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升
(百色學院,廣西 百色 533000)
?
論農村小學全科教師職前師德的培育
黃東升
(百色學院,廣西 百色 533000)
師德培育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靈魂與核心。對農村小學全科教師進行職前師德培育不僅有助于提高他們的誠信履約意識,而且有助于增強其職業勝任力,從而獲得職業的尊重。當前,地方高師院校的師德培育有待完善,小學全科師范生的師德素養有待提升。構建多元協同的師德培育體系,開設配套的師德培育課程,凸顯培養特色的德育內容,強化實踐體驗的德育方法,是培育職前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師德的有效路徑。
農村小學全科教師 職前師德 培育體系
農村小學全科教師的提出與培養主要基于以下三個方面的考慮:一是教育部直屬的6所師范大學所培養的免費師范生由于數量有限、培養規格較高,畢業后大都留在了縣級以上的初、高中,沒有下到農村小學任教。二是現有的農村教師隊伍正面臨著年齡老化、學科結構失衡、補充機制不暢等困境,雖然各地每年都通過“特崗教師”“西部計劃”等途徑加以緩解,但此類師資存在穩定性不高和專業匹配性不強等問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現實難題。三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的農村小學生進城就讀,剩下的主要是學困生和留守兒童,農村小學的“小班化”“復式化”教學成為趨勢。
針對小學教育的實際需求,教育部于2014年8月出臺了《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提出“重點探索小學全科教師培養模式,培養一批熱愛小學教育事業、知識廣博、能力全面,能夠勝任小學多學科教育教學需要的卓越小學教師”[1]。近年來,各地(省級)陸續出臺了農村小學全科教師的培養計劃,由地方高師院校負責培養,這是地方層面的免費師范生,或稱為小學全科師范生。對小學全科教師的培養,在英美等國家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但在我國還處于探索階段,目前,廣西、江蘇、浙江、重慶等地已陸續開展小學全科教師的培養工作。在已有的相關研究中,主要從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的政策解讀、課程體系、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探討,鮮有師德培育的專題研究。師德培育是教師培養的重要內容,更有必要進行深入研究,尤其是農村小學全科教師這個新興的教師群體。
基于教師職業的育人本質,人們對教師的職業道德有著比其他職業更高的期待。師德培育是教師職業的內在要求,也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客觀需要,《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的基本理念是“學生為本、師德為先”,因此,加強農村小學全科教師的師德培育意義深遠。
(一)有助于提高小學全科師范生的誠信履約意識
目前,各地培養農村小學全科教師主要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領銜,聯合人社、財政、編制等部門出臺培養計劃,明確規定實行免費培養,學生不用繳納學費和住宿費,并獲得生活補助費,簡稱“兩免一補”,但畢業后務必履行協議到城鎮以下農村小學從教一定年限,期間不得有脫產進修、改行等違約行為,違者退還培養費用并交納違約金。可見,小學全科師范生并非是無條件地接受免費教育,而是以履行就業協議為前提的,小學全科師范生應該誠信履約,畢業后回到簽約地農村小學任教。但相關調查表明,“當面臨‘留在城市小學’的機會時,近 90% 的學生會有動搖,有些學生甚至打算毀約,他們的報考動機主要出于經濟、就業等現實情況的考慮,把報考全科教育專業作為讀書就業的權宜之計,而非完全出于對農村教育的熱愛和對國家教育均衡發展政策的社會責任意識,全科師范生對于將來定向就業農村小學的信念并不堅定”[2]。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加強誠信教育和法制教育,以提高他們的誠信履約意識。
(二)有利于增強農村小學全科教師的職業勝任力
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的目標定位是能夠勝任小學多學科的教育教學。“從世界范圍來看,包班制是各國小學教育的普遍形式,美國、英國、日本、瑞士、威爾士、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小學教育都是全科教師包班上課”[3]。他們認為“如果只教一門課,那么老師只會關注孩子在這門課上的表現,這會導致‘割裂的評價’”[4]。“包班制”的教學與管理意味著小學教師的任務更為艱巨,責任更加重大,綜合素質不高則難以勝任。這和“全科醫生”有明顯區別,“全科醫生”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找上一級醫院的專業醫生解決,但是如果“全科教師”搞砸了,就難以補救甚至無法補救。“‘全科教師’不同于‘全科醫生’,對素質的要求,不僅要‘授業’,還要‘傳道、解惑’,且對師者的人格、道德、個性等都有較高要求”[5]。同時,“由于小學生向師性強,可塑性大,自我保護能力差,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素養”[6]。從我國農村小學的發展現狀來看,“包班制”教學與管理將是必然趨勢,因此,要勝任農村小學全科教師這個職業,不僅需要具備包括道德教育在內的全科知識背景,而且需要具備高尚的師德素養。
