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曉慧
(天津外國語大學附屬濱海外國語學校小學一部 天津 300467)
初探如何讓“責任”在學生心中成長
康曉慧
(天津外國語大學附屬濱海外國語學校小學一部 天津 300467)
隨著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出,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成為現代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本文從現在學生存在的責任弱化這一現實情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進而對癥下藥,初步總結出一些具體措施供大家借鑒。
小學 責任感
責任是一個人良好品質的重要標準,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越來越被大家所認可,而責任意識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越來越被大家所重視。何為責任?責任是指一定的職責和任務。延伸展開,即為個人在與相應的任務相關聯時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行為,是個人在執行時不忘他人和社會的整體利益。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快,家庭、學校、社會的一些偏誤,造成現在的學生責任意識弱化,這種形勢越來越嚴重,值得我們每個老師和家長深思。
作為一名班主任老師,要想培養每個學生的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了解自己的學生是前提,而他們的心理變化,則是管理好一個班集體的關鍵。
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心理趨向穩定,顯示出一定的個性特征,可以熟練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已經能夠判斷自己能力的大小,漸漸產生了競爭意識和榮譽感。在學習方面,這一階段的學生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但是主動性和注意力的穩定性遠遠不夠,比較貪玩,但不再像一年級那樣直接提出要求,而是改變方法,有時用說謊來達到目的。這個階段是學生生理和心理十分活躍的時期,學生的可塑性非常強,所以必須抓住時機,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除了了解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外,我們還要知道造成學生責任感弱化的原因,只有知道了“病因”以及“負能量”的來源,才能使得下一步的工作高效起來。
社會節奏越來越快,網絡生活化,很多負能量的新聞充斥著我們的生活,“讓座”的道德綁架、“碰瓷”的道德淪陷、“扶不起的老人”的人性考驗等等,而學生價值觀和判斷能力的不成熟,讓許多學生那些“稚嫩”的責任小樹苗,被這些負能量所包圍,隨時都可能被吞噬。
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而現在家長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問題:用物質獎勵學生學習;孩子犯錯誤后不適當的處理,一味的縱容 、推卸甚至無視,或是極端的手段,希望通過打罵等方式改變自己孩子.....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從小就沒有責任的意識或者責任意識極為淡薄。
面對如此復雜的環境,培養學生責任心絕非易事,僅依靠班主任老師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應該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現將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經驗與大家分享交流。
作為一個班集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點,作為班主任老師我們首先要做的是了解自己的學生特點,然后將班級任務分工細化,細化的責任根據不同的工作性質分配給不同的學生,將學生的優勢發揮出來。比如,愛好唱歌的可以擔任文藝委員,平時很細心的可以擔任生活委員等。只有將責任明確細化,讓學生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有意義,而且是自己能力范圍內的,是被大家所認可的,那么他的成就感和責任感就會逐漸的建立起來。
作為孩子教育的主要實施者:老師和家長,在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不應忽視任何一個細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該主動承擔起自己的監督責任,不能因為是小事兒而忽略這件事背后所隱藏的潛在問題,應該抓住每一個引導孩子的機會,幫助其意識到其行為產生的后果,并從內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可以集中全班學生的金點子和家長的智慧,制定詳細的規章制度,將每件小事細化到班級班規中。班規的內容是經過三方協商的,涵蓋內容廣泛,比如學生走進校園的穿著、行為規范、禮貌用語、學習習慣等都有具體的要求。班規中除了規定一些由于自己不良習慣導致扣分的準則外,還有如果為班集體做出貢獻還會獲得相應的加分。積分達到一定數量,就可以獲得一次選擇權,或者提出自己的一個合理要求,讓學生明白,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獲得更多選擇的機會。
對于學生的日常習慣和行為,要進行合理正確的評價,以獎為主,以罰為輔。如果你給予學生的反饋單一或者不恰當,有的時候甚至可能適得其反。
在學生犯一些錯誤的時候,適當的“懲罰”可以警醒他們應該做什么,使他們逐步規范自己的行為習慣,但是一些家長容易走極端化,以至于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懲罰只能作為輔助,而且要把握好懲罰的度,不要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也不要以偏蓋全,要就事論事,不要因為一件錯事就否定就學生的全部。我們應該積極地引導,讓他們自己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才會在以后避免類似的錯誤,真正的將責任時刻記在自己的心里。
要想真正增強學生的責任感,還是要以鼓勵為主,這里說的鼓勵不是單純的“你真好”、“你真棒”,而是具體化的表揚。如果想做到具體評價,一個前提就是有耐心,要會聆聽,在傾聽中耐心地捕捉學生在日常行為習慣中以及語言交流時所碰撞出來的智慧。將你傾聽到的,看到的,反饋給學生,讓他們知道自己的什么行為獲得了表揚,他們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就會特別的注意這個方面,最終內化為自己的責任感。
心理學實驗證明:多數人都有模仿強者或者自己偶像的趨勢。所以家長和老師如果想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就要首先自己做到“身正為范”。其次,要樹立班級榜樣。讓學生們知道正能量的例子就在自己身邊,班主任老師可以將班里負責任的學生評為“優秀之星”,在班級表揚墻進行表揚。除了那些優秀的學生外,對于那些平時不注意細節,有不好行為習慣的同學也要及時的關注,表揚其進步的地方,關注他的變化。讓優秀的學生更優秀,也會讓那些對自己懈怠的學生感覺到其實自己努力也能做到。但是,這個過程需要老師和家長的鼓勵和幫助,這就是我們教育者的責任,也是家長的責任。
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是教育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將“責任”的種子種在學生的心里,并竭力保護這棵幼苗茁壯成長,免受社會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總之,培養學生的責任心,任重而道遠,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