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里
(遼寧省大連市金普新區臨港小學 遼寧大連 116600)
用音樂游戲打造識譜教學的美育課堂
程 里
(遼寧省大連市金普新區臨港小學 遼寧大連 116600)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人類歷史的發展,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音樂教學是美的教學,是情感的教學。要讓學生學到知識的同時,更多的感受音樂帶來的快樂和美!識譜教學是音樂課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根據學生成長階段的不同特點,將音樂游戲融入識譜教學,既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理論學習,又為學生打開了一扇興趣的大門,充分感受音樂帶來的快樂!
音樂課 美育 識譜教學 音樂游戲
新課標告訴我們: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人類歷史的發展,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音樂教學是美的教學,是情感的教學。要讓學生學到知識的同時,更多的感受音樂帶來的快樂和美!
縱觀音樂發展的歷史,樂譜的出現為音樂的傳承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如果沒有樂譜,那么在電子設施出現之前,人類是無法記載、保存、傳播音樂的。所以,識譜教學是音樂課教學的基礎,是音樂教學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環節。但是,這一環節又恰恰是基礎音樂教學中最難攀爬的一座高山!因為識譜本身就是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所以學生最不感興趣,最容易遺忘的就是識譜!和學唱新歌時的興高采烈相比,一到讀譜識譜的時候,學生往往就開始注意力不集中、反應明顯“慢了一拍”。
一線教學的音樂老師們幾乎都經歷過識譜教學時的困難,而學生們在學習識譜時的普遍感受又是枯燥乏味!如何讓學生感受到識譜教學中的趣味?如何在四十分鐘課堂教學中有效的進行識譜教學?又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將美育滲透在教學環節,以興趣為出發點、以課堂實踐為載體,以審美為核心,避免枯燥乏味的填鴨式講授,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
高爾基曾經說過:“游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怎樣才能避免填鴨式的教學和機械式的識記呢?著名音樂家卡巴列夫斯基曾說過:“激發孩子對音樂興趣,是把音樂美的魅力傳遞給他們的先決條件,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必然成為他們熱愛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長劑。”一語道破興趣對于學習音樂的重要意義。只有將游戲加入到識譜教學中,才能真正的讓學生感受到識譜教學的樂趣。根據曹理老師對小學各階段的心理分析以及新課標對小學階段的學情分析,識譜教學中游戲的選擇既不能完全相同,又不能差異過大。比如: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形象思維為主,注意力維持時間較短暫;小學中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以直觀性思維為主,想象力還處于發展的階段,和低年級的學生比較起來,中年級的學生更加有自主的意識;小學高年級學生的特點是初步具備了抽象思維能力并且有了獨立的思考能力,對音樂的音高感知相比低年級和中年級的學生有了相對獨立的判斷。這就要求音樂教師在選擇識譜游戲時,既要考慮學生的實際特點,又要考慮到識譜教學的延續性。教師首先要從音樂教室的座位開始,進行改變。第一步是將原本的座位進行分組,七個小凳子為一組,一共分成了七組。第二步是為小組命名。第一小組的名字是DO、第二小組的名字是RE、第三小組的名字是MI、第四小組的名字是FA、第五小組的名字是SOL、第六小組的名字是LA、第七小組的名字是TI。這些工作做好之后,就可以上課了。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注意是心靈的天窗”。而低學段學生的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好動、模仿力強,但是注意力時間短暫。由于音樂學課的特殊性,學生的注意力時間就更加短暫。
根據這一特點和新課標的要求,教師只能要求一年級學生記住小組及相對應的名字就可以了。如“第一小組的名字是?DO”、“第六小組的名字是?LA”。然后教師可以隨機說出一個音名,相對應的小組需要全體站起來,比如教師說DO,那么第一小組的同學便會全體起立站好。剛開始的一段時間,有的小組偶爾會反應不及,時間長了,熟悉熟練之后,他們便會很快的反應出自己的小組名字了。
到二年級的時候,教師可以加入模唱的環節。即教師用鋼琴彈奏1234567,相對應的小組站起來演唱自己的組名。比如,在我的課堂上,會先用一組上滑音作為信號,第一小組便起立準備,在我彈奏DO DO DO的同時,他們隨著我的鋼琴模唱出DO的音高和音名,然后像接龍一樣,依次下去直至第七小組。剛開始的時候,有個別小組的同學會因為注意力不集中或者過于關注其他小組的模唱而錯過了自己小組的模唱。這時我就會表揚那些唱的大聲站的及時整齊的小組,然后再來一次。這次,每個小組都會唱的很好了。
這個音樂游戲簡單有趣而且占用時間不長,但是對識譜訓練,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的識譜訓練有著非常有效的作用。把枯燥的識譜變成了有意思的游戲,既提高了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注意力,并且在模唱時對學生的音準有很好的規范作用。非常有效的解決了低段學生的識譜的問題。
冷冉先生 “情知教學”理論的落腳點就是“教會學生學習”。根據新課標的學情分析,我們知道小學中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以直觀性思維為主,想象力還處于發展的階段,和低年級的學生比較起來,中年級的學生更加有自主的意識。
根據這一特點和新課標的要求,教師要在低年級識譜游戲的基礎上加入直觀性的元素。如,在三年級的識譜游戲中,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寫兩組單音,然后在鋼琴的伴奏下,相對應的小組需要站起來唱自己的組名。比如,黑板上到單音是6 3 2 7 5 1 4,那么相對應就是第六小組站起唱LA,第三小組站起唱MI,第二小組站起唱RE,第七小組站起唱TI,第五小組站起唱SOL,第一小組站起唱DO,第四小組站起唱FA.
