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楊先鋒
摘要: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因而,文學藝術的發展是根植于具體的社會生活的,這也是文學藝術的意識形態屬性之所在。同時,文學藝術的發展又不可避免的受到其他意識形態的制約,例如,宗教、文化政策等等。因而,文學藝術在保持自身獨特的審美屬性的同時,其根本還在于廣泛的社會生活,在于實踐。本文將從實踐的角度出發,連接廣泛的社會生活來探討,實踐的轉化功能與文學類型的發展演變。
關鍵詞:實踐轉化功能;文學;藝術轉型
要探討實踐的功能轉化與文學藝術的轉型就不得不談到歐洲文學的演進。歐洲文學從神話、史詩到中世紀文學再到古典主義文學、啟蒙時代文學、浪漫主義文學、現實主義文學、象征主義文學等,文學類型的變化發展與時代的發展、實踐的變化總是密切相關的。藝術生產雖然具有不平衡的關系,但是當我們把目光投向文學發展的歷史長河,就會發現文學的發展與時代實踐的發展大體是平衡的。下面,筆者將從歐洲文學發展歷程來探討實踐的轉化功能與文學藝術轉型之間的密切關系,亦即實踐與文學藝術的關系。
一、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學
古希臘文學是歐洲文學的濫觴,主要的文學形式或者說是類型(嚴格說此時的文學還談不上類型)主要是神話和史詩。比較有代表性的《荷馬史詩》以及古希臘的悲劇,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等等。這時的文學,無論是神話還是史詩亦或是戲劇,其典型的特征就是想象力的極大豐富,并且充滿著神性和人性的光輝,其中既有對于神性的崇拜,也有對于神性的抗爭并且有著悲劇命運意識。在古希臘人的意識之中,“命運”是人擺脫不了的巨大魔爪,無論人如何的掙扎也無法擺脫命運所設下的一個個圈套,最終走向滅亡。但同時,也表達古希臘人對于人的贊美與抗爭意識。產生這一思想意識的主要原因就是當時生產力極為低下,人們只能通過想象和幻想來解釋自然界中發生的現象,人們有時無法抗拒大自然的災害,就歸咎于神的懲罰。神話與史詩與戲劇的產生就是這種實踐水平的結果,這樣的文學形式也進一步刺激了人們對大自然的抗爭,對命運的抗爭。
二、中世紀文學
歐洲中世紀產生了新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這使得封建地主階級與農奴之間的矛盾激化并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歐洲的中世紀文學是歐洲多種文明相互融合的結果。此時代表的文學類型是教會文學、騎士文學、城市市民文學。其中教會文學在這一時期長期處于統治地位,教會文學具有非常明顯的社會功能:宣傳教義、鼓吹禁欲主義和來世思想。其根本的目的就是愚民,以維護封建社會的統治。英雄史詩也在這一時期出現,主要是在民間創造的基礎上形成的,主人公大都是封建社會的英雄,歌頌他們的忠君愛國,很顯然也是維護封建統治的。騎士文學代表了這一時期文學的主要成就,它是歐洲騎士制度的產物,包括騎士抒情詩、騎士傳奇等。城市文學是這一時期的世俗文學的代表,它是隨著工商業城市的興起而產生的。
三、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
此時的文學又稱為“人文主義學”,“人”在這一時期突出了出來。文學作品無不在歌頌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地位。具有這一特征文學作品的出現自然是與文藝復興運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文藝復興運動就是新興的資產階級思想家打著恢復古希臘羅馬文化的旗號,在思想文化領域所進行的一場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運動。相應的其文學作品必然就是反封建的,反教會的。例如,塞萬提斯的《堂吉柯德》里面就有對于迷戀于舊有的騎士小說的人物的諷刺。最為典型的就是莎士比亞,他的悲劇和喜劇都充滿了溫婉的諷刺和對人的贊譽。在文藝復興晚期,面對“上帝失落了”,人欲橫流的現實,莎士比亞也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哈姆雷特》就是在這種思想中誕生的。
四、古典主義文學
古典主義文學是新興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對封建勢力妥協的產物。古典主義文學產生于法國,隨后擴展到了歐洲其他國家。文藝復興時代的動蕩和紛爭過去了,代之的是相對統一安定的生活。人心思定,遵循統一的創作規律成為人們的共識。于是出現了“三一律”的文學創作主張,思想內容上也多是歌頌英明的君主等等,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團結。例如:莫里哀《偽君子》。
五、啟蒙文學
啟蒙運動是在文藝復興運動之后的又一場重大的思想文化革新運動。18世紀的歐洲處于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型期,這一時期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激化,于是鏟除封建殘余,推動資本主義發展就提上日程。此時的文學作品充滿“理性”色彩,例如哲理小說(《愛彌兒》、《天真漢》),還有文體形式的創新等等。
六、19世紀文學
19世紀文學在歐洲文學當中是一個收獲頗豐的階段。浪漫主義文學和現實主義文學先后蓬勃發展,創造了許多具有很高文學價值的作品,直至今日仍然是眾多文學家吸取不盡的珍寶。19世紀的歐洲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急劇過渡,社會矛盾尖銳,社會運動頻繁發生。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制度震撼了歐洲,相繼很多國家都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19世紀40年代,各國的無產階級斗爭也如火如荼的開展著。浪漫主義文學就是在這樣背景下產生的。浪漫主義文學反對古典主義文學的清規戒律,提出文學創作自由的口號并站在人民民主的立場上來抨擊封建統治的罪惡。例如,拜倫《唐璜》、雨果《悲慘世界》、大仲馬《基督山伯爵》等?,F實主義文學則是西歐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和發展時期的產物。這里不再贅述。
七、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上文對各個時期文學藝術轉型的闡述,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文藝的發展與變化,包括文學的類型、風格、思想等等都與時代的發展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不同的實踐催生出不同的文學類型,這種文學類型同時也有或減弱或增強實踐的功能。
【參考文獻】
[1]張玉能.踐的轉化功能與文學藝術的轉型[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0)
[2]張弓.實踐的后現代轉向與美學的邏輯力量[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可科學版),2013(05)
[3]張玉能.實踐的轉化功能與文學藝術—實踐的轉化功能與準自由的文學藝術[J].甘肅社會科學,2013(20)
[4]孫洪敏.在邏輯與歷史的演變中透視邏輯思維[J].江西社會科學,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