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洋
(大連開發區新橋小學 116600)
傳統文化浸潤小學教育
于 洋
(大連開發區新橋小學 116600)
近年來,國家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文化底蘊、社會道德的重要性。道德是有傳承性的,而傳統道德中能夠為我們所用的精髓、經典著作中的精華能夠成為社會道德風尚和國家凝聚力的來源。
然而,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發現,人們更多地推崇洋文、外語,大中小學生的漢語水平逐年下降,而相反一些發達國家卻在悄然興起中文熱,關注中國的傳統節日,推崇中國傳統文化,使人們意識到了重拾國學,重振國威的重要性,我們應該從國學經典中找回曾經輝煌過而現代卻缺失了的國魂。我們要實現中國夢,就要把中國的傳統文化浸潤到我們的靈魂中去。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頒發了關于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 ,對學校如何推行傳統文化教育做了全面的闡述。小學低年級,以培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切感為重點,開展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情。誦讀淺近的古詩,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知道中華民族重要傳統節日;初步了解傳統禮儀,學會待人接物的基本禮節;初步感受經典的民間藝術。引導學生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同學、禮貌待人,養成勤儉節約、吃苦耐勞、言行一致的生活習慣和行為規范,培育熱愛家鄉、熱愛生活、親近自然的情感。小學高年級,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受力為重點,開展認知教育,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熟練書寫正楷字,理解漢字的文化含義,體會漢字優美的結構藝術;誦讀古代詩文經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體會其意境和情感;知道重要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和家鄉生活習俗變遷;感受各民族藝術的豐富表現形式和特點,嘗試運用喜愛的藝術形式表達情感;培養學生對傳統體育活動的興趣愛好。引導學生學會理解他人,懂得感恩,逐步提高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開始樹立人生理想和遠大志向,熱愛祖國河山、悠久歷史和寶貴文化,用傳統文化浸潤小學教育勢在必行。
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它是一個民族的歷史遺產在顯示生活中的展現,有著特定的內涵和占主要地位的基本精神。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國學經典、京劇、武術、圍棋等國粹。國學經典,是指具有經久不衰的、典范性、權威性的著作;經過歷史的長河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的、最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濃縮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等多種知識包含在內的不朽著作。例如:古代蒙學作品:《弟子規》、《三字經》、《論語》等。
小學教育中應加強經典誦讀,讓小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用孩子們感興趣的方式,從小接觸經典,口誦心念,熟讀成誦,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感受經典,了解傳統文化,修身養性。用傳統文化浸潤小學教育,讓傳統文化滲透進師生的生命里,在傳統文化的學習實踐中,學習先賢圣者的正確思想,得到圣賢思想的熏陶,修正自身的行為,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健康成長。
通過中國傳統文化校本課程的研究,對國學典籍、國粹技藝的系統學習,讓學生百日筑基,增強記憶力,培養閱讀攝取知識能力,在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得體的社交禮儀,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師生共同樹立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傳統文化浸潤小學教育,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需要,是學校內涵發展的的需要,更是師生共同成長的需要。
1.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
近年來,隨著學校教師隊伍的年輕化,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成為當前學校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傳統文化浸潤小學教育的研究,將敦促教師自我學習的意識,從而達到個人文化修養的再提升。同時,學校可以積極開展國學教學研討活動,積極探索傳統文化教學的有效方式,以此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這些改變也必將帶來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
2.學生成長的需要
小學階段是語言學習和精神成長的關鍵時期。
(1)知識的需求:
國際著名的右腦開發專家、日本教育學博士七田真認為:教育的原點是背誦和記憶。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經典美文的賞析誦讀,探索語文教學新思路,為學生大量閱讀和未來寫作獨辟蹊徑,結合不同年級學生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全面提高:低年級側重迅速增加識字量;中年級以記憶積累為重點;高年級著力為寫作和古詩文后續學習奠基。
(2)精神的需求:
通過國學教育培養新一代的民族自尊心、愛國心、責任感,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如何為人處世、增強文化修養。
通過研究課題的方式,探索“傳統文化浸潤小學教育”的有效策略,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逐步形成學校辦學特色,從而推進學校的內涵式發展。
1.通過學生誦讀詩歌、積累詩歌和自創詩歌,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用國學經典文化提高孩子的文化素養。
2.用傳統文化和國學啟蒙教育培養孩子優良品行。
3.通過該課題的實踐和探索,提升教師的課題研究意識,使教師能作為主體參與到課題研究與管理中來,讓他們在課題的研究與管理中接受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技能新的沖擊,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4.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明確學校的教育哲學,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并以此帶動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教師能探索出國學教育的新途徑,并將德育滲透到個學科中,教師之間能夠協作與交流,樹立正確的教師觀、育人觀。
1.開發1-6年級誦讀經典的選篇及學習方法。
2.探索“傳統文化浸潤小學教育”課題開展的有效策略,通過課題的研究,及時總結小學生國學教育的有效方法,使教師在研究中得到有效的專業化發展。
3.陶冶性情品德。傳統文化學習之中潛移默化,培養和善誠信的品質,自信自強的人格,使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及家庭、社會的人際關系得到明顯改善,道德素質得到整體提高,共創和諧社會。
4.提高人文素養。學生在誦讀中增強語感,感受文言精華,奠定語文基礎,在記憶的黃金時代,增加經典儲備,培養學生搜集、整理古詩詞的能力,鼓勵學生在誦讀積累的基礎上,仿寫古文,創作詩、詞、童謠等,培養學生圍棋思維、武術精神、國畫、剪紙的審美能力,從而扎下國學的厚實功底。
總之,通過中國傳統文化校本課程的研究,對國學典籍、國粹技藝的系統學習,讓學生百日筑基,增強記憶力,培養閱讀攝取知識能力,在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得體的社交禮儀,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師生共同樹立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終實現傳統文化浸潤小學教育的目標。
(一)著作類:
[1] 韓才.《少兒國學文化經典導讀》.[M] . 呼和浩特. 內蒙古少年兒童出版社.2006
[2] 張亞新.《小學古詩文教學的理論和實踐》.[M]. 北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年
[3] 陳琴 華一欣 .《經典即人生》[M].北京.北京中華書局.2011
[4] 徐建順 陳琴 《我愛吟誦》.[M].北京.接力出版社.2012
[5] 費振剛.《巧背古詩忘不了》.[M].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
(二)論文類:
[1]王財貴;兒童經典誦讀基本理論[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年04期
[2]張軍;論“經典誦讀”;[J];語文學刊(高教版);2006年11期
[3]池秀珍;如何有效引領“經典誦讀和童書共讀”[J];科學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4]蘇洪利;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策略探索[J];教師之友;2005年03期《詩經》、《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論語》、《大學》、《中庸》、《莊子》、《老子》、《孟子》、《唐詩三百首》等書籍及其相關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