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倫
(綏德中學 陜西榆林 718000)
語文課堂教學合作探究存在的問題及優化策略
劉東倫
(綏德中學 陜西榆林 718000)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組合作互動式教學已成為一種時尚而高效的教學形式。此種活動模式會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他們獲得全新的學習體驗。近年來,我們也會從一些講座和公開課上了解到,合作探究已經深入人心。無論什么課型,教師都會安排形式多樣的合作探究,大有不合作就不課改之勢。當然,合作學習也會大大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激發他們探究的興趣,擴大知識視野,提高學習能力,并能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的精神。但是合作學習在當前的具體操作中也存在不少問題。如隨意建組的形式主義,教師主導作用衰退,對課堂討論交流問題方向把控能力欠缺,學生主題發言的意識較差,甚至會出現意識放任自流的現象,這可嚴重違背了課改的本質。那種只注重合作探究的“形”而忘了“神”的教學改革只會使課改與教育初衷漸行漸遠。
如何才能使合作探究更優化,就需要在理念上進行轉變。深入準確的探究合作學習的內涵,才會讓課堂探究更深入更有效。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積累,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小組合作探究既然是一項群體性活動,就需要讓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展開深入持久的互動。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需要積極準備才會在交流中有創造性的發揮。然而,教師常常因為對小組成員缺少深入了解,對合作學習的目標略顯隨意,探究時機的掌握不夠準確,就會使得合作探究流于形式上的繁榮。表面看上去似乎處于一種平等交流的狀態,但實際上組內合作學習一直被那些成績優良、熱愛發言的學生主宰,而一部分基礎薄弱、成績較差的學生只能在課堂上不懂裝懂,隨勢附和而已 。看似熱熱鬧鬧的合作互動其實只是幾個人表演罷了,大部分人并未真正參與到合作中,也喪失了自主學習的機會,久而久之,合作的積極性也會喪失殆盡。
其實,我們并不反對集體合作,但扼殺學生個性發展的形式主義合作是要反對的。學生自主學習是“合”的基礎。要求教師依據教學目標提出合理的學習任務,學生自主探究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努力讓自己參與到教學中來,實現個性化發展。“合”是“作”的必要總結。學生在組內交流后,會形成自我的正誤判斷,并獲得不同的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學生也會在交換意見中為他人提供有益幫助,也使自己在交流中得到能力提升,真正將集體作用發揮到極致。
大部分老師在課堂設置小組合作缺乏對合作探究的真實性和有效性把握。他們簡單的將學生四人一組或六人一組圍坐起來進行討論,就認為形成了互動交流,似乎承認只要以小組形式展開教學,就是合作探究。于是,大部分教學者按照就近原則對學生進行分組,其實此種做法并未反映學生的意愿和尊重個性差異,而只是按成績好壞簡單拼湊。這樣的做法只會導致教學的盲目性,教師既不指導學生在合作中的角色分配,也不能及時調控和評價學生在組內的交流情況,導致學生活動放任自流,隨意表達而缺了章法。課堂看上去群情激昂,熱鬧非凡,實則效果寥寥,課堂變成了任人馳騁的跑馬場。
相反,合作的真正意義是促進學生學習。課堂互動合作探究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它會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始終,而絕不只是嘩眾取寵的課堂點綴。合理構建學習小組是促成有效教學的重要環節。我們遵照“異質互補,組間平衡”的原則,讓小組內成員互相幫助,共同進步。組內異質是客觀的,要讓合作中人人有事干,就必須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個人愛好,使其在探究討論中獲得獨一無二的地位,并且要公布完成任務的規則。這樣才會讓學生有章可循,形成優勢互補,課堂才會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合作交流、共享成果”的新模式。
在傳統課堂上,教師受備課理念的影響,自然而然成為課堂的主導力量。不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程序都是教師備課計劃時確定的,學生在課堂上只會跟著老師亦步亦趨,很少會提出創造性的問題,沒有得到思維的發展。
新課程強調了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凸顯人本思想的自主合作的探究學習方式運用而生,并不斷成為體現學生自主發展的主流教學模式。但這個原則應是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和諧統一。一方面,學生主體地位真正落實,依賴于教師主導作用的有效發揮;另一方面,有效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標志,是學生能夠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得到全面的發展。
有句廣告語,人生就是一場旅行,不應在乎目的地,而應在乎沿途的風景。其實,教學也有一個完整的過程,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并不排斥結論,而是需要獲得知識,提高能力,享受快樂。教師之所以苦苦追求合作結果,主要原因就是將合作結果落實在某一問題的答案層面上,將過多的合作集中在困難問題討論上,正因為如此,那種過于形式化、套路化的互動也未能擺脫傳統教學那種請君入甕式的模式,學生的創新思維也不可能的到發展。
新課程強調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也突出語文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目標。學生若能在活動中能深入有效的參與,獲得成功的快樂,那么結論并不一定需要統一。知識獲得、能力提高、自信獲取才是學生真正的收獲,總之,只要讓學生在合作中張揚個性,互補互動,就會是合作精神的到最大化的展示。
合作學習中必須要培養師生的問題意識。好的問題往往會形成“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會頓時激發出學生探究的積極性,但不少教師為了實現充分合作的課堂愿望,不是提問過簡單,就是問題太大,讓課堂出現冷場現象,或為了追求創意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導致課堂到了無法收拾地步。這樣的合作,既沒有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又沒有培養出合作精神,使合作流于形式。
因此,若師生作了充分的課前預習,那么合作學習的問題就應該是師生共同關心的、具有探討價值的問題。討論下去,一定會讓學生體會到自我價值的存在,獲得成功的自信。
總之,合作探究的歸宿就是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思維。任何課堂交流都應是教師引導學生獨立預習,有了自己的疑問和想法后在組內交流,提出自己的見解,并在班內交流。孔子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當學生獨學中解決不了問題,就會合作交流的欲望,只有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方位的交流,才會有效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我們的教學一定會成功。
掛一漏萬,以上僅僅是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的點滴體會,如何能使合作更有效,還需每一位同仁進一步探究,因為自主合作探究是一項既有觀念又有行動的系統性工作,自己雖然取得了一點進步,但依然要走很長的路。我們更要不斷更新觀念,完善知識結構,改進工作方式,才會在后續的研究中取得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