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紅 謝兵兵 吳秀玲 王麗英 盧寶全 李永秋
(唐山市工人醫院神經內科,河北 唐山 063000)
?
部分前循環腦梗死急性期針刺和康復的介入對老年患者運動、認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
徐靜紅謝兵兵吳秀玲王麗英盧寶全李永秋
(唐山市工人醫院神經內科,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目的為探討部分前循環腦梗死急性期針刺加康復的介入對偏癱的老年患者認知、運動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方法選擇180例部分前循環腦梗死急性期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針刺組、康復組、針刺加康復組。針刺選百會、三陰交、太溪、血海、豐隆、足三里及配穴治療,康復運動療法(PT)、作業療法(OT)等,療程均為3個月。三組分別于入選時、第3、6個月應用MoCA量表、NIHSS量表、Barthel index(BI)量表評定。結果針刺組、康復組、針刺+康復組三組比較,入選時三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在第3月、6月針刺組與康復組比較:MoCA量表兩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NIHSS量表兩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BI量表評定,二者無顯著性差異(P>0.05)。在第3、6個月針刺+康復組與其他二組比較BI量表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針刺促進部分前循環腦梗死患者早期認知功能的恢復,康復促進患者運動功能恢復,針刺與康復手法合用更有利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康復。
〔關鍵詞〕腦梗死;康復;針刺療法;神經功能;認知;日常生活能力
我們進行了部分前循環腦梗死(PACI)急性期針刺與康復的介入對患者認知、運動及日常生活能力的療效觀察,對各組患者進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即NIHSS量表評定,蒙特利爾認知功能評定量表即 MoCA量表評定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數量表評定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180例均為河北省唐山工人醫院神經內科患者,根據納入標準、排除標準選擇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成3組,針刺組、康復組、針刺加康復組。見表1。3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s)
第一作者:徐靜紅(1966-),女,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腦血管疾病治療及康復研究。
1.2納入標準①符合腦梗死的診斷標準1,且第1次發?。虎诮涱^顱CT或MRI檢查存在責任病灶;③NIHSS評分4~10分;④年齡60~75歲;⑤發病1 w以內,生命體征平穩;⑥發病前生活能自理;⑦知情同意者。
1.3排除標準①伴發嚴重內臟及其他疾病;②有腦腫瘤、腦外傷、腦寄生蟲病等引起的腦卒中;③嚴重意識障礙患者;④腦梗死病程超過2 w;⑤既往有其他疾病以致生活不能自理;⑥語言理解有嚴重障礙。
1.4治療方法
1.4.1藥物治療三組均予對癥治療,如降壓、降糖、降脂、脫水降顱壓、保護心臟、預防應激性胃潰瘍、抗凝或靜脈溶栓治療等。三組發病24 h后常規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0059)100 mg,1次/d,口服。
1.4.2針刺治療方法取穴:百會、三陰交、太溪、血海、豐隆、足三里。發病1個月穴位取患側,三陰交、太溪、血海、豐隆、足三里。1個月后取雙側。百會平刺15 mm,采用平補平瀉法;三陰交直刺30 mm,采用補法;太溪直刺15 mm,采用補法;血海直刺25 mm,采用平補平瀉法;豐隆直刺30 mm,采用瀉法;足三里直刺30 mm,采用補法;治療時間:發病第1個月,1次/d,每周5次,針刺得氣后每次留針30 min,5~6 min行針1次;發病第2~3個月,每周3次,針刺得氣后每次留針30 min,5~6 min,3個月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停止針刺治療。
康復治療方法 給予患者運動療法(PT),作業療法(OT)等治療。良肢位的擺放,以抵抗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痙攣,臥位要患側與健側交替,以健側為主;四肢關節的主被動訓練,關節活動的順序為先大關節后小關節,幅度由小到大,循序漸進,以達到完全屈曲和伸直;主動運動訓練,包括床上翻身,移動訓練,側位支撐訓練和橋式運動訓練;平衡訓練,包括坐位平衡和立位平衡;步行訓練,有平衡杠內步行訓練,獨立步行訓練;上肢功能訓練,上肢的前舉后伸上抬訓練,肘腕關節的屈伸活動,握掌伸指,拇指的背屈外展。作業訓練,主要進行滾筒,木釘板,簡單工具操作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根據患者情況選擇具體康復內容,發病第1個月,1次/d,每周5次,每次30 min;發病第2~3個月,每周3次,每次30 min。
1.5觀察指標由3名不了解試驗設計的醫生進行盲法評定,對每例患者在治療前、治療3、6個月對患者進行NIHSS量表進行神經功能評定,NIHSS量表是預測卒中轉歸的一種有效工具,已廣泛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嚴重程度的評價,滿分42分,分值越低癥狀越輕。MoCA是蒙特利爾認知功能評定,測驗包括視空間與執行功能、命名、記憶、注意、語言、抽象、延遲回憶和定向力8項認知功能評估,總分30分,其中注意分測驗6分,包括3項:數字廣度(正述5個數字,反述3個數字,2分),注意警覺測驗(以每秒1個的速度讀出20個數字,患者聽到數字“1” 時做出反應,1分),100 - 7(連續減5次,3分)。日常生活能力(BI)評定:它包括10項內容:進食,床椅轉移,修飾,如廁,洗澡,平地行走,上下樓梯,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每個項目根據是否需要幫助及其幫助的程度分為0,5,10,15分四個等級,總分100分得分越高患者獨立性越好,依賴性越小。
隨訪通過與本人見面方法進行,在整個隨訪期間,無1例失訪。
1.6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t檢驗。
2結果
2.1三組NIHSS評分比較見表2。組間比較:入組時3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第3個月針刺組與康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第6個月針刺組與康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第3、6個月針刺+康復組與針刺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第3、6個月針刺+康復組與康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組內比較:3組在第3、6個月較入組時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
2.2三組MoCA評分比較見表3。組間比較:入組時3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第3、6個月針刺組與康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第3、6個月針刺+康復組與針刺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組內比較:3組在第3、6個月較入組時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

