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燕 劉曉琴
(河西學院附屬張掖市人民醫院腫瘤科,甘肅 張掖 734000)
?
乳腺癌新輔助化療治療后應用內分泌治療的療效及生存率
周燕劉曉琴
(河西學院附屬張掖市人民醫院腫瘤科,甘肅張掖734000)
〔摘要〕目的探討乳腺癌新輔助化療治療后應用內分泌治療的療效及生存率。方法選擇2012年2月至2015年8月該院接診的乳腺癌患者8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在新輔助治療后不給予內分泌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新輔助治療后給予內分泌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治療情況及其患者存活率情況。結果對照組患者復發率明顯高于觀察組;對照組患者死亡原因主要集中在骨轉移、肺轉移和其他部位轉移;死亡率顯著高于觀察組;觀察組5年無病生存率及總生存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乳腺癌患者在新輔助化療治療后應用內分泌治療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及其復發率,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內分泌治療
第一作者:周燕(1978-),女,碩士,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腫瘤的研究。
乳腺癌患者在就診的時候大都已經是局部晚期,并不合適立刻做手術〔1〕。多位學者研究發現,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后給予內分泌治療效果顯著,已經被廣泛地用于乳腺癌患者的切除手術中,其作用機制是借助受體表達的變化,從而對乳腺癌患者受體后的激素水平產生影響。內分泌治療十分方便,對病情嚴重的患者效果良好〔2〕。本研究旨在探討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后應用內分泌治療的療效及生存率。
1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2月至2015年8月我院接診的乳腺癌患者80例。均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入選標準〔3〕:①患者在進行新輔助化療之前均通過空芯針確診為乳腺癌;②符合乳腺癌的診斷標準;③符合抗癌聯盟在1988年對TNM分型的分期標準;④心、肝、腎等功能正常的患者。排除標準〔4〕:①腎功能嚴重障礙;②患有心肌梗死者;③有心律失常者;④行為、認知等有功能缺陷者;⑤哺乳期或者妊娠期患者。觀察組40例,年齡20~70歲,年齡(41.13±4.05)歲;對照組40例,年齡21~75歲,平均(42.11±4.14)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是否絕經、腫塊位置、腫塊直徑長短、TMN分型、手術方案和化療方案等一般狀況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患者在新輔助治療后不給予內分泌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新輔助治療后給予內分泌治療,給予三苯氧胺又名他莫昔芬,規格10 mg×60片,國藥準字H32021472,生產批號20131105,生產廠家: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口服,10 mg/次,2次/d。術后第14天開始,給予兩組乳腺癌患新輔助化療,4~6個療程。治療之后對所有患者進行為期60個月的隨訪,記錄患者手術區域有無復發情況。
1.3觀察指標兩組患者3年、5年的無病生存與總生存率。總生存率=隨訪期間存活人數/總人數。無病存活率=隨訪期間無病存活的總人數/總人數。
1.4統計學分析選擇SPSS18.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和秩和檢驗。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兩組患者月經情況、腫塊部位、腫塊直徑、TMN分型、手術方案和化療方案等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分析〔n(%),n=40〕
2.2兩組患者復發轉移比較對照組患者復發率47.50%〔肺轉移2例(5.00%),骨轉移5例(12.5%),肝轉移4例(10.00%),淋巴結轉移3例(7.50%),其他部位轉移5例(12.50%)〕,明顯高于觀察組的17.50%〔肺、肝、淋巴結轉移均1例(2.50%),骨轉移、其他部位各2例(5.00%)〕(P<0.05)
2.3兩組患者無病生存與總生存率比較觀察組的無病生存率和總生存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無病生存與總生存率比較〔n(%),n=40〕
2.4兩組患者死亡原因比較對照組患者死亡原因主要集中在骨轉移〔8例(20.0%)〕、肺轉移〔5例(12.50%)〕、肝轉移〔3例(7.50%)〕和其他部位轉移〔5例(12.50%)〕,死亡率達52.50%,顯著高于觀察組2.50%(僅骨轉移1例)(P<0.05)。
3討論