四年級的學生相對于三年的學生,理解能力又有了進一步的加強。所以可以將單音變成旋律,然后在鋼琴的伴奏下,相對應的小組站起來唱自己的組名。比如:在旋律3 3 2 1 ︱4 4 3 2 ︱5 5 4 3 ︱6 7 1 — ︱中,分別由第三小組唱兩次MI、第二小組唱RE、第一小組唱DO、第四小組唱兩次FA、第三小組唱MI、第二小組唱RE、第五小組唱兩次SOL、第四小組唱FA、第三小組唱MI、第六小組唱LA、第七小組唱TI、第一小組唱DO。然后比一比哪個小組的成員接得準、站得快、唱得好。
和低年級比較起來,中年級的識譜游戲有了一些改變,那就是從“記”變成了“看”,看著單音或者旋律找相對應的小組。這就增強了學生對簡譜的熟識度。相對于枯燥的對著歌曲的簡譜演唱,這種對應式的識譜方式,既增加了學生對課堂活動的參與度,避免了學生的惰性;又提高了小組成員的團隊意識,增強了團隊榮譽感。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特點是初步具備了抽象思維能力并且有了獨立的思考能力,對音樂的音高感知相比低年級和中年級的學生有了相對獨立的判斷。根據高年級學生的這一特點,教師可以在高年級的識譜游戲中加入了“聽”的環節。
五年級的學生在經過四年級一年的識譜訓練后,可以制定新的“游戲規則”,即根據鋼琴彈奏的音來辨別應該是哪個小組站起來演唱。比如,剛開始我會先彈一個標準音DO,然后彈MI的時候,第三小組就要站起來演唱。可以在班級里做一個評比,哪個小組聽得準、唱得對、站得快。
至于六年級學生的識譜訓練,可以在五年級識譜訓練的基礎上增加難度。比如我在鋼琴上彈奏出1 3 5 — ︱,相對應的第一、第三、第五小組就依次站起來演唱。還可以進行和聲的訓練,比如,可以在鋼琴上彈奏3、7,相對應的第三小組和第七小組同時站起來演唱自己小組的音。教師及時糾正音高不準確的聲部,這樣,在簡單的音樂游戲中,潛移默化地進行了和聲訓練,為日后的合唱打下良好的基礎。
馬克思曾經說過欣賞音樂,需要有辨別音律的耳朵,對于不辨音樂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和中低年級比較起來,高年級的識譜游戲從“識別”變成了“聽辨”;從聽辨單獨的音符,變成了可以聽辨簡單的樂句;從聽辨單旋律變成了聽辨和聲。這樣做提高了學生的音準概念,對學生日后演唱歌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教師要循序漸進地將七顆音樂小種子,播撒到學生的心里;由易到難的完成了“唱—識—辨”的過程。在識譜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學生自身的特點,通過低段“玩中記”,中段“玩中看”,高段“玩中聽”三個不同階段的識譜游戲,積極、努力地創造愉悅的學習情景。盡可能讓識譜教學變得充滿了趣味性、啟發性、創造性。著力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歡樂活潑的氣氛中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達到打造一個高質量的音樂課堂的目的。
[1]《“情知教學”研究的理論與實踐》;主編:王立音
[2]《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作者:曹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