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盼盼
(寧夏銀川永寧中學 寧夏銀川 750100)
基于高中歷史作業系統的學生觀
張盼盼
(寧夏銀川永寧中學 寧夏銀川 750100)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已進入全面深化課程改革階段,作業作為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日益成為研究者的課題,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探討和反思。發掘作業內涵,樹立科學嚴謹的作業觀,既是新課程理念對教學改革的要求,更是教育的本質要求。本文分析了高中歷史作業系統中的學生觀,認為應該強調學生在作業中的本體意識、發展意識等。
高中歷史作業系統 學生觀
學生觀是教師怎么看待學生,怎樣認識受教育者群體。21世紀初,新一輪的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課程改革實行,明確提出堅持以學生為本,把促進學生的發展作為根本出發點。“這次歷史課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觀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通過精選歷史課程內容,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辯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世界的了解,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養成現代公民應具備的人文素養,以應對新世紀的挑戰。” 新課程改革以學生的發展為第一要務,作業作為課程系統的子系統,作業的設計、評價也要為學生的發展服務。[1]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規定:“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在作業系統中要強調學生的本體意識,意即學生是作業的主人,作業設計和評價原則,作業的終極目標都要處處為學生考慮,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2]
近年來,教育心理學家越來越重視學習主體內部動力即認知內驅力的重要性,強調要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讓學生對獲得知識的本身發生興趣,而不是迫于外力,被別人所左右。因此,一邊強調教師認識到學生是作業系統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也要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是作業設計的參與者,作業過程的執行者。
傳統意義上的學生參與意即學生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這種參與是一種低級的、被動的、一般意義上的參與。新課程強調學生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這種主體地位也應該體現在學生參與作業的設計與作業評價上。[3]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規定要使學生“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著眼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要求作業不是訓練應試的“高手”,而是要立足于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的需要;不是管理學生的一種手段,而是促進學生發展的一種途徑。要為學生奠定未來發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質,使之形成繼續獨立學習、探究和發展的能力。
作業作為課程資源的一部分,在學生能力發展方面的作用一直被忽視,過分注重學生在作業過程中獲得了多少歷史知識,應試能力有沒有得到鍛煉,而不是通過一次作業,使學生逐漸沉淀,積蓄學習的本領。發展不是一蹴而就,作業的設計要體現系統性,漸進性,促進學生持續學習的能力的培養和思想意識的修養。
和課堂教師講授相比,作業更能實現“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在作業的過程中,學生親自參與,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是全身心的投入。尤其面對非歷史教材作業系統,學生的情感體驗最真切,如參觀歷史遺跡、制作歷史教具、收集歷史文物等活動,讓學生置身于具體的歷史情境中,獲得情感上的真實體驗,從而增強對歷史的感知和認知。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的實質在于有意義學習,是學習者自覺自主的學習。羅杰斯認為有意義的學習應有四個要求:學習具有個人參與的性質即整個人都投入到學習活動;學習是自我發起的,動力刺激可能來自于外部,但發現、獲得、掌握、理解的意義來自于內部;學習是滲透性的,它會使學生的行為、態度乃至個性都發生變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也認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建構。新課程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發現學習,自主學習。體現在作業系統中,教師要對學生的作業觀進行積極干預,引導學生認識到作業在課程體系的作用,認識到作業在建構知識體系、提高各方面能力的作用,讓學生接受作業,帶著學習的心態完成作業。筆者認為這樣的作業才是有效作業,有意義的作業。[4]
合作教學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方略。由于它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非認知品質等方面 實效顯著,被人們譽為 “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在教育實踐中,教師一般都會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作業,不提倡合作。獨立完成作業能夠最大限度的挖掘學生的創造力,提升學生的成就感,但不利于學生合作意識和團隊意識的養成。
作業作為課程的一部分,完成作業的過程也應該體現合作精神。這種合作可以是師生之間的合作。一般意義上,作業都是由教師設計,學生完成,教師檢查,學生和教師在作業產生和結束的過程中是一種單向傳遞,談不上合作。作業系統中的師生關系也因為缺乏合作、溝通而失和。師生合作是學校人際中最基本的方面。體現在作業中,從作業的設計、完成、評價都可以是師生共同參與的結果。[5]
這種合作可以是同學之間的合作。
其他因素的參與。在作業系統中,學生和教師是兩個中心因素,其他如學校、家庭、社會等,都在作業系統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校合作,社會力量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實現作業形式多樣化。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S].北京:教育部印發,2001.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
[3]張福賓·關于高中生對作業的態度和心理的調查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00年04期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2.
[5]朱漢國.歷史教學案例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