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清健
(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 廣東東莞 523960)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中的作用探析
古清健
(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 廣東東莞 523960)
思想是一個人的靈魂,對思想的教育出現問題,就會影響人的一生。大學生作為中國發展道路上的主力軍,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尤為重要,通過思政教育,培養大學生群體的整體素養,幫助其更好地在社會立足,發揮出自己的能量。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 就業能力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渴望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社會,改變國家,但是因為沒有一個科學的思想政治觀,大都被社會所改變。只有對整個群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讓其對自己有一個清晰地認識,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定的規劃,做主動地就業者,而不是被動的擇業者。本文通過講述思政教育對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積極作用,希望對大學生就業有所幫助。
從高校擴招開始,每年的大學畢業生人數都在攀升,到了2017年,畢業人數達到了近800萬人[1]。對于大多數的畢業生來說,畢業意味著失業或者難就業。然而在社會上存在部分行業人才稀缺,部分行業人才嚴重飽和的現象,除了學生自己的原因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關系。現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那很嚴重,這就導致,學生接受過思想政治教育,其就業能力依舊沒有較大的提升,依舊是被動就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近期未來有所規劃,結果是很多學生依舊對自己的人生沒有規劃,對未來也很迷茫,這就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沒有深入化、具體化、與時俱進化的結果。只有進行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發揮出其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作用。
大學生職業規劃課是關于大學生就業的一門關鍵課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將要面臨的問題,能提前做好規劃,有助于學生后期建立明確的就業方向與目標。對于學生指定的職業規劃,要進行科學的指導,并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不斷修正規劃的細枝末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特殊的課堂,跟專業沒有關系,跟學校沒有關系,是大學生必修課。思想政治教育關于就業的第一課,就是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與創業觀,要明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個人的就業的最高境界是為國家服務、為社會做貢獻。這樣自己在進行學習時就會充滿動力。比如近兩年的畢業生就業時,可以考慮相關國家政策,結合自身情況進行選擇。國家推出的政策有:西部計劃,三支一扶,支教,一帶一路,特色小鎮計劃等等,把自己就業與這些政策相結合,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不怕苦,不怕累,就能在就業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思政教育能幫助學生科學看待就業難,找關系等現象,讓他們明白積極就業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這一重要論點[2]。
思政教育在講述人生觀時,告訴我們人生觀的核心是“人為什么活著”,人活著的最高要義就是要對社會有所貢獻,展現自己的價值。最低要義就是對待事情,要認真負責,在工作方面就是要踏實。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學生來說,對待人生要積極,不能遇到事情只看到負面影響,充滿悲觀思想。對待工作至少要認真負責,腳踏實地,而不是對工作充滿敵意,要明白這個社會工作對口的概率很少,要在不同的崗位上,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去適應工作的要求,從而實現自己的價值。這樣學生在進行就業選擇時,就不會東挑西選,而是根據自己的規劃進行抉擇。思想政治教育中毛澤同思想對于工作的態度是求真務實,這就為我們腳踏實地的工作,樹立了典范。只有個人的思想價值觀正確了,就算在平凡的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業[3]。
當學生看到關于就業形勢相關的“最嚴峻”、“最難就業”等詞時,已經心生恐懼與悲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用關于毛澤東思想中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理論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明白,這個就業形勢是相對的,并不是說,找不到工作,學生不應該看到新聞就恐懼,而是要明白只要對自己的職業規劃好,提升自己的能力,就能找到相關工作。面對這些新聞,要辯證地看待,就業不好,自身是否具備創業的能力。就業形式難,只要自己肯學習,肯吃苦,肯定能在人群中脫穎而出,然后更加努力提升自己的實力。通過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幫助自己更好地實現就業,提升自身就業能力[4]。
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主要在于,幫助學生主動做好科學的職業規劃,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提升自己面對就業形式難的應對能力,并利用辯證法思維去解決就業問題,從而提升自身的就業能力。
[1]鄒紫云.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中的作用探析[J].科學中國人,2015(11Z):193-194.
[2]孫秀麗.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15.
[3]王鑫明,張艷沁.創新創業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對接的綜合研究——基于創業文化視野下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1(7):20-22.
[4]陳志權.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中的作用及實施原則[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7(2):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