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愛光 齊永新
摘要:美是藝術家永恒追求的東西,本文以文藝復興興盛期,繪畫大師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對美的表現為主線,通過對這幅畫作畫家的簡介、繪畫形象、表現技法以及審美意境的論述,論述在文藝復興這一特殊的背景下,所具有寫實之美,解讀蒙娜麗莎身上的神秘情感及畫家對美的唯美詮釋。
關鍵詞:蒙娜麗莎;書拉密女;優美;空間
一、引 言
東西方對美有不同的表現方法,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大師達芬奇便是女性形象繪畫中的杰出人物,其繪畫作品對其所處的時代以及后世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他的繪畫作品《蒙娜麗莎》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影響深遠,他畫中的這位女性所具有的獨特魅力與《圣經》中所記載的書拉密女有著極為相像的特質,而達芬奇運用線與面的結合塑造出了立體的空間感,再現了女性靈動之美。
二、達芬奇簡介
列奧納多·達·芬奇,于1452年4月12日年生于阿諾河畔的芬奇。1519年5月2日去世,享年67歲。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科學家、發明家、畫家。被譽為所有畫家中最杰出的天才,現代學者稱他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最大的成就是繪畫,他的杰作《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巖間圣母》等作品,體現了他精湛的藝術造詣。他認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對象是人體,人體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畫家應以人為繪畫對象的核心。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蒙娜麗莎》現在是巴黎的盧浮宮的三件鎮國之寶之一。
三、《蒙娜麗莎》與書拉密女
在鄭文文所著的《蒙娜麗莎的微笑》一書中寫道:“意大利文藝復興盛期三位大師(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所確立的藝術標準,已不再僅僅停留在是人認識自己這一點上,而是進一步發展了人對自己 、對上帝和自然的聯系,從而創造出了世界上最為完美和諧的藝術”,子都,張勇編撰的《達芬奇生平與作品鑒賞》一書中寫道:“在監獄里,他相信公理會還他公道,相信上帝會幫助他。他虔誠的向上帝禱告著。”從中可知,《圣經》的內容對達芬奇來說,并不陌生。
達芬奇所繪制的蒙娜麗莎創作于1503-1506年間,據說是為一位佛羅倫薩的一位皮貨商的妻子所做的。在《圣經》新約的雅歌書記載了所羅門王與書拉密女的愛情,象征著上帝與他榮耀教會之間親密的關系。在雅歌書1:5上半節寫道:“耶路撒冷的眾女子啊,我雖黑卻是秀美,如同基達的帳篷,好像所羅門的幔子。”達芬奇所描繪的蒙娜麗莎并沒有傳統繪畫中那樣白皙的皮膚,反之,卻是偏棕色,優雅且秀美。在雅歌書4:1上半節所記載:“我的佳偶,你甚美麗!你甚美麗!你的眼在帕子內好像鴿子眼。”達芬奇所繪制的蒙娜麗莎的雙眼如同鴿子眼,流露出純凈而又良善的神情。雅歌書4:3上半節記載:“你的唇好像一條朱紅線,你的唇也秀美”。她美好的形態也與蒙娜麗莎及其相像。達芬奇,所繪制的這一女性形象與書拉密女有極多相似之處。在美學中,美的客體具有物的尺度的完善性,使人不假思索就感到愉快,達芬奇繪制了一幅完美的女性形象。
四、《蒙娜麗莎》之空間美
文藝復興時期,是一個藝術與科學性相結合的時代,畫家們通過嘗試各種新方法,或借助于光線,或借助于鏡子,最終得以發現和掌握各種透視法則。透視畫法的產生,使繪畫成為整個時代的示范學科。透視畫法顯示出的是,人站在一點上,客觀世界會怎樣呈現:一個近大遠小的三維空間,最主要的是,這近大遠小是按科學的比例給出的。焦點透視給人體和物體在畫面上以本質上的平等性和科學上的客觀性。繪畫雖然是以二維空間的方式存在,卻可以通過畫面的處理從而體現三維空間。
在一幅畫面中,“空間”是指畫面表達的物質之間、物質與周圍環境之間的距離關系或抽象的點、線、面、色彩之間的結構關系,即觀賞者在畫面中所感受到的,由畫家通過明暗對比、色彩對比、構圖形式和表現方式等藝術化技巧營造出來的視覺空間效果。焦點透視形成了西方人取景框式的審美視線,在這樣的審視下,出現了:美的比例,三維深度和色彩變化。這樣,繪畫既是一個繪畫行為,又是一個文化行為。客體形成的是一種西方所認為的方式:形,以幾何美的方式被突出;色,以最多彩的樣式,一色自身明暗層次的細微變化,色與色的奇妙的相互影響,呈現了出來。客體與背景的關系,具有了可獨立可移動的立體深度。
達芬奇對人體進行解剖研究,深入了解人體結構,對人體比例有了精確把握,他借助透視、色彩、明暗等繪畫技巧和手段,在平面的畫布中展現一位立體的、現實空間的效果。這種空間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達芬奇的的表達意愿和處理技巧,繪畫的空間性在本質上是產生現實空間的形象。使觀者得以身臨其境,在具體的繪制中,達芬奇運用現實主義的手法,處理蒙娜麗莎的外部特征,繪制蒙娜麗莎表情上細微的變化,使其性格更加豐富。畫面通過描繪光線在人物身上的微妙變化,以及明暗的過度,使人物具有很強的立體感,人物看上去似乎是靜止不動的,但是她微微上翹的嘴角似乎打破了這種寧靜。明暗的變化在她的雙手上也過度的那么自然,使這位女性形象豐滿而優美。人物背后的小徑,山崖,石橋,樹林和流水,被推到了遙遠的深處。遠山顏色變淺變淡,變灰變白直至消失于依稀可見的灰白色云端,展現出一片遠去的景象。這種顏色的奧秘,是大自然受到不同的光線影響所產生的,那就是色彩透視的奧秘。達芬奇采用逐步過渡的明暗轉移法,使畫面產生豐富的層次,連續的自然過渡如同煙霧。《圣經》創世記1:3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在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中,光得到充分表達。這幅畫作,使人聯想到古希臘藝術中那份穩重與永恒之美。
五、結語
《蒙娜麗莎》這幅畫距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給人長久的聯想,具有一種經久不衰的魅力,。達芬奇所創作的繪畫原則大大推動了繪畫的發展,對后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在研究繪畫的同時,我們不僅要對其技法進行研究,更重要的是對繪畫的精神和內在的含義進行解析。現如今我們需要做的是在這個色彩斑斕的藝術世界,不斷努力,把傳統的繪畫精神融入到藝術創作中去,在藝術作品中展現出更新的面貌。
【參考文獻】
[1]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2]貢布里希.文藝復興:西方藝術的偉大時代[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0.
[3]琳達·諾克林.女性、藝術與權利[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鄭文文.蒙娜麗莎的微笑[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
崔愛光(1990-),女,漢族,山東理工大學美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研究。
齊永新,男,漢族, 1964年生于山東臨淄,現為山東理工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系副主任兼國畫教學部主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