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剛 呂紅君 付英姿 馬滌輝 謝曉娜
(吉林大學醫療服務中心,吉林 長春 130026)
?
賈氏點穴療法治療腦卒中后肢體痙攣患者的療效觀察
安剛呂紅君付英姿馬滌輝1謝曉娜
(吉林大學醫療服務中心,吉林長春130026)
〔摘要〕目的觀察賈氏點穴療法對腦卒中后肢體痙攣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腦卒中患者54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27 例。治療組接受賈氏點穴療法6 次/w,每次30 min。對照組采用西醫理療、職業療法等康復治療。每次 40 min,2次/d。肌張力過高的患者口服巴氯芬藥物,兩組療程均為10 w。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分別采用改良Ashworth 分級法(MAS)進行痙攣程度的分級評定;Fugl-Meyer 運動評分(FMA)和Barthel 指數(BI)評定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結果兩組MAS治療前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MAS評分差異顯著(P<0.05)。在FMA 量表評分和BI方面,組間療前無明顯差異(P>0.05);組間療后差異明顯(P<0.01);組間差值差異明顯(P<0.01)。與治療前相比,兩組FMA、BI治療后均呈不斷上升趨勢,同組比較治療前、后評分比較差異顯著(P<0.01)。結論賈氏點穴療法能夠快速打通經絡,對受損的腦組織修復具有促進作用,緩解患肢的痙攣,增加肌肉的彈性及活性,防止腱及關節的攣縮,提高患肢的運動功能。
〔關鍵詞〕賈氏點穴療法;腦卒中;痙攣
1吉林大學第一臨床醫院
第一作者:安剛(1974-),男,主治醫師,主要從事腦卒中康復研究。
腦卒中后患者肢體痙攣表現為患肢肌肉僵硬、痙攣形成張力過高而自主收縮困難,從而影響肌肉力量的產生和運動,已經嚴重影響人類的日常生活,如果治療不及時,還會導致患肢軟組織加速攣縮或肢體的畸形。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賈氏點穴療法,在治療腦卒中后肢體痙攣有顯著的即刻效應,以指代針的點穴手法,點擊患部穴位或特有的刺激線上,具有爆發力,滲透力及彈力的剛柔結合,點穴時速率快、氣感強、輕透表皮、重透筋骨,并沿著經絡走行,以激發經氣,通經達絡,有效地擴張血管,加速患肢微循環血容量,以營養痙攣而僵硬的肌肉、血管及神經。本文觀察賈氏點穴療法對腦卒中后肢體痙攣患者的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吉林大學醫療服務中心中醫科與吉林大學第一院神經內科醫療資源共享,治療54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27例,男15例,女12例;平均年齡(56.3±10.8)歲;腦出血13例,腦梗死14例;平均病程(46.8±10.86)d;對照組27例,男14例,女13例;平均年齡(56.5±10.5)歲;腦出血11例,腦梗死16例;平均病程(46.5±10.97)d。兩組性別、年齡、病變性質、病程無顯著差異(P>0.05)。
1.1.1診斷標準①中醫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于1996 年制定的《中風病診斷和療效評定標準》〔1〕;②西醫診斷標準參照1995 年中華醫學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學術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擬定〔2〕,患者經頭部CT 或磁共振成像(MRI )檢查支持診斷;③意識清楚,生命體征穩定。
1.1.2排除標準①不接受點穴,不能堅持治療的;②嚴重精神疾患、認知、視力及聽力功能障礙;③心、肺、肝、腎嚴重功能障礙;④不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2治療方法①治療組采用賈氏點穴療法。點穴治療1次/d,每次30 min〔3〕。點穴前準備工作,患肢偏癱痙攣以點、按、揉對痙攣肌肉的放松,再用擦法使局部表皮發熱為度。點穴治療首先胸背部及腰背部刺激線3~5遍,遇穴手法重點(150 N),主要治療穴位有胛內、角內、內下、腰眼〔3〕。上肢偏癱痙攣的治療,輕點(指力20 N)上肢刺激線3~5遍。主要治療穴位有肩內、紋上、舉臂、小海、肩后、腕背。肱二頭肌張力高者輕點上肢內刺激線,手指肌力張力高者點小臂內側刺激線及大小魚際〔3〕。下肢偏癱痙攣的治療,輕點下肢刺激線3~5遍。主要治療穴位有臀外、股后、麻筋、豐隆、溪上、 股外、股前、委中、足三里及承山。足下垂及足內翻中等指力(80 N)點股后刺激線、腓腸肌刺激線、小腿脛前肌刺激線及小腿外側刺激線。膝過伸中等指力點股前刺激線及小腿后刺激線。踝陣攣輕點足背及小腿外刺激線,肌肉僵硬、麻木者以中等指力點患部〔3〕。②對照組采用西醫理療、職業療法等康復治療〔4〕。包括物理治療,運動療法,作業療法,肌力訓練等,治療每次40 min,2次/d。肌張力過高患者口服巴氯芬等藥物治療來改善腦卒中后肢體痙攣。治療組及對照組治療10 w后進行醫療評定。
1.3評定標準采用采用改良Ashworth 分級法(MAS)進行痙攣程度的分級評定〔5〕;Fugl-Meyer 肢體運動功能評分(FMA)評定肢體運動功能,滿分為100 分〔5〕;采用Barthel 指數(BI)評定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滿分為100 分〔5〕。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 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和秩和檢驗。
2結果
