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清末民初中國高等工程教育的國際化
——以交通大學為中心的考察

2016-03-04 16:04:27劉岸冰
現代教育科學 2016年10期
關鍵詞:教育學生

劉岸冰

(上海交通大學檔案館,上海 200030)

?

清末民初中國高等工程教育的國際化
——以交通大學為中心的考察

劉岸冰

(上海交通大學檔案館,上海 200030)

清末民初,此時期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正處于起步階段,學制尚未完善,辦學經驗缺失。以交通大學為代表的中國高等工程學校通過向西方學習,積極發揮示范作用,推動了中國傳統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轉型,其經驗對于當今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國際化發展仍具有借鑒意義。

清末民初 交通大學 高等工程教育 國際化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10.026

一、教學管理的國際化

晚清時期,新式學堂聘請有良好教育經驗的外國傳教士主持教務的現象相當普遍,如京師同文館聘請美國傳教士丁韙良任總教習,上海廣方言館聘請美國傳教士林樂知擔任掌教,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被聘為山西大學堂總理等。

中體西用,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19世紀60年代以后洋務派向西方學習的指導思想。作為晚清官商兩界重要人物的盛宣懷,也是這一思想的信奉者與實施者。1898年8月10日,盛宣懷在給陸寶忠信中道出了自己的“中體西用”的主張,他說:“弟以為中國根本之學不必更動,只要兵政、商政兩端采取各國之所長,厘定章程,實力舉辦,此即足食足兵之道,無他奇巧。”[1]“中體西用”既是盛宣懷從事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也是他辦理南洋公學等新式教育的基本原則。在1898年6月呈奏朝廷的《南洋公學章程》中,他明確表示了“中體西用”的辦學宗旨:“公學所教,以通達中國經史大義、厚植根柢為基礎,以西國政治家、日本法部文部為指歸,略仿法國國政學堂之意……”[ 2]

(一)美國人福開森任南洋公學監院

1897年11月,福開森在南京與南洋公學首任總理何嗣焜簽訂了聘任合同,擔任南洋公學監院。監院,是明清時期書院的職事,主要負責行政、財務及稽查學生、管理圖書等,地位僅次于山長(院長)[3],一些清末新式學堂也沿用此職,位置在監督(相當于南洋公學總理)之下。南洋公學籌備章程訂立的行政管理體系中,并未有監院一職。1897年10月何嗣焜手訂《南洋公學章程》始在總理之下設監院,受制于總理。按照合同規定,監院具體職責有三個方面:一是隨時稽查、教導各院師生遵守學規章程;二是隨時稽查洋教習任課情況,考核學生所學西學進展;三是協助改訂課程設置、管理規章。監院實際上是兼有清末明初學校中訓導長和西文總教習的雙重職責和權限。

福開森擔任監院初期,因學校急需規劃校址,建筑校舍,福開森實際上是充當“庶務長”角色。福開森與何嗣焜一起規劃了校園整體布局,開辟道路,種植花草,美化校園。規劃建筑時,盛宣懷計劃建成中國式樣的校舍,福開森認為中國式建筑不僅造價高,且不適用,建議造西式3層樓房。盛宣懷等同意了此建議,責成福開森監造了西方建筑式樣的中院、上院等主要校舍。其余如師生的保健醫療、膳食、住宿,也由福開森統一安排。隨著外院、中院相繼開設,校舍建筑基本落成,福開森作為監院的職責隨之增加。福開森精通中文,通曉中國習俗,且聰明機靈,凡事能身體力行。他依照章程學規所定,每日稽查教習出勤任教情況,督促任課教習將學生所習功課、分數逐日登記,每周向他匯報一次。同時,他還記錄學生遲到出勤、請假情況,約束學生課內外紀律,督促起居教習等。

