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民 孫紅華 李芳



摘 要 將代理人的在職消費行為引入到動態多任務委托代理框架中,構造了代理人在職消費行為下的兩階段多任務模型,分析了代理人在職消費行為對動態多任務激勵契約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一是任務為兩階段時,無論代理人有無在職消費行為,代理人的努力程度隨著時間均呈上升趨勢,這就表明當委托人在設計契約時,如果委托人期望代理人在第一階段的努力水平不低于第二階段的努力水平,就需要適當提高第一階段的業績薪酬系數;二是代理人在職消費自利行為并不一定會提高自身的努力程度,需要依據在職消費行為對績效的影響情形來具體分析;三是在兩階段內,代理人存在在職消費時,委托人可適當降低業績薪酬系數.
關鍵詞 動態;多任務;在職消費;委托代理模型
中圖分類號 F270.5 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ynamic principalagent model, and by introducing onduty consumption of agents into the multitask and dynamic principalagent framework, we set up dynamic incentives based on the agent's onduty. We analyzed the influences of on-duty consumption of agents' behavior on the dynamic incentive. The analytical model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contract i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and if the principal would not dismiss the agent at the end of the first stage, no matter whether the agent has onduty consumption or not, the agent's effort level shows an increasing trend over time. That is to say, if the principal expects the effort level of the agent in the second stage is not less than that in the first stage, he needs to appropriately increase the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in the first stage when he designs the contract. And onduty consumption of agent does not necessarily improve his own effort, but we should analyze that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e exerted on performance from onduty consumption. In addition, when agent has onduty consumption behavior, the principle could appropriately decrease the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pay.
Key words dynamic; multitask; onduty consumption; principalagent model
1 引 言
現代企業制度的典型特點是公司所有權與經營分離,由于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具有自利傾向的代理人并不總是將委托人的價值最大化作為目標,那么委托人須通過設計激勵契約誘導代理人更加努力工作,采取符合委托人個人利益的行為.居于主流的委托代理認為,基于委托人與代理人間信息不對稱的這一情形,委托人為能激勵代理人更加地努力工作,應當依據工作績效付給代理人薪酬[1].傳統的委托代理模型假定代理人是單任務的,若委托人不可以直接觀測到代理人的努力程度,代理人薪酬必須依賴于代理人工作績效,只有這樣設計契約,才能激勵代理人努力工作[2].
Holmstrom和Roberts(1998)指出目前的委托代理模型研究傾向于單一任務角度,而企業管理經營活動是多任務組成的復雜網絡,且多種任務一般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關于多任務委托代理問題的研究較多,Holmstrom和Milgrom(1991)在其1987年構建的線性委托代理模型基礎上首次提出了單期多任務委托代理模型[3].該模型研究結果表明:代理人具有多項任務時,簡單的線性委托代理模型所得出的結論可能并不適用[4].后來的學者從以下幾個方面拓展了多任務委托代理模型[5]:Garcia(2003)在考慮到隱藏行動的同時考慮隱藏信息;Bai和Xu(2001)將每一任務的激勵系數從單一擴展到了多個;Dikolli和Kulp(2002)分析了業績指標間的交互關系對最優契約設計的影響;Sinclair和Desgagne(1999)探討了其他在代理人具有多任務情形下實施高強度激勵的可行性方法;Dewatripont等(1999)將與顯性契約相對應的隱性契約引入到委托代理模型中并加以分析.以上多任務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單一任務的不足,但卻大多無關于代理人任務的動態性.現實中,代理人的任務是一種動態多任務的活動,動態性體現在代理人的工作任務往往是多階段多任務的,而Indjejikian與Nanda在1999年構建了動態多任務契約委托代理模型[6].劉惠萍(2005)[7]、溫新剛等(2012)[8]在動態激勵模型基礎上分析了聲譽效應對激勵契約的影響.endprint
但以上拓展研究有一個共同特點,沒有考慮代理人的一些自利行為對委托代理模型的影響,比如代理人在職消費行為對契約的影響.一些實證研究文獻已經論述了代理人在職消費行為與激勵契約的關系.李焰等(2010)利用2003~2008年上市公司數據發現,無論在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在職消費和企業員工工資都顯著正相關;對于國有企業來說,在職消費具有激勵作用,不過在職消費的激勵作用隨著員工工資的增加而顯著降低[9].何山等(2013)在線性契約委托框架中引入代理人的自利行為,發現代理人的在職消費行為提高了最優激勵契約業績薪酬系數與自身的努力水平[10].在職消費是企業高管人員侵蝕公司剩余資源的一種方式,也是當前企業普遍面臨的一個現實難題.隨著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斷完善,代理人在職消費行為也日漸成為社會輿論的熱點話題,并引起了廣大學者們的極大興趣,在職消費與績效之間的關系也成為公司治理領域研究中的重點問題之一.已有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上市公司的實證數據來分析,但關于代理人的在職消費行為研究往往難以獲取可靠地有效分析數據.傳統的公司理論表明,為減少委托代理沖突,委托人傾向于給代理人支付更多的薪酬[11].在這種背景下,根據最優契約理論,如果設計出基于動態多任務模型的薪酬契約將有助于緩解代理人在職消費行為所導致的代理問題.