任何職業都應該得到社會的尊重,尊師重教更是我國的優良傳統。但是要獲得職業的尊重不能僅依靠外在的力量,而是要靠主體自身的努力爭取。教師作為一種職業,因其育人的本質而受到人們敬仰,但是如果教師自身沒有立德樹人,沒有為人師表,就無法得到學生的信任、家長的認同和社會的認可。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由于市場經濟、城鎮化等因素的影響,“讀書無用論”仍在蔓延,教師職業因地位低、待遇差而受到一定的貶損。師德具有統攝教師職業其他方面素質的作用,通過加強農村小學全科教師的師德培育,使其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為品質,樹立投身農村教育事業,改變農村教育落后現狀的堅定信念。在面對農村小學艱苦的工作環境、繁雜的工作任務和以留守兒童為主的小學生時,不拋棄、不放棄,而且干得有聲有色,自然就會獲得應有的職業尊重和理解,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和成就感。
(一)地方高師院校的師德培育有待完善
地方高師院校不僅是小學全科師范生師德養成的重要場所,而且是小學全科師范生獲得小學德育技能的重要基地。然而,當前的地方高師院校還存在缺憾,主要表現在:
1.高師院校師德培育課程不完善。德育課程是學校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基于小學全科師范生的培養規格要求,高師院校應該開設專門的德育課程。但我們調研發現,在目前培育農村小學全科教師的高師院校中,尚無一所院校開設專門的師德培育課程,相關內容只分布于《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專業課程的相關章節當中,且為一般性的師德規范和要求,與小學全科師范生的群體特性和師德培育的實踐性不相匹配,這必將制約小學全科師范生師德的形成與發展。
2.缺乏師德培育意義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對學生道德的養成具有重要影響。雖然現今高校的第二課堂非常活躍,各種文藝、體育、社團活動豐富多彩,但娛樂化、商業化傾向嚴重,而具有德育意義的活動卻難覓其蹤,連最具尊師重教意義的教師節活動也只是走過場,變得冷冷清清。就算開展一些教育實踐活動,也主要集中于教學技能的訓練或比賽上,缺少師德素養培育的意蘊和價值。
3.高校教師的師德有待提升。由于高校教師扮演著“教師的教師”角色,因此,高校教師的師德形象對小學全科師范生的師德養成具有言傳身教的作用。但在市場經濟的影響和科研職稱壓力下,有些高校教師只“教書”不“育人”,整天忙于生意或做科研評職稱,把教學作為副業,上課照本宣科下課溜之大吉,缺乏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有時連學生的短信、郵件都懶得回復,個別嚴重的還在課堂上發表不當言論,無形中拉大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沒有發揮“行為世范”的表率作用,有失“為人師表”的形象。高校教師的這些不良行為給學生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4.高校德育實效性差。由于高師院校在師德培育的價值取向上還存在重社會價值輕個體價值的傾向,過于強調“獻身”精神的培育而忽視了個體的道德需求,難以喚起受教育者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在德育理念上強調外在的行為規訓而輕視內在的情感培育;在德育方法上重知識灌輸而輕生命體驗,違背了道德教育的規律,降低了師德培育實效。錯誤的德育理念和方法還有可能被學生運用到以后的小學道德教育當中。
(二)小學全科師范生的師德素養有待提升
隨著新能源汽車中應用越來越廣泛,作為新能源汽車的主要電能供給-鋰電子電池的壽命問題成為研究的熱點,為了解決鋰離子電池組在充電過程中存在不均衡的現象,根據鋰離子電池不同工況下的電壓與SOC關系,提出電池組的均衡控制策略,設計搭建了鋰離子電池組均衡控制電路實驗模型,并進行了試驗驗證,試驗結果顯示,本文提出的鋰電子電池均衡控制策略對單個電池的不一致性有著明顯的改善作用,并且理論估算值與真實值一致性較高。
小學全科師范生的師德素養直接關系到以后從事農村小學全科教學與管理的勝任力問題,但是由于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其師德素養不盡人意。
1.職業選擇功利化。相關調查表明:“選擇‘先拿到編制,為以后轉到更好的學校或轉行做準備’占14.25%;有約63%的學生報讀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定向培養計劃的原因為‘為家庭減負’或‘有就業保障’”[7]。可見,相當部分的學生選擇這個專業并非是因為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對教師職業的向往,呈現出明顯的功利化傾向,必將降低職業的認同感,與培養目標相背離,容易導致違約風險的發生,應引起高度重視并加以解決。
2.學習動力不足。由于小學全科師范生享受著“兩免一補”“有編有崗”的政策待遇,他們既無經濟負擔又無就業壓力,有些學生就認為反正畢業后有工作安排,又不能脫產進修或改行,因而失去學習的動力和興趣,缺乏上進心。
3.存在自卑心理。我們不可否認大部分學生選擇這個專業是出于對教師職業的熱愛,但也有些學生是因為家庭經濟困難或者成績不理想而被動選擇,與其他普通大學生相比,不管是學習方面還是未來的就業去向均處于弱勢,認為自己是另類,享受特殊照顧,這些學生往往自尊心強,但心理脆弱,自尊和自卑的矛盾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從而影響了師德素養的形成。
4.缺乏農村教育情懷。立志為農村教育事業奉獻青春,改變農村落后教育面貌是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必備的師德素養之一。但是 “全科師范生由中學進入大學,還沒有經歷社會的歷練,還沒有完全形成對國家對社會的歷史責任感和遠大的理想抱負,還沒有充分認識到當前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對農村留守兒童了解不多,還沒有形成幫扶和關心留守兒童的責任意識和崇髙理想”[8]。他們大部分雖然來自農村,但在城市接受教育的幾年里,面對豐富便捷的城市生活,尚未成熟的價值觀,更容易使其對農村和農村教育的失去向往。