福開森在南洋公學4年,最大的貢獻是將西方教育方法、教學內容甚至西式校園生活傳入公學,成為南洋公學西學教育的實際主持者。從1894年4月中院建立伊始,福開森開始厘定英文、算學、物理、化學、中外史地等西學課程,派人編譯教材,按班授課。他自己曾動手翻譯《新編化學》(Steele’s Popular Chemistry)4卷作為課本。學校先是遴選學習和品行優秀的師范生臨時兼教西文、西學,后陸續從在華教會學校及美國國內聘任西學教習十余人來校,形成一支穩定的西學教師隊伍。由他出面聘請了美國籍經濟學、法學教習薛來西(Leacey Sites),商學、史地教習勒芬邇(Leavenworth),英法文學教習樂提摩(Lotimore)等來華任教。這些人均學有專長,專心教授,一直任教至1905年公學改歸商部。在奏請清政府獎給薛來西等3人“三等第一寶星”的折片中,盛宣懷認為他們“均能恪遵章程,分科講習,生徒悅服,眾論噏然”,還說“南洋公學之名傳播東西洋,游學諸生皆得直入各國專門學校,亦賴該洋員盡心教授不懈益虔”[4]。

此外,福開森還將足球、棒球和網球等西方文體活動引進校園。由于當時學生缺乏對近代體育的了解與體驗,一般采取強迫鍛煉的辦法。1899年冬,學校舉辦第一次運動會,要求全校學生人人參與。在福開森的努力下,公學還成立足球隊,開始與滬上勁旅圣約翰學院對壘,兩校賽事也成為上海體育界的一大盛事。

(二)課程設置的西化

清末民初,學校乃至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學制尚不健全,缺乏實際經驗,學校在編訂各級課程時,在充分考慮各種欠缺條件的基礎上,除遵循學部、教育部的相關法規之外,主要還是參照中外大學特別是美國大學的同類專科課程,作出適當的取舍與修改,最后擬定出各級課程與教學計劃,整個制定過程細致嚴謹,力求完善。對此,唐文治在《咨呈重訂章程和宗旨》中有詳細說明:“……中西專門各教員業經陸續來堂上課講授,所有學科程度謹按照奏定章程,并參酌東西洋實業教育制度,商同各該專科教員,詳加考核,編定科目,以資造就。”[5]

以電機專科的課程編排與設置為例,主要以歐美籍為主的電機科教員,參考歐美大學電機工程教育的教學計劃,同時遵照學校“各學科目均遵照奏定章程,按年均配,務期賅洽”的原則,參照葵卯學制中關于“電氣工學門科目”、“電器科”課程原則等相關規定擬訂。1912年唐文治校長給交通部的一份呈文中稱:“電機科課程由前該科主任、洋教員海騰編訂,復經現任本校科長、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電機科科長謝爾頓修改完善。”[6]

(三)教材來源的國際化

近代教科書是伴隨我國近代教育的發展而誕生的。清末民初,我國“中學教材”如:道德、國文、本國歷史、地理等均為自編,“西學”教材以直接引進或翻譯西方學校教材與論著為主,也有一些學校開始自編教材。交大最初的教材來源基本上與我國教科書發展史相一致,即“中學”教材以自編為主,“西學”教材以引進為主。

這一時期“西學”教科書主要依靠引進外文原版教材,直接購買歐美大學相關專業的課本,自編或翻譯本極少,這種現象在專科階段更加明顯。1912年唐文治在給交通部《縷析本校之中小學不應停辦》呈文中稱“各科(指專科)均用英文課本”。這可從1914年、1919年英文本《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概覽》得到證明。該書所列各專科專業課程及教材,幾乎所有的課本都采用外國教材。如土木科教材全部為外文版,通常為歐美大學同類專業的通用教材,如Duff編著的《物理學》、March and Wolff 編著《微積分》,Allen and Bursley 合編《機械工程學》、Spofford 編著《結構原理》等。也有建筑材料、材料測試實驗、結構設計、建筑構造等極少數課程的教材或講義由本校外籍教員樸爾佛(H.E. Pulver)、萬特克(Vanderbeek)自編,交由圖書館刊印。這些教材是外籍教員根據國外前沿學科,結合教學經驗編撰而成。其中樸爾佛所編《建筑材料》一書,1922年作為威斯康辛大學教材,由紐約Mcgraw-Hill圖書出版公司出版。這是學校自身探索專業教材編撰的成果。在學校的鼓勵與外籍教員的示范下,本國籍教員也開始嘗試用英文自編專業課程教科書,至1921年合組交通大學之前,留學返校任教的徐名材編成了《工程化學手冊》、徐佩琨編成了《鐵路法讀本》等教材,都由學校圖書館發行,享譽校內外。這為20世紀二三十年代學校自編教材、講義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應,推動了高等工程教育的本土化。

