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志喜
促進智障學生良好行為品質的形成
●周志喜
根據智障學生特點,通過制定詳細班規、采取適宜教學方法、布置良好環境等舉措,使學生有行為準則可遵守、產生正向參與課堂教學的良好行為,逐步形成良好行為品質,保障培智課堂教學效果。
智障學生;行為規范教育;課堂教學
智障學生對事物的判斷、人際關系的處理未達到常人水平,意外事故發生率較高,所以要建立各種學生容易理解的班級管理制度、規范。在班級常規管理中,對學生的要求不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與其內在需求相連接,可運用強化原理,采用代幣制。
首先,從具體的生活細節開始,對學生的坐姿、集隊、行走、如廁、上下樓梯、上課給出具體規范要求,使學生建立離開、回到教室向教師報告,上課鈴響立即回到座位上坐好,教師說“排隊”時迅速到指定位置站好等守紀意識。
其次,通過教師示范,讓學生模仿并給予獎勵,使其明白怎樣做是對的。如訓練學生快速排隊時,我會告訴學生:“老師數三聲,排好隊的有獎。”開始時,大聲數“一、二、三”后,只有3名學生過來排隊,及時獎勵這3名學生,并告訴其他學生快速排隊就有獎勵。第二次,5名學生及時過來。待班級大部分學生都能及時過來時,停止獎勵,改為扣除未過來學生一個代幣。
第三,要堅持,規范要求一視同仁,不放縱某個人或某個行為。這樣智障學生會互相模仿,共同遵守好的行為規范。
第四,班級規范建立要趁早。接手每個新班時,我都會先了解學生特點,并制定好班級規范。一般經過一個月的訓練,班級規范就會建立起來。
課堂教學的良好行為
(一)以“需要”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
需要是一個人對客觀事物的要求在頭腦中的反映,屬個性傾向。它是客觀事物引起一個人情緒的重要中介物,同樣的客體在不同人身上引起不同情緒反應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與需要有關。因此,教師要啟發學生形成這種“需要”,在其產生后激勵學生興致盎然地投入學習。
每節課我都會設置一些能引發學生“需要”的事物。如課前準備一個獎勵物(如學生喜歡吃的食品、喜歡玩的玩具),從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因大家都想得到獎勵物,便爭著回答教師的問題,上課時也較為認真。
獎勵物由初始時做到就有,到與學生約定把獎勵累計起來換取參加喜歡的活動,使學生半天、一天甚至是一個星期都在課堂上有良好的表現。
(二)以“競爭”激勵學生主動參與
課堂中,可把椅子作為獎勵物,實行競爭制,早完成操作的同學就能提早坐到椅子上。這種做法源自一次課堂體驗。那次其他班級學生來我們班一起上圖形操作課,由于椅子有限,一些學生沒有椅子坐。有學生提議,通過課堂操作比賽決定可以坐椅子的學生。在此起彼伏的輪換過程中,一節課很輕松地上完了,且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效果很好,一掃以前趴著上課、東倒西歪等現象。后來,我就將這種模式移植到了課堂中。每次先站著上課,等操作完成或按要求做好了,可搬椅子到課桌旁,下一個操作要求完成就能坐下來。
還可開展組內競賽、小組競賽活動,即:把能力相近的學生分在一個小組,在小組里設置同一個學習任務,在小組內開展競賽;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學生通過配合完成某一項學習任務。教師及全班學生根據完成結果判定輸贏或給予表揚批評。開展各種學習競賽,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主動性,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趣味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成功體驗”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難免會有困難、差錯、失誤,尤其是有較嚴重學習困難的智障學生。教師如何對待很重要,責怪、不適當的批評會挫傷他們的自信心。所以,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習困難學生在課堂上獲取成功,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可開展分層教學,即經常讓一些能力較弱的學生回答一些較淺顯的問題,只要答對或言之有理,就立即加以表揚。學習要求也要有不同難易程度,讓每一層的同學都能“跳一跳,夠得著”,并逐步加大訓練難度,提高訓練要求。這樣,全班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體驗到成功,樹立起自信心,課堂表現也會更好。
