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意明
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學生新聞寫作能力的培養
王意明
(作者單位:江西傳媒職業學院)
新聞寫作是高職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學生必備的基本知識和專業技能,本文立足教學實踐,分析現狀、發掘原因,以期從加強“行業與學校”“校內與校外”“教師與學生”相結合的視角,探索培養新聞采編制作專業學生寫作能力的路徑。
新聞采編制作;新聞寫作;能力培養
2004年10月,《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的出臺,標志著在高職層面,新聞專業被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所取代。通過三年的教育,讓學生獲得新聞采訪、寫作、編輯、評論與制作等基本專業技能。新聞寫作能力作為高職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學生必備的基礎性專業技能,對學生勝任新聞媒體、企事業單位等領域的新聞傳播工作極為重要。
然而,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新聞寫作能力一直是高職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學生的一個“短板”,如何培養高職新聞采編與制作學生的新聞寫作能力依然是一個難題。
作為高職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寫作能力的教學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視。以筆者所在院校為例,在一年級開設了《專業寫作技巧》,二年級開設了《新聞采訪與寫作》等多門針對性課程。
在高職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學生新聞寫作能力的培養上,也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問題。清華大學李希光教授指出:“新聞學教育存在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的現象。”首先指出的就是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雖然在教學設計中,有明確提出實踐的要求,但由于缺少實戰平臺,學生的實踐大多是模擬或者是老師布置寫作練習的形式,缺乏真正的實戰。其次,課堂教學方法不夠靈活,仍大行其道。傳統的“廣播式”教學,老師站在講臺上,學生坐在臺下,以教師中心,以板書和多媒體為主要手段,向學生灌輸式傳輸知識,課堂乏味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次,學生專業定位不夠清晰,自我要求不高,存在部分學生以“不會寫”“寫不出”“不從事專業工作”為由,對新聞寫作課程采取一種應付和對付的心理。第四,教學的持續性不強,不少學生反映“課程一結束,就不寫新聞了,有時候一兩個學期一篇新聞都沒有寫過。”學生新聞寫作能力的鍛煉與提高隨相關課程的結束而停止。
當前,雖然高職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學生新聞寫作能力的培養得到了各院校的高度重視,但其教學效果、培養質量仍有待進一步加強。
事物的產生、變化和發展都有其內在或外在的原因,新聞寫作能力的培養存在一些不足也有其原因,歸納起來說,筆者認為有主觀和客觀這內外兩個方面的原因。
從主觀上來說,就是教學的主體,即教師和學生雙方的主觀意識和主體能力都存在不足。教師層面,新聞采編專業開設較晚,教師水平有偏差,大部分專業教師都是從學生到學生,缺乏一定的新聞媒體工作經驗,以筆者所在學校的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為例,70%的專業教師都是從學生到學生。此外,隨著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招生人數的增加,教師資源緊張,教學任務繁重,教師很難有過多時間去主動提升對一門課程的研究;從學生角度來說,高職學生底子較差,基礎較為薄弱,學習主動性不夠,學習習慣不夠理想,而新聞寫作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具有一定的要求;學生對專業認識不足,學生報讀某個專業,很大程度上都是經由家長選擇或者老師推薦,而自身對專業并不十分的熟悉。
從客觀方面來講,學校與行業的互動交流不夠,在課程的設置過程中,缺乏與行業的充分互動,如受制于課時費的不高等原因,很難邀請到相關行業專家到校兼課,到校指導學生新聞寫作實訓;同時,學生缺少校外媒體實踐平臺,受制于題材與寫作水平,學生采寫的新聞稿件難以在新聞媒體上發表等。
3.1行業與學校充分結合
加強行業指導,是推進職業教育辦學機制改革的關鍵環節。落實到新聞寫作能力的培養與提升,要想發揮好行業的指導作用,首先,加強校媒合作,充分發揮媒體單位的指導作用,讓行業參與學校教學,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媒體資深和骨干專家來校客座講座,聘請行業記者、編導擔任新聞寫作實訓指導老師,彌補校內師資不足、教師缺乏新聞媒體工作經驗的缺陷。其次,加強實訓基地建設,把一些新聞媒體單位建設成為學校長久有效的實訓基地,為學生實踐拓寬平臺。最后,與一些媒體單位,尤其是網絡新聞媒體單位達成長期、有效的用稿合作協議。由于種種原因,高職學生或多或少存在“投稿無門”“投稿不用”的尷尬,與媒體單位達成用稿合作協議,讓學生采寫的新聞稿件得以刊登。
3.2校內與校外充分結合
把校內教學與校外教學充分結合起來,鼓勵把課堂延伸到校外。“learning by doing”已經成為新聞教育的共識,本科高校學生新聞寫作能力的培養都高度重視校外課堂的建設,如清華大學的“大篷車新聞學課堂”,把學生拉到遠離課堂的校外,進行具有實戰性質的采寫訓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職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寫作教學更應加強這方面的認識,適時開展一些校外課堂。如果學生的新聞采寫不去挖掘社會中的一些寫作題材,只停留在校內進行實踐,那么學生的思維就很容易被禁錮,極易造成學生只會寫作“三段式”的校園活動新聞。
3.3教師與學生充分結合
教師與學生充分結合,筆者認為,要把教師的自我提升和指導、服務學生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首先,針對高職新聞寫作課程教師缺乏新聞媒體從業工作經驗的現狀,這就要求教師要主動利用節假日時間,深入媒體單位學習、提高,增強自身的實踐動手能力。其次,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45分鐘,提高學生對新聞寫作課程的興趣。傳統的“廣播式”教學難以適應當前要求,教師要多挖掘出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案例,盡可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使用教學方法,多與學生分享優秀的獲獎新聞作品,引導學生從寫作方法、結構安排、新聞點的選擇等多個方面去分析文章,增強與學生在課堂中的交流,通過對優秀作品的品評來提升學生的新聞領悟能力。
其次,要多利用課余時間指導學生的寫作練習。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會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在課余時間從事新聞的寫作,對于學生提交的寫作練習,教師要利用課余時間給予學生輔導,針對寫作較好的作品,教師要主動為學生聯系媒體單位,發表學生的作品。
最后,針對學生基礎較差,知識面較窄,學習主動性不高的部分學生,教師要主動為學生制定相關的閱讀任務,定期督促和檢查學生讀書筆記,引導學生充分應用自己的課余時間來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字應用能力。如果學生不廣泛涉獵各類知識,就很難寫作出優秀的作品。
新聞寫作能力作為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學生要掌握的重要專業技能,它對于學生就業和職業發展都將產生深遠影響。而當前,新聞寫作能力依然是高職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學生的一個“軟肋”。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人才培養,需不斷探索新聞寫作能力培養的方法,因此,我們仍將繼續探索,努力提高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學生的新聞寫作水平,為新聞事業的發展培養更多技能型新聞專業人才。
[1]丁柏銓.略論新聞采訪寫作教學[J].青年記者,2006(23).
[2]馬曉紅.新聞教育與新聞寫作能力培養[J].長春大學學報,2006(6).
[3]蔣海文.影響大學生新聞寫作能力提升的因素及其突圍路徑[J].科技資訊,2014(12).
[4]吳良勤.高職高專院校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發展現狀與對策——以江蘇地區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為例[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
[5]徐可晶.湖南省高職院校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