二、師資的國際化

(一)聘請洋教習任專業教師

重視向西方學習,是唐文治校長尚實辦學思想的內容之一,他期望用西方的科學技術來培養我國的實業人材。他認為,要達到這個目標,教師是關鍵。他延聘的教師(除國文外),都是受過西方近代大學教育的中、外教師。專業課以美籍教師為主。這支教師隊伍,除了承擔日常的教學任務外,還是推進學校向西方學習的重要力量。他們關于人才培養的建議,常為唐文治校長所支持和接受。在高等實業學堂時期(1906—1911年)就有包括擔任電機科科長的美國人謝爾頓在內的十名洋教員,如勒芬爾、薛來西、樂提摩等。到工業專門學校時期(1912—1916年),洋教員的人數不斷增加,有畢登、桑福、羅仁普、西門等。1920年,又添聘鮑德、湯孫、狄爾遜3名洋教員。他們采取歐美的教育制度、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08年,南洋公學還制訂了聘任洋教員的合同條文,共19條,規定了洋教員的任職條件、教學責任與工資標準。由合同可看出以下幾個特點:(1)教學責任跟中國教師一樣,并不因為國籍不同而區別對待。如第一條規定:“教員應受監督節制,凡關涉授課事宜,隨時與教務長妥商辦理。”第4條規定:“凡學部頒行學堂章程及本學堂現行續訂各項章程,該教員到堂后一律遵守,不得歧異。”第17條規定:“該教員在合同限內,不經本堂監督允許,不得營利別圖他業,并不得私自授課他處學生,致荒本學堂正課。”(2)外籍教員接受考察的期限較長。第6條規定:“該教員到堂后,一年為限,限滿之時,如彼此愿意再行續訂。”第12條規定:“該教員如有不遵合同暨違背章程條規等事,或才力不及,行檢不飭,監督得即行辭退。”(3)教學內容有特別規定。第18條規定:“該教員無論是否教士出身,凡在學堂教授功課,不得借詞宣講涉及宗教之語。”[7]這在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制度下,對此予以規定是很重要的。

體育方面,唐文治也陸續聘請了多位英美籍教師,把西方大學中的棒球、壘球、網球等項運動技法傳授給本校。據統計,洋教習在最多階段,幾乎占全部教師的一半。1921年4月本校專科教員共21人,其中外國教師9人,占42.8%。

(二)龐大的海歸師資

在此后的教學工作中,交大先后聘請了很多有名的教授來校擔任教學和教學管理工作。這些教師中,留過學的占了很大一部分,他們接受的是西方教育,當然其教授的課程與方法也是接近西式的。從國外留學回來的教師大多實驗能力強,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灌輸的知識理念與教學要求自然而然接近西方標準。

交大歷史上深受學生愛戴的知名教授很多。他們為交大在教學理念、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試驗能力等方面的改善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也為交大建設成理工特色的大學奠定了堅厚的基礎。如物理教授周銘(1919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研究所博士學位。1921年任交通大學上海學校化學教授,1923年改任物理學教授)及裘維裕(1916年畢業于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電機系,旋以優異成績考取庚款留美,入麻省理工學院獲電機科碩士學位。1923年任交通部南洋大學電機系教授),數學教授胡明復(1901年就讀于南洋公學,1910年后赴美留學,畢業后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專攻數學,獲數學博士學位。回上海后任教于南洋大學教授)和化學教授徐名材(1908年畢業于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后公派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化學獲碩士學位。1922年回國任母校化學系教授)。此外,還有1916年來校任教的陳石英教授(1906—1913年在英、美等國留學。后在交通大學任教達67年之久,是交大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機械工程教授,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院士對他的授課記憶良深,并將他視為大學期間使自己受益最多的恩師之一),1915年回校任教的張廷金教授(1904年考入南洋公學中院,1909年畢業,考取中國第一批庚子賠款留美生赴美留學。先后在俄亥俄州立大學、哈佛大學獲學士與碩士學位,主修無線電專業。1915年回國執教交大)等。

