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佩英
(高明區第一中學附屬小學 廣東佛山 528500)
觸摸本色語文
崔佩英
(高明區第一中學附屬小學 廣東佛山 528500)
每一個孩子都有與眾不同的興趣、特長,尊重了孩子的特長,就意味著為孩子提供了自由廣闊的發展空間,也就意味著孩子的精神能自由呼吸。當一個孩子感受到來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時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的心智自覺開始的時候,這樣的成長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讀 想 問 講 議 練
生命力在不同的階段,會表現出不同感官的敏感,而教育者要抓住關鍵時期進行系統的訓練,才能事半功倍。孩子只有在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產生“自我創造”,自我教育才可能成功。只有孩子自己主動去接受教育,當他自己決定學習的方向和速度時,才能夠學得最好。[1]
在教育中多給孩子真正的自由空間,少讓他們囿于別人的思想,多讓孩子自己動手,少讓別人替他做事。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學習上獲得真正的解放。孩子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親自進行嘗試,獨立思考,才能得到符合實際的結論,才能真正發展自己。因此,我們教師要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盡可能為他們創造更多的機會。
讀書時吸取前人創造知識的主要方法,是自助學習的一種途徑。孩子在讀教科書的過程,同時也是提出問題的過程。不斷地提出再不斷地解決問題就是一個提高的過程。[2]
“讀”是提問題的基礎,是“問題解決”的必要條件,有了“讀”才會有問題,才會積極思考,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讀是“通法”。
如《鉆石》一課,作者對獻寶的魏姑娘是懷著十分敬佩、贊美的心情來寫的。結尾描寫姑娘獻寶時的外貌“在場的同志都仔細打量著這個姑娘:白里透紅的臉蛋兒,柔和安詳的眼睛,從容平靜的神情,樸素大方的舉止,眼睛里泛有煊耀的神采,嘴角邊沒有表白的話語。”表面上看來只是一名描寫姑娘外貌的話,學生朗讀時并沒有產生什么特別的感情。為了拔動學生的心弦,我便將這名話提出來讓學生輕聲讀,并劃出描寫姑娘獻寶時的外貌、神態的詞語。接著提問:這是一個姑娘獻寶時的珍貴鏡頭,寫得好嗎?(學生當然會說“好”,我便緊接著第二個問題)為什么?我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并在旁提示:這最后一段是敘述姑娘進城獻寶,為要描寫她的外貌、神態,作者這樣寫是為了說明什么?這樣,學生通過仔細讀這句話,理解了隱藏在語句中的深刻含義:作者通過這六個排列整齊的句式: “白里透紅……”充分地表達了姑娘的堅定信念,高度贊揚了她拾金不味的高尚品德。學生齊聲朗讀這句話時,眼前仿佛出現了姑娘獻寶時那動人的一幕,都被她拾金不味的高尚品德深深感動了,再次朗讀時理解更透了,感情也更深了。
書越讀越厚,認識越來越廣,這是讀書的第一階段,這是所獲得的知識具有一定的深度,但還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讀書還應該做到歸納總結,培養孩子把書讀薄的能力。
有關的規律、方法,應放在孩子思維的過程的后頭,否則孩子的認識過程就會被阻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把現成的結論及早地告訴孩子,而應采用“孩子讀在前,啟在后;孩子想在前,聽在后的方法”。這樣可以調動思維的積極性。所以,孩子通過自己的思考能夠解決問題,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去思考解決。
如在教學《延安,我把你追尋》直接可以讓學生自由地進行學習,“先學后教”,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體現自己對問題的思考,然后老師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引導交流,逐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從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學生獨立思考提供充分的機會,為其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這樣在不斷的鼓勵的過程中就能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性。
愛因斯坦曾說,一個問題的產生通常要比它的結論的得出更為重要,因為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或從新的角度來分析一個老問題,需要帶有創造性的想象力。目前我們傳統問題教學的方法是,教師提出問題,孩子回答問題,孩子處于被動服從的地位,缺少積極思考、主動提問的鍛煉,不符合目前提倡的培養孩子創新精神的目標。
提問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基本手段之一,其目的在于開拓孩子的培養孩子的智慧。如果教師在課堂上提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要求孩子靜心聽,齊聲答,而且希望孩子都按老師事先想好的答案來回答,就削弱了他們的主體地位,孩子所發展的只是機械的被動的“應答行為”與我們所要培養的具有主動創新精神的“探究行為”是背道而馳的。所以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考慮讓孩子以一種積極、主動的心態,自己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這樣孩子的思維才有可能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所謂“議”就是讓孩子討論。這種討論是探討性的思維活動,它能使孩子積極思維,加速完成理解知識和掌握知識的進程,也是打開孩子思路的手段,亦可以拓寬視野,校正思維方向。
如,筆者教《將相和》時,一生提出“其實廉頗也有功勞。”但很多學生又反對,課堂陷入爭吵中。筆者當機立斷放棄原教案,讓學生展開“澠池之會誰的功勞大?”辯論賽。……
正方:“一個好的外交官抵得過十個勇猛的大將軍。”藺相如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
反方:就是有大軍做后盾,趙王才敢前往秦國,如果沒有軍隊的保護,只憑藺相如一個文官,我看趙王是不敢越雷池半步了。
正方:藺相如知道“擒賊先擒王”,只要先壓制住秦王,就算你的兵再多,也就不怕了。所以,藺相如的功勞大。
反方:藺相如這樣侮辱秦王,秦王可以當場殺死趙王和藺相如,現在為何要聽命于藺相如?就是因為他怕邊境的廉頗。廉頗在當時是威震四方的英雄人物,秦王怕英勇善戰的廉頗。
正方:當時秦王要殺藺相如,就算你廉頗會飛,也來不及。主要是藺相如當時要挾住秦王,秦王才不敢對付趙王。秦王只是保護自己的性命而已呀!……
課堂討論可以加深孩子對教材的理解和認識,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樣也可以促使孩子獨立思考,主動創新。 在討論過程中,教師不要急于給孩子用自己認為最好的答案去“閉塞”孩子的進一步思考,而應該讓他們充分發表意見,即使是孩子不完整、不周密的發言,教師也不宜匆忙打斷,以免挫傷孩子的積極性,截斷他們的思維活動。當孩子能暢所欲言時,就有可能突破思維習慣,有所創見,并進一步使教師得到啟發,修正事先不確切、不完善的認識,調整預案,使教學活動向縱深發展。
在大力推進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師要勇于嘗試、敢于創新,把孩子真正作為學習的主題,為孩子營造適合探索的氛圍,引導他們自主探索、自主發展,讓自主學習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下熠熠生輝。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李茂編譯.彼岸的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