表2 3組NIHSS評分比較(分,

表3 3組MoCA評分比較(分,
2.3三組BI評分比較見表4。組間比較:入組時三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第3、6個月針刺與康復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第3、6個月針刺+康復組與其他二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組內比較:三組在第3、6個月較入組時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

表4 3組BI評分比較(分,
3討論
PACI是大腦中動脈遠段主干、各級分支或大腦前動脈及分支閉塞引起的中、小梗死。因腦卒中后患者出現腦組織受損,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可單獨發生或與阿爾茨海默病伴發。在腦卒中神經康復中,認知障礙的康復是基礎,只有在良好的認知情況下,康復理論即運動再學習,才能充分發揮患者的主動性積極性,才會取得好的效果。針刺研究顯示,頭皮穴位或肢體穴位,可以調節患者腦血流量,可以增加膽堿能水平,提高認知功能改善。陳尚杰等〔2〕關于針刺輕度認知障礙患者人中穴的靜息態功能磁共振研究,顯示人中穴行針后的留針階段,有認知和情緒等多方的腦功能連接變化。Hui等〔3〕通過fMRI對正常人群針刺研究,顯示針刺可以調節人腦的邊緣系統和皮質下灰質結構的聯系。Liu等〔4〕關于針刺治療腦卒中后認知損害的Meta 分析,顯示針刺對腦卒中后認知功能損害有陽性效果。Chang等〔5〕關于認知執行能力急性訓練效果的Meta分析,顯示認知執行功能的單天訓練取得效果小,然而,對于特定認知結果,采用特定訓練參數可能會取得較大的效果。
腦卒中后患者的神經功能受損,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患者由于功能障礙,遠離社會生活主流,不能同健康人一樣平等地參與社會生活。本研究主要觀察腦梗死急性期針刺,康復的介入對促進腦卒中后認知功能改善,神經功能恢復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效果,康復手法按照目前國際公認的康復手法,予Bobath治療技術,本體感受性神經肌肉易化療法(P.N.F.)技術,Rood治療技術。這些治療技術(易化技術),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性應用,早期床旁進行之后,康復室站床,步態姿勢、作業訓練等康復訓練,后期對患者進行體力、耐力訓練。認知康復訓練,主要集中在注意力,記憶力,執行能力方面訓練。針刺取穴:百會、三陰交、太溪、血海、豐隆、足三里。主要采用平補平瀉,醒腦開竅,理氣活血治療。 結果顯示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方面,康復效果好于針灸。針灸結合康復更有利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本試驗顯示針刺協同康復對PACI患者神經功能,認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起到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在PACI急性期針刺促進患者早期認知功能的恢復,康復訓練促進患者運動功能恢復,針刺與康復手法合用更有利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康復。
4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43(2):146-52.
2陳尚杰,徐茂盛,彭旭明,等.針刺輕度認知障礙患者人中穴的靜息態功能磁共振研究〔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13;36(1):5-7.
3Hui KK,Liu J,Makris N,etal.Acupuncture modulates the limbic system and subcortical gray structures of the human brain:evidence from fMRI studies in normal subjects〔J〕.Hum Brain Mapp,2000;9(1):13-25.
4Liu F,Li ZM,Jiang YJ,etal.A meta-analysis of acupuncture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after stroke〔J〕.Altern Complem Med,2014;20(7):535-44.
5Chang YK,Labban JD,Gapin JI,etal.The effects of acute exercise on cognitive performance:a meta-analysis〔J〕.Brain Res,2012;26(2):87-101.
〔2015-03-17修回〕
(編輯苑云杰)
通訊作者:盧寶全(1969-),男,主任醫師,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腦血管病臨床研究。
基金項目:河北省衛生廳2010年度河北省醫學適用技術跟蹤項目計劃課題(GL2010-42)
〔中圖分類號〕R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4-0853-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4.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