這些教授大多數是老交大畢業后留學,在學業上有一定成就的學者,他們治學嚴謹,講授得法,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效果良好。為了能使教學工作更加適應中國的特點,他們自編講義與教材,如徐名材教授編寫的《工程化學手冊》,徐佩琨教授編寫的《鐵路法讀本》等,都由本校圖書館印行,廣為流傳,改變了以往全部照搬國外教材的做法。周銘教授積極進行教學改革,致力于實驗室建設,還用英文編寫了實驗指導書。他在國內最早開設“精密量度與圖解法”課程。為充實和提高實驗內容,他還不斷改進和制造實驗設備。1955年他親自設計并指導技工研制成功了一種用電控制的計時器——厘秒計,可測到千分之一秒。他治學嚴謹,講授得法,深受學生敬佩。裘維裕教授1924年為加強基礎課教學轉教物理學,在教學改革和理學院建設中貢獻良多。他主持講授一、二年級的物理學課程,其自編的英文講授綱要一直被沿用到1945年。他在1928年至1945年擔任物理系主任,當時他的物理課被譽為“霸王課”。他講課簡練,板書整潔,概念清晰,由淺入深,循循善誘,學生在他的教導中獲益匪淺。這兩位著名的教授由此也獲得了老交大“五大教授”的稱號。他們的教學實踐,真正體現了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理念,實踐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辦學思想。

三、注重外語教學

外語是向西方學習的工具,清末民初的交通大學十分重視外語教學。在當時我國科學技術和工程教育都很落后,急需引進發達國家科學技術及其教育,作為中介工具的外語就顯得尤為重要。可以說,重視外語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學習西方的態度與決心。南洋公學第一任監院福開森主持教務時,就注意培養學生的外語聽說讀寫能力,在教學一開始就努力使學生會正確地閱讀和書寫英語,他還要求學生學習多國語言。蔡元培主持特班時,倡導學生學習日文,因此特班學生均能夠讀懂日文,部分學生還能翻譯日文原著。唐文治主校后,辦學更是力主向西方學習,引進一批外籍教師、教材,同時不斷派出優秀畢業生到歐美留學。他認為,要學習西方深邃的科學,如不熟練掌握外國的語言文字是難以辦到的。他曾說:“無論何種科學,均須熟嫻文法,方能窺其精奧。”[8]因此,他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外語能力,英文課教學從小學3年級開始,每周6小時,到4年級增加到9小時,成為和國文并列的主要公共課程。在中學和預科階段,英語和國文、數學一起被列為主課,此外開設法文和德文等第二外語。除國文、手工、體操外,中學教師講課都用英語講授,課本也都采用英文的教科書,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語境,必須過了英語這一關,否則就連課都聽不懂。初創階段外籍教師居多,課程除國文外都用英語教學,這時期經過小學、中學多年的訓練,一般的學生基本能夠通過語言這一關。

在課堂教學之外,早期交大非常重視課余的外語教學活動。1910年更是成立了西文科,為全校學生開設正課之外的外語補習班。補習科目有英語、德語、法文3種,程度較高者還可以選習拉丁文,學生可以自愿報名選習。同年,學校成立了英文會,全體學生均為會員,以會話演講為主要活動,定期舉行班級、學校的英語競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聽說能力。英文會還倡導全校“在英文課及英文教授各課時,誤用國語一語者,專科生罰銅圓二枚,(附中)二、三、四、五年級罰銅元一枚,初年級生免罰”[9]。英文會舉辦的英文演講競賽,是解放前一項重大的競賽活動。為訓練外語的書面表達能力,學校規定專科生做作業和實驗實習報告等均需以英文書寫。經過多年的嚴格訓練和課外熏陶,專業課乃至部分中學課程的教學,能夠直接以英文傳授,這在高等專科性大學中實屬少見。良好的英語教學是交大早期的一大辦學特色,也是國際化的重要表現之一。