近年來,中國婦女的乳腺癌發生率呈現逐步攀登的趨勢,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比例也在持續上漲,乳腺癌的高發病率已經給中國婦女同胞的生活質量與身體健康帶來了十分大的負擔與壓力〔5〕。乳腺癌患者臨床特征主要是乳頭液外溢、乳腺腫塊的出現、皮膚上出現變化,腋窩淋巴結發生腫大等。乳腺癌在早期極易發生微轉移,絕大部分患者在進行新輔助化療治療以后會有得到有效的緩解,患者的生存率也由此提高〔6〕。新輔助化療指的是在局部區域的治療之前所實施的系統治療,其對乳腺癌的作用機制主要是在雌激素受體和孕激素受體的表達上,在理論上新輔助化療能夠消除癌細胞的微轉移,規避原發病灶在治療之后轉移病灶的急速增長〔7〕。新輔助化療對微轉移病灶的早期治療十分有利,同時也可以使原發腫瘤的大小得以減少,更有利于對患者開展保乳治療〔8,9〕。內分泌治療現在已經逐漸成為乳腺癌治療的重要方式之一。內分泌治療尤其適合不適應化療的患者,因為經過內分泌治療之后可以減少腫瘤的大小,從而就可以考慮手術切除腫瘤。相比之下,內分泌治療給藥十分方便、癥狀緩解時間比較久、副作用相對比較小〔10〕。三苯氧胺屬于抗雌激素類的藥物,是雌激素受體陽性患者首先應該選擇的內分泌治療藥物之一,三苯氧胺也是一種能夠提高化療療效,減少化療中出現不良反應的一類藥物,口服三苯氧胺可以有效地降低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及其復發率,并且能夠有效地降低患者發生側乳癌的風險,其最大的便利之處是對于絕經前后的患者都有效,并且對乳腺癌患者的年齡限制也不是特別明顯〔11〕。
有研究顯示,乳腺癌新輔助化療治療后應用內分泌治療的效果良好,可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12〕。與本結果相符,并且在5年的總生存率87.50%也要顯著高于乳腺癌新輔助化療治療后沒有使用內分泌治療的患者。有研究〔13,14〕顯示,乳腺癌患者主要復發轉移大致分為肺轉移、肝轉移、骨轉移、淋巴轉移其他部位上出現的轉移,在所有轉移上骨、肺及其其他部位轉移是致使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轉移原因。與本研究結果相符。
4參考文獻
1王昕怡,張珍,邵加慶.乳腺癌的內分泌治療新進展〔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9):959-62.
2高影,程流泉,劉梅,等. MRI對局部進展期乳腺癌新輔助化療早期療效評價〔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2;20(5):321-4.
3Romieu I,Scoccianti C,Chajès V,etal.Alcohol intake and breast cancer in the 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J〕.Int J Cancer,2015;137(8):1921-30.
4張彥,陳翠京,劉星,等. 超聲評價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后的病理反應性〔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2;20(7):533-5,539.
5周林秋,虞立平,顧軍.乳腺癌患者新輔助化療療效因素的相關性研究〔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2;25(6):609-11.
6陸翔,陳彩萍,韓文蘭.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預測因子的研究進展〔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2;19(10):796-800.
7陳盛,陳燦銘.乳腺癌的新輔助化療〔J〕.中國癌癥雜志,2012;10(9):714-8.
8龐英,Fischer I,Koch M,等.乳腺癌患者的心身癥狀與生活質量〔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3;27(4):257-61.
9Chiovaro F,Martina E,Bottos A,etal.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tenascin-W by TGF-beta signaling in the bone metastatic niche of breast cancer cells〔J〕.Int J Cancer,2015;137(8):1842-54.
10李小龍,成宏,趙晨暉,等.乳腺癌臨床病理指標以及分子分型對TEC新輔助化療病理完全緩解的預測價值〔J〕.腫瘤防治研究,2013;40(6):599-603.
11徐強音,陳翔,陳燕玉,等. 新輔助化療聯合保乳術治療Ⅱ、Ⅲ期乳腺癌的療效〔J〕.廣東醫學,2013;34(4):611-3.
12Oh JK,Sandin S,Strm P,etal.Prospective study of breast cancer in relation to coffee,tea and caffeine in Sweden〔J〕.Int J Cancer,2015;137(8):1979-89.
13劉秋明,曹亞麗,吳曉波,等.乳腺癌分子分型與新輔助化療療效及預后的關系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36):4178-2.
14鄭艷敏,沈月平,劉銀梅,等.中國女性乳腺癌危險因素Meta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2;28(12):1645-8.
〔2015-12-27修回〕
(編輯李相軍/滕欣航)
·呼吸、消化系統疾病·
〔中圖分類號〕R73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4-0871-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