長期以來,地方高師院校都在承擔著培養區域性中小學教師的任務,積累了豐富的教師教育經驗,但是培養農村小學全科教師還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因培養計劃具有招生的限定性、培養的免費性和就業的定向性等特點,培養的方案和模式就不可能與普通的師范生一樣,師德的培育也應結合實際有所側重,方能達成預期效果。
(一)構建多元協同的師德培育體系
2012年,教育部等部門發布的《關于深化教師教育改革的意見》要求:“建立高等學校與地方政府、中小學(幼兒園、中等職業學校)聯合培養教師的新機制”[9]。師德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為此,需要構建由大學(University)—政府(教育行政部門)(Government)—小學(School)—家庭(Family)組成的UGSF師德培育共同體,對小學全科師范生進行協同育德。作為培養主體的地方高師院校除了扮演“第一責任人”的角色之外,還要主動溝通協調教育行政管理人員、農村小學校長、師德楷模和學生家長等,參與到小學全科師范生的師德培育實踐中來。在頂層設計上明確師德培育的目標、職責、任務和方法等,同時,與一部分農村小學共建師德培育實踐實習基地。具體來講,高師院校在精心安排師德理論教育的同時,定期或不定期邀請教育行政管理人員、農村小學校長到校作教育法規、誠信履約等主題講座,面對面回應小學全科師范生的期盼和要求;邀請師德楷模等進校作先進事跡報告,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職業向往;帶領學生到師德培育實踐實習基地開展師德實踐活動,讓他們踐行為師之道,提升師德素養。此外,高師院校還要與學生家長建立長效溝通機制,共同促進小學全科師范生的師德成長。各德育主體在協同育德過程中應各有側重,同時密切配合,各有側重旨在凸顯培育內容的針對性,密切配合旨在強化培育目標的一致性。
(二)開設配套的師德培育課程
開設配套的師德培育課程,既體現出國家和高校對師德培育的重視,又有助于提升小學全科師范生的師德素養,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小學全科師范生掌握正確的德育方法,為他們將來從事小學道德教育和“包班制”教育教學提供科學的經驗。在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的教師師德職前培養中,就開設有專門的德育課程,如日本通過開設“道德教育研究、道德的本質及其教育方法、法和道德、社會生活和道德、歷史和道德、現代教育中的道德教育、道德心理學等課程來培養職前教師的師德”[10]。當前,在我國的小學階段均開設有《品德與生活》(1-2年級)和《品德與社會》(3-6年級)等德育課程,全科教師要上好品德課,不僅需要自身具有較高的師德修養,還需要具備正確的小學德育方法。“包班制”教學與管理更需要教師具備豐富的德育智慧和能力。通過開設《師德修養》《教師倫理學》《小學德育方法》等配套課程,同時開發地方性德育課程,結合其他學科教學的德育滲透與挖掘,是培育小學全科師范生師德素養的有效途徑。
(三)凸顯培養特色的德育內容
農村小學全科教師的培養與普通師范生的培養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培養的協議性和服務的定向性,因此,師德培育的內容要結合培養定位,凸顯培養特色。一是加強誠信意識培育。相關調查表明,一部分小學全科師范生選擇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專業只是權宜之計,這就要求我們加強誠信意識培育,降低道德風險,以確保培養計劃的順利實施。二是培育鄉土情懷。由于小學全科師范生的培養面向的是農村小學,這就需要以培養他們愿意扎根農村、服務農村教育、關愛農村兒童的深厚情感為目標。“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等開展的面向原住民的教師教育,都采取了讓師范生修習當地文化、地方知識的課程,開展全方位地方體驗活動等活動,這一點值得借鑒”[11]。雖然小學全科師范生大部分來自農村,對農村有著天然的情愫,但是,在他們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會面對多元文化、全球化、市場經濟等因素的影響,他們的“三觀”反而要經受更多的考驗,面臨著更難的抉擇,甚至出現道德價值沖突問題。培育鄉土情懷“是全科教師致力于從事農村教育工作的先導和動力系統,決定和支配著其他系統的工作狀態和質量,因而成為全科教師專業特質的核心與靈魂”[12]。
(四)強化實踐體驗的德育方法
通過德育實踐讓生命體驗生活是提高德育實效的重要手段。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的實踐性要求在師德培育過程中應強化實踐性和體驗性。高師院校通過組織學生深入農村小學,開展尋找“最美鄉村教師”“最孝鄉村學生”或進行農村教育調研等實踐活動,讓他們“真正了解農村小學教育的現狀,充分感受農村小學教師的高尚品德和奉獻精神,以及農村小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對高素質教師的熱切期盼,從而增強到農村小學從教的信念和歷史責任感”[13]。通過安排實習、支教等方式讓學生體驗真實的農村教育教學情境,感受未來的工作環境,進而產生道德感悟。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適時點撥,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道德選擇,并固化和升華道德價值觀。還可以定期開展“師德文化周”活動,鼓勵小學全科師范生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師德活動,以師德論壇、師德演講、師德征文等活動形式營造尊重教師、熱愛教育、關心學生的濃厚校園文化氛圍。通過一系列養成性師德實踐活動,促成“師范生的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情感、社會責任感得到不斷成熟、不斷提升”[14]。