同時,交通大學還十分重視國文教育。近代自然科學在我國傳統知識體系中內容極少,它們都是以西方語言文字為存在載體,作為傳統知識系統基本載體的國文與現代知識系統顯然出現了分裂和對立。但當時的交通大學認為外文教育必須加強,而國文的學習亦不能忽視,強調在精通外文、國文的基礎上,實現西學知識載體的轉換。這也是當時教育的特色,即將向西方學習作為一種工具或手段,其目的是要走出一條具有本國特色的工程教育辦學之路。

四、擇優選派學生留洋

(一)清朝末期的學生留洋

中國教育向西方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留學生教育。我國第一次官派留學歐美始于19世紀最后30年。南洋公學也是較早加入這一行列的高等學堂。 自從甲午戰敗以后,中國學習西方把目光開始轉向日本。由于盛宣懷與日本方面關系密切,于是1898年,公學率先派出“年少質穎志趣遠大,中學已有根柢,英文亦頗精進者六人”赴日留學,計劃學法律、政治兩科。這6名留學生是:楊廷棟、富士英、楊蔭杭、胡礽泰、章宗祥、雷奮。為了保證學生學習、生活順利,何嗣焜向兩江總督呈文,希望駐日使節對他們予以關照。抵達日本后,這批留學生先入日華學堂主修日文,住早稻田大學附近,日本外務省派譯員隨時照料。

1900年12月,公學又資送師范生章宗元、留日學生胡礽泰赴美留學。12月啟程,翌年1月25日到達舊金山,先入舊金山書院,然后再進各大學深造。1901年6月,由于北洋與南洋同屬招商局、電報局出資舉辦,公學代理總理張元濟經與北洋大學堂總辦王修植商定,派畢業生王寵惠、王寵佑、張煌全、胡棟朝、陸耀廷、吳桂靈、嚴錦榮7人赴美國留學。8月,公學派出第四批留學生。他們是中院畢業生曾宗鑒、李福基、胡振平、趙興昌。曾宗鑒入劍橋大學學法律,其余3人在倫敦大學,胡振平學政治,李福基學機器,趙興昌學管理銀行、鐵路及理財。為了能夠讓他們安心就學,面對每人每年250英鎊的昂貴費用,公學始終照撥不誤。

以后幾年陸續都有學生遠渡重洋赴歐美留學。1902年10月18日,盛宣懷在向清廷附奏《資送學生出洋游學片》談到,已經分批送出21人赴英美大學堂學習。另有非南洋、北洋學堂出身的10人,也被派往英國留學。1903年,中院畢業生和政治班學生共10人又被選派到比利時留學。

在我國近代第一個留學高潮中,南洋公學從1899年至1905年共派出58名學生,占到中院和師范班畢業生人數的一半。今天看來數量不多,但在那個年代,卻是一件有魄力、有眼光的舉措。南洋公學是我國高等學府中最早派遣留學生的學校之一,與其他學校相比,數量上也占絕對優勢。

南洋公學海外留學生在學習西方先進科技的同時,深受民主思想影響。1900年4月,楊廷棟、楊蔭杭、雷奮、蔡鍔等參加留日學生組成的愛國團體“勵志會”,與孫中山等革命黨人有所接觸。12月6日,由留日學生創辦的第一份雜志《譯書匯編》在東京創刊,主要刊登有關歐、美、日各國政治、經濟、法律、社會新思潮等方面的譯著或文章。4位主要編輯者中,3位就是南洋公學的留日學生楊廷棟、楊蔭杭、雷奮。刊物上經常出現孟德斯鳩、盧梭、穆勒、斯賓塞等的著作,深受國內外青年學生歡迎。

