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梅
摘要:認知語言學意義上的隱喻是人類認知、思維以及言語行為的基礎,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活方式。隱喻映射的范圍是從一個概念域到另一個概念域,起到描述場景、刻畫人物特征、深化主題等重要作用。但受到文化和交際的影響,翻譯中的隱喻也成為翻譯界中的一大難點。本文以語用順應論為主要理論框架,從多角度、多方面考慮隱喻的語言環(huán)境和文化因素等,使譯文最大限度的滿足交際。
關鍵詞:語用順應論;隱喻;翻譯模式
一直以來,隱喻是翻譯中的重點和難點,隱喻不同于直譯、意譯、轉(zhuǎn)換等傳統(tǒng)的翻譯方法,隱喻通常是把具體熟悉的事物映射到陌生抽象的概念域上。但在翻譯過程中,隱喻在文化和特定環(huán)境上仍存在一定差異。比利時學者Jef Verschueren提出語用順應論,并對語言、文化及社會現(xiàn)象的綜合應用進行了有效闡述,更有利于譯者對翻譯內(nèi)容進行動態(tài)、多角度翻譯,并做出最佳的語用順應。
一、語用順應論與翻譯中的隱喻
(一)語用順應論
語用順應論(pragmatics adaptation theory)是由比利時著名的語言學家、國際語用學會秘書長Jef Verschueren提出的語言學理論。Jef Verschueren認為語言的應用是發(fā)揮語言功能的過程,也可以稱為語言使用者以交際環(huán)境為主要依據(jù),選擇具體的語言手段,使之與使用環(huán)境和語言結構間相適應和契合,以達到交際的目的。語用順應論將語言現(xiàn)象與諸多語言形式及活動形式的使用充分融合,并從認知、語言及文化現(xiàn)象中入手進行綜合性對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語用順應論的理論來源和理論視角均基于翻譯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
(二)隱喻翻譯的研究現(xiàn)狀
Lakoff & Johnson 在1980年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這本著作為認知語言學研究隱喻提供了全新的視角。例如,我們用金錢去比喻時間,通過“金錢”范疇去構想“時間”這個目標范疇,就是通過前一目標范疇去構建后一目標范疇。
中西方在文化上存在差異,在隱喻翻譯中也同樣存在差異。西方的隱喻更傾向于對自身經(jīng)歷的語言、文化、認知等階段的綜合,其中涵蓋的內(nèi)容和意義更傾向于多樣化和多角度。此外,西方在隱喻翻譯的研究中,更加傾向應用文化法、綜合法以及跨學科法等,且已初步獲得值得肯定的研究成果。而我國的隱喻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即使大部分的譯者已認識到隱喻翻譯對翻譯理論和實踐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性作用,但我國畢竟只是在借鑒國外的研究理論,在國外研究的基礎上加以引入和闡述。此種研究方式仍存在單一化和表面化,語料考證的切入點相對較少,研究結果也難以得到有效考證,導致隱喻翻譯研究滯后。
二、語用順應論框架下的隱喻翻譯模式
(一)語用順應論視角對隱喻翻譯的啟示和影響
從翻譯研究的單一化角度來看,翻譯視角相對較為狹窄,且翻譯策略的科學性和翻譯質(zhì)量相對較差。語用順應論為譯者提供了多角度、動態(tài)的研究角度,更有利于譯者靈活處理翻譯過程中面臨的多種問題。中英兩個民族在地理位置、歷史發(fā)展、社會背景、文化傳統(tǒng)以及宗教信仰等存在差異,導致所呈現(xiàn)的語言表達存在較大差異,增加了跨文化交際難度。隱喻翻譯不僅僅局限在信息的單一轉(zhuǎn)換上,更重要的在于將文采與修辭效果上的對等。而文采與修辭效果與文化內(nèi)涵和喻體特征相關,這是因為隱喻將一部分喻體隱藏起來,增強讀者對目的語的感受,體會語言內(nèi)的美感。
語用順應論之所以可以幫助譯者解讀翻譯中隱喻的文化特征和實際內(nèi)涵,是因為該理論自身具有一定的隱喻性語境因素。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可充分了解原作者的語境目的和交際意圖,并對順應可行性進行解釋。以分析和對比隱喻結構為主要基礎,譯者則可掌握隱喻中本體和喻體之間存在的相關性及關聯(lián)程度。同時,將兩種文化間的差異性充分現(xiàn)象出來,在高度凸顯文化內(nèi)涵和意識形態(tài)的條件下,順應目標語讀者的思維習慣和認知模式,將隱喻因素與文化內(nèi)部因素充分結合,最大程度保留喻體代表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內(nèi)涵。
(二)語用順應論視角下隱喻翻譯模式的構建
從語用順應論的視角下來看,首先,譯者需要對作者多處的環(huán)境、交際處境有深刻、明確的了解,人們的思想意識、社會貧富差距等社交語境均會對隱喻翻譯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根據(jù)上下文的語境特征,用特定的詞匯表達當時人們心中的真實感受,反映現(xiàn)實的社會環(huán)境,順應語境意義。在反應過程中,順應隱喻的結構客體,可從最大程度上將隱喻的意象凸顯出來。
在翻譯前,譯者需要對源語言的語言環(huán)境、交際環(huán)境及隱喻客體進行了解和掌握,并切實感受到作者在創(chuàng)建隱喻時的影響因素,包括社會語境、物質(zhì)條件及心理驅(qū)動性等,并結合當時的語境對隱喻做出可行性解釋。當隱喻意凸顯后,可針對不同的隱喻情形,對語言內(nèi)外存在的一系列相關性因素進行順應,在動態(tài)的順應過程和語言選擇過程中翻譯目的語譯文。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隱喻形式的表達和發(fā)展成為跨文化交際、翻譯中的重點和難點。中英文化畢竟在本質(zhì)上存在差異,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則難以準確接通源語與目標語之間的文化內(nèi)涵,從而難以有效實現(xiàn)翻譯的等值寓意,導致翻譯失敗。因此,在隱喻翻譯過程中,應借助語用順應理論,以該理論為基礎,凸顯隱喻核心,表現(xiàn)出翻譯的動態(tài)過程和語境順應關系,提升譯文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1]雷曉峰,田建國.語用順應論框架下的隱喻翻譯模式研究[J].外語教學,2014(02):99-103
[2]傅曙,謝濟光.關聯(lián)—順應模式下的海明威作品翻譯--以《潔凈明亮好地方》為例[J].桂林航天工業(yè)學院學報,2013(01):67-69
[3]叢麗,李琳琳.語境順應理論視角下親屬稱謂語的泛化翻譯研究[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3(10):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