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菊
(大連市金州區新華小學 116100)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孫秀菊
(大連市金州區新華小學 116100)
問題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積極思考的動力,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不斷發現問題,并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他們逐漸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相應的知識和技能,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 問題意識 培養
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難以解決或者產生疑惑的問題,進而產生的一種質疑、困惑、探究、焦慮的心理狀態,而這種心理又促使學生進行積極的、深入的思考,并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古語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蓖瑯诱f明,有了疑問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的重要性,即有疑問就有思考的方向,有方向才有動力,而且教師要認識到,小學生具備了問題意識,才會有探索創新的動力,才能夠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在此過程中收獲知識和能力,獲得更好的發展。筆者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研究,在本文中談一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希望能夠給廣大同仁提供一些借鑒和幫助。
在老師教學的過程中,是學生和老師共同參與的過程,因此,老師一個人在講臺上唱獨角戲是不可取的,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集中精力參與到學習中來。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在課堂上,老師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提問氛圍。由于課堂上,大部分小學生都會羞于提問,在心理上害怕提問。這就需要老師通過自己的語言和動作,將一種親切、平等、自由的情感傳遞給小學生,讓學生克服自身的心理壓力,感到教師是與我們平等相處,然后師生一行知識的學習和探索。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把“愛”請進課堂,耐心細致的對待每一位學生,并且要適當的實施一些獎勵政策,以激勵學生更加的勤學好問。這樣學生不僅增加了提問的勇氣,還牢固的掌握了老師所教授的知識。只要老師在課堂上,能常鼓勵學生提問,學生就會放心大膽的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從而使教師的教學質量也隨之提高。
創設問題情境是激發學生想問欲望的有效途徑。教師需要具備搜索問題情境材料的能力,同時還應該具備篩選和分整合的能力。因為教師要對學生的認知結構有充分的了解 ,才能夠有效處理問題情境材料,進而構建合理的問題情境。所謂合理性,體現在能夠激發學生提出具有一定深度的問題,并且能夠鼓勵學生參與提問。呈現問題情境的方式會有很多種,例如可以以實驗的形式進行體現,讓學生通過實驗發現數學問題。
小學數學教材上的練習題或試卷上的測試題,都是列滿了條件,提出了明確地問題,這樣的問題只需要學生回答即可,還會附有標準的答案。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問題并非如此。很多條件和問題需要學生自己發現。所以,教師需要將課本上的練習題與生活情境緊密聯系,可以將題目中的條件進行修改,符合生活的實際情況。例如:把“小明帶100元買22本筆記本,每本4元,還余多少錢?”這類的題目調整為“小明到文具店買學習用品,準備買筆記本22本,每班4元 ,只帶90元錢夠買這些東西嗎?”內容調整后符合現實意義,所以學生會覺得這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從心理學角度說,好問和好奇是學生的天性,是學生求知欲的表現。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這份天性,教給質疑方法,讓學生學會把學習過程中有價值的疑難問題提出來。在方法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學習過程的困惑處,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處,概念的形成過程中,算理的推導過程中,解題思路的分析過程中,動手操作的實踐中等,還要讓學生學會變換視角,既可以在正面問,也可以從反面或側面問。例如,在教學“分數工程問題”時,可問“為什么可以用單位‘1’來代替具體的數據?”教學時要鼓勵學生對任何一個問題都去探索,或提出與眾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學生或老師一時也想不到的問題,這是學會質疑的關鍵。有時學生質疑的涉及面廣顯得“多而雜”。這時老師要組織學生討論,哪些問題問得好,哪些問題不著邊際,不是教材的內容和重點,引導學生逐步由“多兩雜”變為“少而精”,只要引導得法,學生就能有所發現,逐漸學會質疑。
質疑是創新的基礎。教育家布魯納說過:教育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問題的提出者不僅僅指教師,也包括學生。樂于質疑問難的學生說明正積極參與新知識學習。這樣的學生才真正是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他們是求知道路上的探索者和開拓者,因此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留給學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時間,尊重學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問題。經常給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互相質疑或向教師提問,準許學生有疑就問。特別是對學生提出具有創新個性的問題要給予積極的評價,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感。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在學段目標“解決問題”中要求“能從現實生活中發展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新課標還指出:“學生認識到數學原來就來自我們身邊的現實世界”可見,學生學習數學,就應當從小培養學生從生活、生產實際中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數學知識來源于現實,來源于每個人的身邊生活環境。通過具體生活情境,讓學生體驗到生活數學。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喚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樂問。如在教學行程應用題時,我便在教室里創設一個兩人相遇的生活場景,讓學生體驗生活數學。用生活數學來萌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會利用現實生活提出數學問題。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問難的勇氣和精神,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前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更新觀念,明確提問不僅是教師的權利,更應該是學生的權利,課堂提問是師生互問,生與生互問,讓學生在質疑、爭辯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逐步養成好問、善問、有創見地問的良好習慣,以達到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