向國外派遣留學生是盛宣懷長期的愿望,在與外人多次打交道中他深有體會,培養自己的人才要有開放的眼光,必須到國外去學習最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因此,南洋公學學生一批接一批被派出留洋,以致上院一再緩辦。中院畢業生大多數被選中為留洋對象,或去日本,或去歐美。盛宣懷對留學事項事無巨細,樣樣親歷親為,對出洋學生所學專業都作出明確規定,分工很細。盛宣懷對生的要求頗為嚴格,反對半途而廢。1903年10月,兩廣總督岑春煊想把在美國留學攻讀博士學位的粵籍學生陳錦濤調回任用。盛宣懷當即致電岑春煊予以阻止,電文曰:“查該生稟報本年已進耶兒大學校,來年六月當可考得博士。從前派出學生百余名,從未有一人畢業考得博士者,瓜不待熟而生摘,殊屬可惜。”并電告岑說:“敝學堂立法,必欲期滿考得畢業文憑,所以杜學生躁進之心,免淺嘗輒止之誚,不徒為虛糜經費也。”[ 10]保證學習時間以及恪守期滿畢業方能回國的規定,是公學留學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留學專業的選擇上,主要集中在工程、商務、法政、經濟4大類,其中又以鐵路、礦冶為主的工程類為多,共計23名,反映出公學重視科技留學,兼及法政、商務、經濟的特點,這既不同于甲午戰爭之前的海軍軍事留學,也有別于同期以法政、軍事為主要科目的留學潮。這種明顯的轉變,既與公學辦學方向由法政轉向商務實業有關,也與盛宣懷對工程商務類人才的急切需求相一致。留學生是為研求專門學問,回國后直接到廠礦、銀行、外交、內政等部門擔當重任。因此,除了強調在大學中認真學習獲得文憑,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外,公學還很重視學生在外國考察實習,社交游歷等實踐活動,認為只有兩者結合才能培養出“真才”。因此除了規定在校肄業年限外,公學另安排學生利用暑假或畢業后延期實習、游歷。例如1901年陳錦濤等留美生出國前,盛宣懷給監督傅蘭雅咨文中特別指出:“除游歷時候不計外,至少亦須四年,冀可畢業,如工學生并須派在就近鐵廠歷練工夫,總結回華即可充當工師,方為完全。律學生、礦學生亦如此。”[ 11]1904年12月10日,盛宣懷在王寵佑延期實習的批示中說:“礦學、地學只有學堂功夫,時見終淺,必須赴各礦閱歷。”可見,公學留學教育的目的不僅限于學校教育,還包括校外的社會實習,注重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如此經過規范的基礎理論學習和廣泛的社會歷練,有利于培養出高端的專門人才。

清末民初,不少公學留學生在各自領域擔任重要職位,甚至成為近代中國知名人物。47名留學生各有所成,王寵惠曾擔任國務總理;王寵惠、陳錦濤2人曾擔任外交部、司法部部長;章宗元、曾宗監2人曾任次長職務;章宗元、張煜全、邵長光3人曾任大學校長;雷奮、楊蔭杭、徐維震3人曾任省級司法部門負責人;王寵佑、吳健任職于民族企業并成為著名的工程專家。此外,還有很多雖默默無聞卻在我國近代化過程中做出諸多貢獻的工程司、廠礦、銀行等部門的管理者。由此可見,留學生的成就實現了刁承祖的預言:“……較之別處學生其身價不言而喻,將來成就安可限量。”[ 12]

(二)民國初期的學生留洋

1905年到1921年間,本校學生出國留學的主要途徑有3種:一是學校公派,二是考取清華庚款、各省官費出國,三是自費出國。據1932年《國立交通大學歷屆留學生名冊》記載,1905年到1921年出國留學的本校學生(含專科及高等預科、中學畢業肄業生)共有273名,包括遺漏登記的16名,共計留學生人數達289人。留學生所學專業,除自費生可以自由選擇外,各類官費生大都被指定學習工程理化。楊耀文撰《本校四十年來之重要變遷》提及此期留學生時說:“初期派遣者,選習學科一任學生自擇;設立專科后,被派畢業生留學,多選擇原習學科,而鐵路及電機畢業生,幾皆專習工程,少有擇及政法經濟等學科者。民國紀元后,多以留美入廠實習為主。”[ 13]

