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梁
摘要:20世紀第一個二十年間,當新藝術運動的理念與實踐日漸衰頹之時,另一個藝術風潮——裝飾藝術運動,正在歐美等逐漸地成型。裝飾藝術運動發生并流星雨二十世紀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他所面向的是受到世界大戰震蕩之后而出現的現代社會的諸多特征與要求。這場藝術運動深刻地影響了包括美術、建筑、室內裝飾、紡織、電影等幾多所有的視覺藝術形式。裝飾藝術運動“裝飾”了那個時代與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并延伸影響了現代主義的形成。其中包豪斯在裝飾藝術運動的影響下,成功的出現并對現代藝術設計產生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關鍵詞:裝飾藝術運動;包豪斯;設計教育;包豪斯精神
裝飾藝術運動從來不能從其源出或衍申清晰地被割裂出來,如同人類有史以來所有的藝術風格或運動一樣。而且,隨著東西方交流的增多,隨著北美新大陸在工業建設和經濟發展方面的明顯進步,世界各地藝術家之間更多交往和流動,藝術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借鑒和創新。比之工藝美術運動和新藝術運動來看,裝飾藝術運動的現代性趨勢越來越明顯,它同新的技術、材料和工藝制作手法之間的關系,同工業社會的相互包容,讓我們看到了今天諸多人在流行的藝術設計創作之明顯的裝飾藝術風格的烙印。
在20世紀世界設計史上,曾有過這樣一所設計院校:它從其最初創建到最終被迫停辦,共經歷了十四年零三個月的時間,期間先后曾有一千多名學生和數十位教師在這里學習和工作;最為重要的是,這所學校對于20世紀人們后來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影響,這所作用至巨的學校就是“包豪斯設計學院”。
包豪斯設計學院創辦于1919年4月1日,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戰后各項領域百廢待興,緊急建立一所工藝設計學院的提案被突然提上日程,提出這一建議的并不是政府,而是對國家和藝術設計事業懷有一腔熱血的瓦爾特·格羅皮烏斯。
包豪斯成立于一戰之后,這仿佛注定其命運與不安定因素捆綁在一起,在短暫的十四年存在過程中,他歷經曲折與磨難。從魏瑪到德紹最后到柏林,從格羅皮烏斯到密斯·凡·德羅,均沒能最終保留住這所學校,最終收之為納粹的禁列之內。
然而,這并沒有影響包豪斯精神的延續。
包豪斯學派的基本設計理念可以被歸結為“實事求是”四個字。他們強調在設計活動中要以完全客觀的精神對待現實世界,對于設計中的復古主義思路十分地不以為然。該學派對于裝飾藝術設計歷史的最大貢獻不再實踐設計領域,而實在設計教育方面。包豪斯學校雖然輾轉與三個地方,先后由三位校長執掌帥印,也遭遇了外部社會環境的大變動,但其基本的藝術取向和設計教育理念卻始終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始終主張學生、設計者和工匠應該全面而深入地認識生活本身,以敏銳的眼光和高超的審美能力從現實世界提煉時代特征。
總的來說包豪斯的教學旨趣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一是強調藝術設計應該盡可能具有原創性,最大限度地肯定藝術設計創作的自由性,反對因循模仿;二是堅持“藝術設計創作要面向機械化生產”的原則,試圖在原創性與可復制性二者之間找到合適的嫁接渠道,強調設計師在掌握和提高手工藝技術的同時,需要熟悉現代工業文明的基本特點;三是十分重視對于學生基本設計技能的訓練,開設的基礎課程十分廣泛,包括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和立體構成等。
對于現代設計乃至現代藝術來說,“包豪斯”已不僅僅是一所學校的名稱,更是一種藝術觀念和藝術理解的代名詞,同時在很大程度上它還是所謂“現代主義”的同義詞,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代名詞。包豪斯一方面十分周全地總結了在它之前的設計藝術傳統,同時又在另一方面很深刻地瞻望了未來藝術設計的發展趨勢。后來的歷史發展事實證明,包豪斯的這種瞻望與預見是具有很大的準確性的。包豪斯繼承了新藝術運動時期由德意志制造聯盟說闡揚的現代主義設計的基本觀念,并收納了自英國工藝美術運動以來各種設計改革運動的精髓元素,其建校史雖僅十四年多一點,真正從這里畢業的學生也不足五百人,但卻奠定了機械文明時代藝術設計文化與設計教育的堅實基礎,其教學模式和方法成為后來世界上許多學校開展藝術教育的標桿和參照。包豪斯學派打破了所謂純粹藝術與使用藝術兩者截然分別的舊有觀念,進而提出了全員創作的新型藝術理想,完成了在藝術與工業之間的鴻溝長進行搭橋的工作,使藝術與技術獲得了新的統一。
當然,我們也不可否認,由于包豪斯所處的歷史、政治、經濟、社會等環境,其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某些歷史局限性。比如由于它過于重視構成主義理論,強調形式的簡約,突出功能與材料的表現,護士人對產品的心理需求,影響了人與產品之間的情感和諧,受到“后現代主義”的批評。
包豪斯的歷史作用和影響,可以深刻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它在現代主義設計思想的建立、傳播和設計實踐的影響上,而是它對現代設計藝術教育體系的建立上。包豪斯建立了一整套的設計藝術教學方法和教育體系,給后來的工業設計科學體系的建立、發展頂頂了基礎,并對后來設計藝術領域,從平面涉及到產品設計,以及建筑設計產生了深遠影響,形成了后來設計藝術教育的平面構成、立體構成和色彩的主體課程框架,這一框架在20世紀的設計藝術教學中被作為基本框架,并一直沿用至今。
【參考文獻】
[1]何人可.工業設計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2]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新世紀出版社,2001
[3]袁熙旸.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發展歷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梁 梁,女,山東青島人,山東藝術學院設計學院2013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陳設與家具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