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林
(寧夏平羅縣第四中學 寧夏平羅 753400)
淺議文言文教學應重視“讀”的作用
王生林
(寧夏平羅縣第四中學 寧夏平羅 753400)
文言文教學的重點之一是指導學生“讀”文本。此文從聽讀——提取信息,激發興趣;朗讀——培養語感,引發共鳴;誦讀——積累素材,陶冶情操三個方面闡述在文言文教學中重視“讀”的作用。
文言文教學 重視 讀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注重字、詞、句文言知識的積累,而研究型的專家則主張文言文教學應著眼于文章思想的評析,我認為無論是積累知識還是理解文章思想,都必須以“讀”為前提。徐世英先生曾說:“講解是分析,朗讀是綜合;講解是鉆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講解是推平、擺開,朗讀是融貫,顯見;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賦予作品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朗讀比講解更重要。”《初中語文課程標準》也要求學生“能夠誦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名篇”。可見,文言文教學重點之一就是指導學生“讀”文本。
書面語言是不完全的語言,語氣、語勢、語感、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等,多受書面語言的限制,不易表達出來,不讀就不能理解它的意思,不讀就不能體味它的妙處。因此,必須通過“讀”將文本中無聲的語言變為有感情的音響,增加文本的活力,從而使學生全方位、主體化地感受。結合教學實踐,筆我在教學文言文時從以下三方面抓學生的“讀”:
聽讀是一個處理語言信息的過程。通過聽讀,學生能夠提取有用信息,改變原有的認知結構,提高認知水平。
聽,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有人曾提出“語感教學”的方法,即讓學生在聽覺感受中學習知識。文言文教學應提倡學生多聽讀文本,聽藝術家讀,聽教師讀,聽同學讀,真切地聽出古文學的神韻來,深切地領悟古代語言的魅力。在教學中,可利用錄音,音像或多媒體,將聲畫效果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聽、看”的過程中學習生字的發音、語句的停頓、語速的快慢、語調的高低等等,從而體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學習《岳陽樓記》時,音像中的朗讀者那富于感染力的語調把聽者帶入美麗的湖光山色之中,有些學生情不自禁地跟讀起來。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感悟古文的音韻美,也可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在聽讀的基礎上,我著重抓學生的朗讀,這是教學文言文最重要的環節之一。蘇軾說過:“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古代還有“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等等說法,可見古人就非常重視朗讀。但我們的文言文教學往往忽視朗讀,只重視內容分析,這是造成學生文言文語感差、厭學的一個主要原因。朱熹讀書時有段話:“凡讀書須要讀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朱紹禹在《語文教學辭典》中說過:“從閱讀心理的發展看,朗讀技能的發展一般先于默讀,學生最初的閱讀活動多依靠有聲語言。”他們都道出了朗讀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地位。
我在設計文言文課堂教學時,采用多種朗讀方式,從多個角度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大聲齊讀、分組朗讀、個人讀、分角色讀,交替進行,培養語感并解決生字難字,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記住相關內容。同時又讀出了古文的韻味,讀出了作者的感情,進而與作者在感情上產生共鳴。齊讀、分組讀可使學生自查自糾朗讀中的錯誤,老師也能發現問題,及時指導。如學習韓愈寫的《媽說》時,學生們讀到“食馬者不知豈能千里而食也”時,有些學生把“食”(飼)讀錯了音,經過我的指正,學生們根據注釋分析后,選擇了正確的讀法。個人讀、分角色朗讀則可展示學生的個性,讓他們的優點發揮到極致,增加了他們的成就感。如朗讀《記承天寺夜游》時,有位學生讀到“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這一句,那語氣、神態儼然就是一個心有怨氣而又自解自嘲的蘇軾站在眼前。可見,學生是在用心讀,用情讀。
為了使學生朗讀的功效充分發揮出來,學生每次朗讀,筆者都要強調把朗讀和理解巧妙聯系起來,最大限度發揮“讀”的作用。提倡學生多讀,不但對教材內的文言文多讀,而且引導學生向課外延伸。例如,學了《細柳營》引導學生讀《史記? 絳侯周勃世家》,學了《出師表》引導學生讀《隆中對》,鼓勵、倡導學生到古文學殿堂里去游覽,吸取古文學之營養,體會作者忠于事實、知恩圖報、感世悲己等等情懷,提高閱讀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文學素質。
學習文言文的另一個環節還有背誦。我國古代文化中負載著偉大的人文精神,對塑造學生魂靈有著重要作用。傳統誦讀存在背誦單一,刻意注入的弊端,我們提倡理解記憶和形象記憶相結合。語言學習最根本的方法在于記憶,而背誦是訓練學生記憶的首選途徑,也是培養語感的最佳方式。
通過背誦,學生不但可加深記憶,豐富詞匯,積累大量素材,而且能夠提高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真正做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樣,文言文的內在美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外在美也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如九年級學習的幾篇古文,陶淵明的隱逸之樂,蘇軾的報國情懷,歐陽修的與民同樂等無一不讓學生津津樂道。可以說,誦讀使學生在享受中加深記憶。既鞏固了學生的課本知識,又在潛移默化中豐富和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精神。
葉圣陶曾精辟地指出:“吟誦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以“讀”貫穿整個文言文教學過程,是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效率的有效途徑。讓學生動起來,真正成為課堂上的主人,學習的主體,這樣充滿瑯瑯書聲、充滿活力的課堂,定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