美國是留學生最主要的聚集地。1917年留美本校學生有55人,到1921年夏達89人。他們赴美途徑有三:“在校諸教員之介紹;與夫政府之派送;及學生家庭之自資是也。”留學美國東部的學生都在各大城市中,或實習,或進校。“實習之廠,以奇異公司、威斯丁海司公司為主。所進之校,以康奈爾及麻省為主。所操之業,電機科居百分之三十六,土木科居百分之二十三,工程管理科居百分之四,其他實科如理化建筑農業陸軍等居百分之十五,普通科、文科、法科、醫科、教育等居百分之十六”[ 14]。與大部分中國留美學生相比,本校留學生還具有一些特點:“其中大半在工廠做工,其小半乃在學校讀書也;又同學之中,幾乎全部屬于工業,而僅有少數習文法及商科者也;又全體學生,都是‘實心實力求實學,實心實力務實業’者也。”[ 15]

此時期本校留學生在歐美等國各大學、各廠都能勤奮好學,成績優異,大部分獲得較高學位,或具有豐富的實際工程技術經驗與能力。學成歸國后,他們服務于交通、廠礦、教育、政治、外交等各個社會領域,為我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工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歸國留學生在各個領域中功勛卓越,知名者如張鑄、徐恩元、周厚坤、徐新六、徐名材、金濤、張廷金、過探先、徐謨、孟憲承、丁西林、淩鴻勛、陳克恢、馮簡、于潤生等。蔡元培早在1917年本校20周年校慶的發言中就曾高度評價留學生的社會成就,他說:“自十余年以至今日,同學之負笈異邦,歸而出所治以貢獻于社會者,在在皆是,其影響所及,不可謂不遠。”[16]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在后來還大量聘用歸國留學生擔任本校專業教員,以逐漸代替外籍教員,這也是推動西方的工程教育與本國國情相融合,開創一條具有本國特色的工程教育辦學之路的務實之舉。

五、教育成果向國際推介

(一)多次參加世博會

自清末確立工科為辦學方向之后,經過向西方學習以及唐文治校長與教職員工的勵精圖治,到民國初年,交大取得了卓越的辦學成績,名聞海內外。社會人士認為“本校功課與歐美各大學相似”[17],畢業生程度已達到本科水平。1911年,意大利都靈舉行世界博覽會,學校積極準備展品,計送展學生科學成績一冊、各種畫圖十副,最后學生作業和成績展品獲得優等獎。1915年美國舊金山巴拿馬世博會上,學校選送的學生成績等展品,獲得最高獎勵——大獎章“Grand Prize”,校長唐文治也獲得榮譽獎。當時參會的中國教育品獲得大獎章4枚,學校名列首位[ 18]。反映了老交大在教學內容、教研質量及教育管理等方面都走在國際前列,為交大在世界范圍內贏得了眾多美譽。

(二)舉辦工業鐵道展覽會

1933年3月30日至4月8日,交大本校工業及鐵路展覽會召開。這次的展品包括中外各種鐵道、機車輛、零整機件、工具材料、模型器械、圖標冊藉、照片樣本等。舉辦活動的內容包括演講及游藝、特約專家會議、散發宣傳品等。本次展覽使國人了解了工程及鐵道事業最新的進展情況,更重要是直接促進了技術及管理上的改良,間接推動了農工商業的進步。正如主辦方稱贊本次活動所言:“不啻協進中國之發展,而所賜予吾人精神上之愉快及教育上之價值。”[ 19]展覽會期間,觀者如織,盛況空前,推動了國際科學文化技術的交流,使社會各界人士更加了解交大的辦學內容及育才宗旨,還使學生增加了對科學實踐的認識,激發了他們對科學研究的熱情與興趣,也使學生們看到我國工業的落后狀況,意識到責任重大,從而更加勤奮學習,致力應用,奮發圖強,以救中國。

六、 結語

清末民初,中國高等工程教育的國際化實際上是近代大多數知識分子的共同觀念——“中體西用”在高等學校的實踐。這一時期交通大學的主校人結合我國文化傳統和國情,掌握“會變”的教育原則,努力探索并使外來的工程教育本土化,創建富有中國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使交通大學自20世紀二三十年代更為興盛,并贏得“東方MIT”之美譽。

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高等教育向國際化發展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清末民初交通大學國際化的辦學模式和辦學理念,啟示意義猶存。

[1]夏東元.盛宣懷年譜長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621.

