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平峰
(河北省行唐縣上方中心 河北行唐 050602)
淺談數學幾何圖形教學
趙平峰
(河北省行唐縣上方中心 河北行唐 050602)
與小學代數數學內容相比,小學幾何圖形教學雖然更為直觀、感性,但同時也需要學生分析圖形所提供的有效數據,所以幾何圖形教學也是小學數學的重點及難點。本文分析了小學數學幾何圖形教學過程的常見問題,并提出提高小學數學幾何圖形教學的有效方法。
幾何圖形 常見問題 教學方法
數學學科最大的特點就是邏輯嚴密,這一點在小學數學幾何圖形教學過程中也有所體現。小學生的心智還不成熟,比較貪玩,對數學知識很難形成系統的認知。因此,系統性學習方法并不適用于小學生。對初中生和高中生而言,數學學習內容多、結構緊湊,學生可以運用系統性學習方法,在復習的基礎上做好預習工作。但是小學數學人教版教材共有十二冊,而每冊幾何圖形中,只有一到兩章,不適合運用系統性學習方法,因為學生若想單獨復習幾何圖形的內容,就必須聯系其他數學知識。
因此,在講解新內容之前,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回憶之前學過的幾何知識,然后把今天要講授的內容與之前學過的知識聯系起來。如《多邊形的面積》這一章節,涉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組合圖形的面積等幾個知識點,所以在教學這章內容之前,筆者先帶領學生快速回憶了三年級上冊《長方形與正方形》、三年級下冊《面積》、四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與梯形》、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等幾個章節的內容,把學過的知識點與將要學習的知識點聯系起來,建立一個整體的邏輯關系,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人教版數學教材是由中國數學界編撰、經過實踐檢驗的。教材設計也是根據小學生的水平編撰的,從感知到理論再到習題設計編排都是循序漸進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能照本宣科地念教材。
小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是感性的,所以教師一定要靈活運用教材。如在教學“認識圓”時,教材中只是列出兩個常見的圓,只看教材上的內容,學生很難真正認識圓。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讓每位學生在課前都準備一個圓形物體,然后在課上和同學一起分享。接著,教師挑出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圓形物體,如杯墊、啤酒蓋等,然后講解什么是圓。又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察自己之前準備的圓形物體,并且讓學生想辦法測量出圓形物體的周長,然后再教學圓周長的計算公式。雖然這些其實都是教材上的內容,但是教師通過與學生共同探究和討論,并聯系生活實際展開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雖然每一道數學題的答案是固定的,但解題的方法卻是多種多樣的,所以教師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要求學生使用單一的解題方式,而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如在《長方形與正方形》一個章節中有這樣一道習題:“一個長方形花壇的長是5米,寬是3米。這個花壇的周長是多少米?”
學生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方法一:5+5+3+3=16(米);方法二:(5+3)×2=16(米)。不同層次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解題習慣,教師不需要規定最佳的答題方案,因為隨著學年的不斷增長,做的習題越來越多,學生自然會區分出解題方法的優劣。
小學低年級學生接觸的是簡單圖形,所以他們可以很快地辨認出圖形,而小學高年級學生開始接觸組合圖形,教師應培養他們的識圖能力。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隨著學年的逐漸提高,知識難度也要層層遞進,教師可以按照觀察、動手實踐、測量及計算這樣的流程來解讀圖形,同時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來消化和理解圖形,讓學生經歷數學問題是如何出現的、數學概念是如何形成的、數學圖形是怎樣構成和應用的、數學問題該用什么辦法去解決這四個階段。
圖1和圖2是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材中的兩張圖片,這兩張圖極其相似,但實際上卻暗藏玄機:圖1是正方形在外面,圓形在里面;圖2是圓形在外面,正方形在里面。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解讀幾何圖形,當學生發現兩張圖片的差異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在紙上畫出兩幅圖,并且計算圓形和正方形重疊的面積。這樣一來,學生需要回憶正方形面積和圓形面積的公式,然后在兩個圓的直徑同為1厘米的前提下,計算出不同的答案。
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是學習幾何圖形的資料庫,生活實際中存在大量有趣的幾何素材。在教學幾何圖形相關知識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觀察生活,要求學生把圖形與具體的生活物品聯系起來,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幾何圖形的興趣。在教學《三角形》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說出生活中常見的三角形,如晾衣架、小紅旗、三明治、三角鐵、粽子、風箏、小山、煤堆、切開的西瓜等。然后,由教師在紙上畫出這些圖形并裁剪下來,讓學生分組觀察、歸納這些三角形不同的特點,并對三角形進行歸類、處理。最后,由教師檢查各小組的分類結果,并告訴學生:“小紅旗、三明治等屬于銳角三角形,晾衣架屬于鈍角三角形等”。把生活物品引入幾何圖形教學中,不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讓學生意識到合作學習的優點。
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把玩帶到幾何圖形的學習中,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據心理學研究表明,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是讓學生親身參與實踐活動。
如在教學《圖形的運動二》時,在學生閱讀書中有關圖形的運動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把廢報紙裁剪成人物、汽車等,然后讓紙片做前后、左右移動,最終學生會發現紙片的方向和大小并沒有變化,從而得出結論“平移后圖形的方向和大小不會發生變化,只是位置發生了變化”。
“幾何圖形”是一個有趣的知識點,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合上教材,繪聲繪色地在講臺上講解幾何圖形,避免機械地講解教材。同時,教師還要注意幾何圖形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培養學生的整體意識。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應讓學生多發言,甚至可以讓學生講解自己對于某一知識點的理解。幾何圖形的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猶如幾何圖形的多樣性,教師只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才能真正解決小學數學幾何圖形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