界矚目,那就是不丹別出心裁的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國民幸福指數,包括四個方面(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文化保護以及政府的有效管理)。其中包括了九大類衡量方面:教育,心理幸福感,健康,時間支配,社區活力,生態多樣性和恢復力,生活水平,文化,良好的管理狀態。這九大類里面分別還有8個子項,一共72項衡量單位。其中GDP只占1/72。國民幸福指數,是衡量人們對自身生產和發展狀況的感受和體驗,是人們幸福感的一種指數。雖然說幸福感是很難衡量的。GNH同樣也有缺陷,但GNH以及HDI都表示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正在告別對GDP的崇拜。我們可以從GDP從來沒有衡量到的看到另外一些重要的東西,例如人們的幸福感、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等。這些都是人們除了經濟發展以外還應該重視的東西。
告別GDP崇拜,或許還有很長一條路要走,因為GDP是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數,但是社會上還有其他指數可以讓衡量更加全面。盲目的崇拜往往會帶來嚴重的后果,告別GDP崇拜,不是告別這個指數,而是讓我們看到除了GDP衡量的經濟發展我們還要更全面更立體更健康的發展。告別GDP崇拜,是讓我們生活得更好,更注重個人的幸福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經濟的健康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