鑒于此,本文立足于代理人的動態多任務性,基于Indjejikian和Nanda的委托代理分析框架,將代理人在職消費行為引入到多階段多任務的委托代理模型中.考慮代理人薪酬依賴于其工作績效的現實情況,探討在職消費這種自利行為對代理人最優努力程度的影響.本文的主要貢獻在于:一是不同于傳統動態多任務委托代理框架,本文擴展了代理人行為假設,考慮了代理人存在在職消費自利行為的情形.這樣的研究視角不僅與企業家管理實踐一致,而且推進了非理性或心理因素在委托代理研究領域的應用;二是論文結合多任務、多階段以及代理人的在職消費特征進行了激勵契約的設計,彌補了傳統的單階段、單任務委托代代理模型研究;三是在職消費行為與代理人努力行為的研究結果,有助于進一步厘清大量實證研究結果,緩解了當前關于代理人在職消費行為實證多、數據獲取難、理論模型缺乏的研究現狀.
2 代理人在職消費行為下的激勵契約
2.1 模型假設
設定主要基于Indjejikian與Nanda的動態多任務契約委托代理框架[6],并參考劉新民等(2014)[12,13]介紹的委托代理理論及Marino和Zabo jinik(2008)[14]的部分假定,代理人會利用工作職務之便,具有侵占公司資源提高自身效用的動機,且代理人在職消費行為會增加公司任務成本.
假設1 存在一個兩階段多任務的最優委托代理模型,且第一階段結束后,委托人會根據代理人在第一階段的業績,重新設計激勵契約,代理人在任務執行的兩個階段內均存在在職消費行為;
3 模型分析
3.1 時間的影響
時間價值對決策人影響的研究已廣泛存在其他研究領域[15,16].因此,有必要厘清委托代理模型中,時間價值對委托人努力行為的影響.在委托代理設計中,時間價值表現為契約的多階段問題.根據Indjejikian與Nanda的動態多任務契約委托代理的求解結果,得到了動態多任務模型下代理人在兩階段的最優努力程度:
4 結 論
本文在Indjejikian與Nanda的動態多任務契約委托代理模型框架基礎上,引入代理人的在職消費行為,構造了代理人在職消費行為下的多階段多任務模型,給出了各階段代理人的最優努力水平和委托人的最優業績薪酬系數,進而分析了代理人在職消費行為對動態多任務激勵契約的影響.分析模型結果發現,代理人在職消費行為有益于增加自身收入,但并不一定能夠提高其自身的努力程度,這需要依據在職消費行為對各任務績效的影響情形進行分析.且當任務為多階段時,如果期間委托人不存在解聘傾向,不管代理人有無在職消費自利行為,代理人的努力程度隨著時間均呈上升趨勢,這可能與第一階段的薪酬函數要依賴于代理人在第二階段內的業績有關系,這就表明若委托人期望代理人在第一階段的努力水平不低于第二階段的努力水平,就需要適當提高第一階段的業績薪酬系數.而兩階段內的業績薪酬系數隨著在職消費成本系數、在職消費行為所帶來的貨幣等價效用系數、在職消費行為對業績的影響系數、在職消費次數的增大而減小,可見代理人存在在職消費行為時,可適當降低業績薪酬系數.此外,委托人在設計契約時,第一階段的業績薪酬系數要高于第二階段的業績薪酬系數.在分析代理人在職消費行為對動態多任務激勵契約的影響時,首先需要考察分析在職消費行為對績效存在正面影響還是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 A A ALCHIAN, H DEMSETZ.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s in China, 2002, 5(6):83-90.
[2] B HOLMSTROM. Moral hazard and observability[J].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9, 10(1):74-91.
[3] B HOLMSTROM, P MILGROM. Aggregation and linearity in the provision of intertemporal incentives[J]. Econometrica, 1987, 55(2):303-328.
[4] B HOLMSTROM, P MILGROM. Multitask principalagent analyses: incentive contracts, asset ownership and job design[J].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1991(7):24-52.endprint
[5] 呂鵬,陳小悅.多任務委托—代理理論的發展與應用[J].經濟學動態,2004(8):74-77.
[6] R INDJEJIKIAN, D NANDA. Dynamic incentives and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9, 27(2):177-201.
[7] 劉惠萍,張世英.基于聲譽理論的我國經理人動態激勵模型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05,13(4):78-86.
[8] 溫新剛,劉新民,丁黎黎,秦嵐.動態多任務雙邊道德風險契約研究[J].運籌與管理,2012,12(3):212-219.
[9] 李焰,秦義虎,黃繼承.在職消費、員工工資與企業績效[J].財貿經濟,2010(7): 60-68.
[10]何山,徐光偉,陳澤明.代理人自利行為下的最優激勵契約[J].管理工程學報,2013,27(3):139-155.
[11]L BEBCHUK, J FRIED. Pay without performance[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12]劉新民,吳士健,王壘.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更替:機理與實證研究[M].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2014:26-33.
[13]王壘,劉新民,丁黎黎.異質委托情境下國企高管自利行為對激勵契約的影響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15(9):41-48.
[14]A M MARINO, J ZABOJNIK. Workrelated perks, agency problems, and optimal incentive contracts[J].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8, 39(2):565-585.
[15]康旺霖,王壘,雷沁.基于信息熵—TOPSIS方法的綠色采購績效評價研究[J].物流科技,2014(11):4-7.
[16]丁黎黎,姜亞楠,王壘.邊緣路線信息豐裕度對消費者在線購買決策的影響[J].財經論叢,2014,185(9):68-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