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蕾
(阿拉善職業技術學院 內蒙古阿拉善 750306)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分析
曹 蕾
(阿拉善職業技術學院 內蒙古阿拉善 750306)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必須課程,如何將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興趣激發出來,需要教育方法方式的創新,在遵循相關原則與規律的同時,調整教育的原則和機制,朝著健康向上的方向發展。教師應該避免讓學生被動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知識,應該將工作傳統的“說教型”方法轉變為“參與型”的教育。利用情感教育促進大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創新 “參與型”教育
隨著大學生的價值觀越來越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新媒體的普及以及近年高等教育的改造使得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開始陷入一個新的環境,這既是優勢也是我們所要面臨的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需要思想政治教師利用與時俱進,正確有效的教學方法做好大學生的教育方法創新,將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激發出來,使學生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實踐。[1]
身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習近平六中全會中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中指出,“只有全黨思想和意志統一了,才能統一全國各族人民思想和意志,才能形成推進改革的強大合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連接教育內容和教育對象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是讀書學習,道德修養,知行統一的方法。同時,還需要一定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再加上文化熏陶和榜樣示范,相信是可以達到理想效果的。[2]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員領導干部思想道德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等系列重要講話中,創新了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增強了時代感和針對性。我們要堅持理想信念,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黨史國史教育,法紀和廉政文化教育。所以,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更應該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為社會獻自己的一份力。
當前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主要由三個部分構成:一是專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二是專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是全員育人要求下的教學、管理和服務工作。我們通常所說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機制,主要是指第一、第二個部分。可以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是我國高校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不斷建立和完善起來的一項基本的教育管理制度,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是我國高等教育在與世界接軌過程中必須加以繼承和發揚的優勢。習近平明確要求,“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因此,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國際化進程中,要不斷地進行工作機制創新,不僅要大膽借鑒國外高校專業化的事務服務、高水平的個性化教育、一體化的政治素質養成與社會道德教育等方式方法,而且要立足于我國大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實際,堅持中國特色的機制創新路徑。
1.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的機制。一方面,要大力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綜合改革,編好教材、建好隊伍、抓好教學。另一方面,要努力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輔導員、學生多向交流溝通機制,鼓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進班級、進社團、進網絡,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鼓勵輔導員參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并根據學生的思想實際開設主題鮮明的思想政治素質課程;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
2.創新群體思想政治教育與個體事務服務相結合的機制。我國高校普遍重視利用大學生中存在的各類群體開展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利用大學生黨團、學生會組織等群體開展教育活動,擴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有效參與;利用大學生社團、創新創業團隊等群體開展教育活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3.創新院(系)主導的校院(系)兩級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行的是學校主導下的校院(系)兩級管理機制,這種管理機制一方面受到學校資源分配不均、院(系)學生培養目標及實際情況不同等因素的制約,另一方面與現代大學治理重心由學校層面向院(系)層面下移的趨勢不相符,存在教育管理不精細、特色不鮮明及管理碎片化等問題。校院(系)兩級管理機制由學校主導向由院(系)主導轉變,是現代大學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本質要求,有利于激發學校和院(系)兩個層面的活力,形成職責分層基礎上的分級共治格局。[3]
互聯網新技術的發展與利用給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之快、之大令人難以想象。一方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互聯網”的模式,既發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又利用了互聯網的技術和理念。另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互聯網技術的掌握與利用始終具有滯后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大學生對網絡平臺及技術的利用具有不對等性等,因而使得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網絡生活方式的需求具有不對稱性。具體地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互聯網思維不斷探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互聯網是一個自由、個性的空間,在思維上就是人人主體,即“人人助我思,我思助人人”;同時,互聯網又是一個平等、開放的空間,在思維上就是各種平臺資源“共建、共享、互聯、互通”。[4]
2.互聯網方式不斷深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聯網+”模式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建設品牌網絡資源和平臺,既能夠讓學生“進得來、留得住、裝得下”。同時,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方法上要按互聯網的方式去創新。[5]
3.互聯網技術不斷優化學生事務管理服務流程。當前大學生“無人不網、無時不網、無處不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數據集成、信息動態管理、數據移動推送等先進技術,對學生事務管理服務的流程進行再造,用網絡工具代替紙介工具、用自助服務代替人工服務,體現網絡事務管理服務的即時性和便捷性。
[1] 胡新華,周月.創業教育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英國高校的經驗與啟示[J]. 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03)
[2] 史向軍,張瓊.“9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 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2013(01)
[3] 李文靜,曹均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性研究綜述[J].科教導刊(上旬刊). 2012(07)
[4] 田心銘.簡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培養目標和教育內容——兼評“德育非政治化”的觀點[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1(06)
[5] 馮剛.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努力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