[1] 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408/t20140819_174307.html.2014-08-19.
[2] 蒲淑萍.免費定向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的調查研究[J].基礎教育, 2015(3):98-104.
[3] 陶青,盧俊勇.免費定向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的必要性分析[J].教師教育研究,2014(6):11-15.
[4] 王智秋.小學教育專業人培養模式的研究與探索[J].教育研究,2007(5):25-30.
[5] 劉堯.“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旨在教師教育革故鼎新[J].高校教育管理,2016(1):20-24.
[6] 黃俊官.論農村小學全科教師的培養[J].教育評論,2014(7):60-62.
[7] 莫運佳,黃潔婷.廣西二年制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定向培養若干問題的思[J].高教論壇,2015(11):32-37.
[8] 肖其勇.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協同培養機制探索[J].中國教育學刊,2015 (5):82-85.
[9] 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深化教師教育改革的意見[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3735/201211/t20121108_145544.html.2012-11-08.
[10] 教育部師范司.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81.
[11] 鄔志輝.不斷提高小學多科教師培養水平[J].中國民族教育,2016(3):46-47.
[12] 張虹,肖其勇.全科教師培養:農村小學教師教育改革新動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8):27-29.
[13] 肖其勇,張虹.免費定向農村小學全科教師職前培養的意義、困境與策[J].教育評論,2014(10):61-64.
[14] 肖其勇.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特質與發展模式[J].中國教育學刊,2014(3):88-92.
(責任編輯:劉宇)
On the Pre-service Ethics Cultivation of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General Teachers
HUANG Dongsheng
(BaiseUniversity,Baise,Guangxi533000,China)
Teachers’ morality cultivation is the soul and core of teachers’team construction. The cultivation of pre-service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in rural primary schools not only helps to improve their awareness of integrity, but also helps to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thus to obtain professional respect. At present, the local teacher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s to improve ethics cultivation and general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ethics accomplishment needs to be promoted. Build multiple coordinated system of ethics cultivation, setting up supporting ethics training courses, highlighting the content of moral education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engthening the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experience are the effective way to train pre-service teacher's ethics in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rural primary school general teachers; pre-service teacher’s ethics; cultivating system
2016-07-18
2014年度廣西高校科研項目“高師院校免費師范生師德培養體系構建研究”(編號:LX2014405)。
黃東升(1979-),男,壯族,廣西靖西人,百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高校德育。
G451.1
A
1005-5843(2016)11-0139-05
11.13980/j.cnki.xdjykx.2016.1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