(四)以“懲罰”使學生建立自我約束行為
在強調對智障學生進行激勵的同時,也要建立對違反課堂要求行為的懲罰措施。智障孩子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問題行為,教師不能放任之。當然,課堂“懲罰”的規定也應因人而異。比如,圖形操作課上會使用到計算機,對于喜歡操作計算機但常不聽指令亂操作學生的懲罰,就是離開計算機,坐到后面看其他學生上課。而對于上課時不經教師同意隨便走動、幫助同學的能力較強的學生,懲罰為剝奪他今天做班干部的權利。若他改正這一行為,則安排其幫教師擦黑板、組織同學排隊等任務。總之,教師要把握“愛與嚴”的分寸,將兩者有機地合在一起,使學生在自己所能理解的情境下遵守規矩地進行學習。
(五)以“伙伴學習”提升學生學習動力
1.選取“伙伴老師”和“伙伴學生”。挑選學習能力強、學有余力的學生擔任教師的小助手,做學習困難學生(即“伙伴學生”)的“伙伴老師”。對于一些長期存在學習困難的學生,要形成固定的一幫一的“伙伴”關系。
2.選定開展“伙伴學習”的時機。如圖形操作課上,一般在以下情況中開展“伙伴學習”。(1)課前,一些學生對程序操作不夠熟練,找不到自己的班級或名字,這時“伙伴老師”給予協助完成。(2)操作程序時,每次自己任務的一個步驟完成后,“伙伴老師”檢查“伙伴學生”計算機屏幕,發現錯誤立即更正,從而節省寶貴的上機時間。(3)在新授課后的鞏固練習中,“伙伴老師”完成教師布置的操作任務后,對“伙伴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分提醒、督促,監督、改錯,手把手教三種形式。
3.“伙伴老師”選定后,教師要對他們提出一定的要求。如給予他們表揚和肯定,讓他們覺得做“伙伴老師”是光榮的事,也是對自己學習的鞏固和提升,即讓學生愿意做“伙伴老師”,爭當“伙伴老師”;要讓他們知道輔導同學是教師安排的任務,要認真完成好,即培養他們的責任心;在態度上,要求他們耐心細致地對待被輔導的同學,不要看不起他們。
良好環境的布置對修正學生的不文明行為可以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一個干凈整潔的環境中,我們會自然而然地把東西擺放整齊;反之,在雜亂的環境中,我們很難意識到一定要將廢紙扔進垃圾桶。
筆者所在學校大到建筑物的色彩、結構布局,小到每一個小場室的擺設,都考慮到能愉悅學生的身心,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還安裝了很多鏡子,讓學生通過鏡子知道自己怎樣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從而修正自己的不良行為。
而作為教師,我們要給學生提供整潔的教室環境、有提示的教育要求,讓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積極健康成長。其一,地面標識線。對學生可以自由活動區域,用綠色線標識出來;教師辦公區、學生不能靠近的、有危險的區域,用紅色線標識出來。其二,物品擺放的教育提示。每個學生水杯擺放的位置,通過學生照片或名字給予提示。桌面上、柜子里的物品要做好分類,每類物品存放的地方用圖片進行提示。其三,對學生集隊的站位,在地面上用紅色腳印標識出來。只要一個簡單指令,學生就能快速集隊。其四,對一些操作性的活動要通過圖文結合的標識給予提示。如洗手池邊可附上洗手步驟的提示,玩具箱上附上整理玩具的步驟。
綜上所述,立足智障兒童特點,通過班級規范、課堂教學要求和班級環境布置等方面的舉措,能促使智障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品質,提高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保障教育教學的效果。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啟智學校,528000)
G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