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瀟(廣西防城港市上思縣民族中學)
瑤女班班級管理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施瀟
(廣西防城港市上思縣民族中學)
瑤女班班級管理,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但只要能找準學生工作的著力點,了解學生的需要,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并以“恩”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就能喚起學生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上進心。
瑤女班;班級管理;方法和技巧
瑤女班,是從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實際出發,為少數民族聚居區培養合格的初級建設人才而設立的特殊教育班級。擔任瑤女班班主任責任重大,工作艱巨。筆者擔任第三屆瑤女班班主任工作以來感悟頗深,收獲匪淺。下面談一談瑤女班班級管理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瑤女班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也是一個弱勢群體。瑤女學生除了享受國家寄宿制學校學生的家庭困難補助和地方財政的午餐補助以外,還享受企業界愛心人士的各種資助。這樣,一些學生因此產生優越感,認為國家所給予的、企業愛心人士所資助的都是她們應得的,是理所當然的;說她是一個弱勢群體,因為她們來自深山瑤寨,由于受獨特的地理環境、經濟狀況和文化傳統、各異的民風民俗的影響,她們有向往到外地學習的愿望但又有濃厚的鄉土感情。在家能自立,但到了陌生的環境就失去主見,惶恐不知所措。針對學生的這些特點和實際情況,入學之初,我就將“感恩”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之中,開展了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動。例如,利用班內的《學習園地》,宣傳和報道企業界愛心人士回報社會、施恩于人的先進事跡,引導和培養學生構建感恩情懷和感恩文化;每個學期班《工作計劃》中有一條硬性規定:要求每一位同學要學會講一個關于感恩的故事,學會唱一首關于感恩的歌;每個學期段考期考后,讓她們動手給資助方愛心人士寫一封信,匯報自己的學習、工作、生活等情況,抒發她們的感恩情懷。
瑤女班學生心理素質、生活習慣以及文化知識的差異較大。她們進城讀書后,一些生活習俗和壞毛病隨之而來。習慣的養成,某種意義上講,事關學生的命運前途。基于這樣的認識,我首先從全盤考慮,制訂科學的具有層次性和穩定性的管理目標體系,從品德入手,從基本言行抓起,規范學生的起居、學習和言行活動中的行為、用語、著裝以及各種行為習慣,使她們成為儀表端莊、舉止文雅、紀律嚴明、尊敬師長、講究衛生的合格中學生。其次是以學校“三愛育人”工程為契機,科學制定了“自愛養成習慣十要十不要”“自愛行為十要十不要”等規定。由于堅持從班級的實際出發,針對不同年齡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制訂出合理的管理目標,從小事抓起,從行為習慣的點滴抓起,她們的良好行為習慣基本得以養成。
本地瑤族屬于“過山瑤”,大都居住在深山老林,吃完這一山后又遷往那一山尋找生活立足之地。由于交通閉塞和獨特的居住環境,她們很少與外界往來,造成年青一代孤陋寡聞,一代又一代重復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瑤族女生進城讀書后,仍像她們的父輩那樣獨往獨來,她們平時的交流工具——瑤話,教師聽不懂,要求她們用普通話來交流,她們說得詞不達意。我除了經常深入班級、深入學生之中,傾聽她們的心聲,了解她們的思想動態外,還要帶著一顆真誠的心,虛心向她們學習瑤語,并用學習到的瑤語與她們交流。每次學校舉行較大型的活動結束后,我因勢利導及時組織她們進行郊游或野炊,讓她們聚在一起暢談活動的感受,增強她們的團結協作精神……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出現了一個團結向上,其樂融融的和諧氛圍。
在不斷的探索中,我發現瑤族女生來自不同的深山瑤寨,她們雖然遵守紀律,尊敬師長,但學習成績參差不齊,知識面較窄,寡言少問,有強烈的學習欲望,一旦學習遇到困難或者考試不如別人,又容易喪失學習信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狀況、個性特點,確定不同的教學方法。首先,要求科任教師遵循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落實的原則,注重課堂學習的生動有趣,有序地組織教學。其次是在教育原則上,養育結合,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在教學內容上,以“補”為主,“預”結合,突出重點,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和訓練,使她們進入中學后盡快完成從小學到中學的轉變,適應中學新的學習方法、學習環境。這樣,快者快學,慢者慢學,學生在競爭的氛圍中,不但明確了學習目標,培養了學習興趣,而且來了一個以“教”為主到以“學”為主,以“學會”為主到以“會學”為主的轉變。
擔任瑤女班班主任,有苦也有樂,有愁也有喜。但正如英國小說家薩克雷所說的:“播種行為,可以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獲命運。”看到同學們一張張可愛的笑臉,一雙雙好奇而又充滿渴望的眼睛,心里是甜滋滋的。
劉冰清.略談少數民族預科班主任工作的“六心”[J].教育教學論壇,2014(30).
·編輯丁可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