[2] 盛宣懷.致張百熙函[B].1903-10-14.上海圖書館盛檔:044187.

[3]顧明遠.教育大辭典(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675.

[4]盛宣懷.請獎南洋公學洋教習片[B].1905-3.上海交通大學檔案館檔案:2003-sx11-0396.

[5][8][9]交通大學校史撰寫組.交通大學校史資料選編[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86:143-144,186,187.

[6]王宗光.上海交通大學紀事(1896-2005)[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75.

[7]清代前工程部左宗棠關于開辦商務學堂、聘請洋教員、籌劃經費及派員赴日考察奏摺和照會[B].上海交通大學檔案館藏檔案:LS8-2326.

[10]盛宣懷.寄粵督岑云帥[B].上海交通大學檔案館藏檔案:2003-sx11-0396.

[11]盛宣懷.派遣留學生咨文[B].上海圖書館盛檔:044569-2.

[12]刁承祖.致盛宣懷函[B].上海圖書館盛檔:036809.

[13]交通大學四十周紀念刊[B].上海交通大學檔案館藏檔案:SW-03-0795.

[14][15]民國十年級紀念冊.上海交通大學檔案館藏檔案:LS3-362.

[16]北京大學蔡校長等祝詞,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二十周年紀念會祝詞、笑個、紀念刊等[B].上海交通大學檔案館藏檔案:LS3-365.

[17]母校歷年大事記[B].1915年.上海交通大學檔案館藏檔案:LS3-473.

[18]中國教育品賽會得獎單[N].申報,1916-1-9,(4).

[19]1932-1933工業鐵道展覽會聯系展品商請贈送等往來文件[B].上海交通大學檔案館藏檔案:LS8-1123.

(責任編輯:劉爽)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Taking Jiaoto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XU Bing, LIU Anbing

(Archives,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Shanghai200030,China)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Our country’s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was in the initial stage. In this period, the school system was not perfect and lack of experience, so Chinese higher engineering school such as Jiaotong University started to learn from the west, actively play a role model and promot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s transformation into modern education. Its experienc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today is worth learning and referenc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Jiaotong university;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2015-04-11

劉岸冰,(1980-)女,博士,上海交通大學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史、檔案文博學、中國近現代史。

G640

A

1005-5843(2016)10-0123-07

猜你喜歡
教育學生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軟件工程教育與教學改革
軟件導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雙減”如劍,“體外教育”何去何從?
當代陜西(2021年15期)2021-10-14 08:24:24
快把我哥帶走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李學生》定檔8月28日
電影(2018年9期)2018-11-14 06:57:21
趕不走的學生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學生寫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年A级毛片| 99性视频|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啪|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久久亚洲日本不卡一区二区| 福利视频久久|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制服丝袜 91视频| 理论片一区|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伊大人香蕉久久网欧美| 久久综合一个色综合网| 欧美成人A视频| 日韩高清欧美|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国产91麻豆免费观看|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版视频| 欧美成人第一页|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av免费在线观看美女叉开腿|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Aⅴ| 日韩专区欧美| 久久国产乱子|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国产嫩草在线观看|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丁香婷婷在线视频|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激情成人|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看|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a天堂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欧美| 国产爽妇精品| 一本色道久久88|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青草精品视频| 内射人妻无套中出无码|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 99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 久久网欧美|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无码免费视频| 性视频久久| 伊人久久婷婷|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91色在线观看| 色欲不卡无码一区二区|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国产在线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