兩組MAS治療前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MAS評分差異顯著(P<0.05)。見表1。在FMA 量表評分方面,治療組治療前(24.81±5.89)分,治療后(44.87±9.41)分;對照組治療前(24.83±5.95)分,治療后(31.99±7.13)分。①組間療前差異不明顯(t=-4.205,P>0.05);②組間療后差異明顯(t=-18.082,P<0.01);③組間差值差異明顯(t=-18.109,P<0.01)。BI方面,治療組治療前(30.27±9.39)分,治療后(72.71±8.50)分,對照組治療前(30.78±8.85)分,治療后(50.67±9.70)分。①組間治療前差異不明顯(t=-4.205,P>0.05);②組間治療后差異明顯(t=-20.175,P<0.01);③組間差值差異明顯(t=-20.206,P<0.01)。與治療前相比,對照組和治療組FMA、BI治療后均呈不斷上升趨勢(t=12.923,t=29.227,均P<0.01;t=17.442,t=37.642,均P<0.0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MAS比較(n,n=27)
與對照組比較:1)P<0.05
3討論
賈氏點穴療法是賈立惠20世紀50年代由武功點穴演化而來,最早用于民間醫療實踐,近年來在治療腦卒中肢體偏癱痙攣有療效顯著,是2014年國務院公布的第四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類。賈氏點穴療法治療腦卒中偏癱痙攣,非常重視腰背部的四條刺激線,重力點穴刺激椎-基底動脈穴位,加速缺血及缺氧腦組織的血液循環,使動靜脈血液循環達到最高峰值。血管發芽、生內皮細胞遷移及增殖形成新血管,實現腦缺血后腦組織的再灌注,促進神經細胞再生,軸突和樹突發芽,突觸數量增多〔6〕。生長相關蛋白(GAP)-43 和突觸素參與了腦缺血后突觸功能的重建及神經元的修復〔7〕。通過點穴滲透力刺激脊髓及中樞神經系統,直接影響突觸活性和基因表達的變化,營養因子及生長因子明顯加強對大腦區域運動功能的恢復。
腦卒中后上肢表現為屈肌的痙攣、腕背功能的僵硬,手指肌力張力增高,而直接影響手指的精細動作恢復困難。上肢偏癱痙攣者以較重手法點胸背部刺激線及穴位,以激發脊神經及交感神經,傳導至指神經。輕點三角肌、岡上肌。再以中等力量點上肢內刺激線,重點肩內、紋上、舉臂、小海、肩后、腕背,加速局部血液微循環,神經、肌肉及血管得以濡養,促進炎癥、水腫的吸收,加快代謝產物的排泄,以緩解肱二頭肌痙攣。點小臂內側刺激線及萎縮大小魚際,能瞬間恢復局部的肌肉彈性,通過點穴強化橈側腕長伸肌、指總伸肌,降低腕指屈肌產生的痙攣,改善手腕關節背伸功能,使手指的精細動作大幅度提高。
腦卒中后表現為下肢伸肌的痙攣,踝背的陣攣,小腿的前肌群和外側肌群麻痹,肌群間協調紊亂,使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進而出現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引起的一種并發癥〔8〕。下肢偏癱痙攣者以較重手法點腰背刺激線。激發腰骶神經傳導至足趾的末端神經。因肢體痙攣所導致的膝過伸,治療股前刺激線及小腿后刺激線,增加膝關節的穩定性。降低伸肌過高的張力,分解髖、膝、足的聯帶運動異常模式。足下垂及足內翻點穴股后刺激線、腓腸肌刺激線、小腿脛前肌刺激線及小腿外側刺激線。緩解患肢的痙攣,恢復股神經及腓總神經的活性,增強患肢肌肉彈性,調整主動肌與拮抗肌的協調性,降低因腓腸肌張力增高而引起的踝陣攣。調整神經反射環路中各個神經元的興奮性〔9〕。防止肌腱攣縮,減少關節粘連,恢復各關節運動功能。通過點穴刺激痙攣麻痹的肌肉,使局部血容量增加,同時肌纖維受營養后增粗,肌肉橫截面增寬,神經活性的增加,使肌肉收縮功能正常化。
賈氏點穴療法能夠快速打通經絡,對受損的腦組織修復具有促進作用,緩解患肢的痙攣,增加肌肉的彈性及活性,防止肌腱及關節的攣縮,提高患肢的運動功能。
4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9(11):55.
2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3賈立惠.點穴療法〔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77:42-51.
4于兌生,惲曉平.運動療法與作業療法〔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475-87.
5王玉龍.康復功能評定學〔M〕.第2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54-400.
6趙旺,羅勇.電針對局灶腦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腦皮質基質細胞衍生因子-1α表達的影響及其促進腦內血管再生的作用〔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0;10(6):409-13.
7唐強,劉宏光,王艷,等.針康法對局灶性腦缺血大鼠前肢運動功能及缺血區突觸素和生 長相關蛋白-43 表達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7(10):973-6.
8張斌,華東,席建明,等.旋轉牽伸訓練用于降低腦卒中患者小腿三頭肌張力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1;26(7):680-1.
9李長文.針刺與早期下肢關節運動療法對腦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響〔J〕.中醫中藥,2010;7(3):103-4.
〔2014-11-23修回〕
(編輯苑云杰)
通訊作者:謝曉娜(1976-),女,主治醫師,主要從事腦卒中康復研究。
基金項目:吳階平醫學基金會臨床科研專項基金(No.320675013222)
〔中圖分類號〕R9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4-0847-02;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4.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