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館驛題壁詩作為題壁詩的一種特殊的類型,其在唐代的繁榮和當時的社會背景、館驛制度的完善以及題詩于壁的風氣有很大的關系。題壁詩的類型多樣,內容豐富,對于研究唐代社會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館驛題壁詩;興盛;藝術特色
題壁詩是題寫于墻壁或類似墻壁的不易移動的物體之上,以發表、流傳為目的的詩歌。而館驛題壁詩則是題寫在館舍或驛站的墻壁或梁柱上的詩歌。
唐代題壁詩的數量龐大,寺廟庵觀、驛站館舍、妓院酒樓、名勝古跡等人口密集或人口流動大的地方都有詩篇留下。比如寒山的三百多首詩都是題壁詩,數量很大。唐代比較著名的詩人都有題壁詩留存,比如白居易因為自己的小白馬“溘然而斃”這么一件小事而先后在稠桑驛題詩兩首。可見唐代題壁詩的思想內容非常豐富。《云溪友議》記載,僅巫山神女祠一處就有詩板千余首,由此可見唐代題壁詩的繁榮程度。
隨著唐代館驛制度的完善和館驛數量的增多,加上館驛本身在詩歌傳播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唐代題壁詩中的館驛題壁詩迅速發展起來。館驛題壁詩是指題寫在館驛的廳壁檻梁等處的詩歌,唐代館驛題壁詩數量很多,其中不乏優秀之作。作者不僅數量很多而且涵蓋面很廣,有帝王,公主,后妃,文臣,舉子,民女等等。
唐代館驛題壁詩興盛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唐代館驛制度的完善和館驛數量的增多。唐以前,館驛題壁詩很少見,這種詩興起于唐,其關鍵原因是唐代的交通的發展和驛傳制度的變化。魏晉六朝,驛與傳是分開的,驛負責傳遞公文、軍書,傳則接待行客,驛傳制度既不發達,社會上也沒有形成題詩于壁的風氣,當時也許有少量的館驛題詩。至唐代,“驛”與“傳”的功能逐漸合一,“驛”同時兼具“館”的功能,統稱為“館驛”。館驛既是交通機構,又兼具客館的功能與性質。全國建立了發達的交通網絡,各主要驛路都置有館驛,約三十里有一驛,置驛密度增大。館驛總數隨之大增,開元時全國有驛1639所,尚不包括以后新置者。除館驛外,唐朝還置有一種“客館”,它并非交通機構,卻也很發達,有官辦的,也有私營的,一般與驛道平行。官辦客館不待庶民,專待百官、使客,也接待進士、舉人。出行人員多,使得官辦客館常常“賓客填咽”,因此有大量私營館、店,容納公私行客。當時,自京城長安至汴宋、西至蜀中、涼州、南達荊襄、北抵幽州,沿途皆有店肆以供商旅。館驛,旅店劇增,為題驛創造了條件。而唐代出行人員之多、唐人出行時間之長,又遠勝前代。一年一度的科舉考試和官員銓選,把天下士人都聚攏到京城,郎官、御史頻頻出使,官員調動頻繁,黨爭傾軋使得流貶官員前后相繼。生活,變得分外的不安定。而古代落后的交通又增加了唐人行役的時間,南方舉子到長安,往返動經數月,官員們還時常攜帶家眷,沿途留滯,游玩宴樂,這也增加了唐人館驛生活的比重。常年在外漂寓的文人,不得不以館驛為家,他們與館驛建立了一種密切、穩定、恒久的關系。其中的褒城驛、端州驛、嘉陵驛、臨川驛、武陵驛、松江館、桐樹館、駱口驛、藍橋驛、稠桑驛等處題詩較多。
第二,唐代的館驛設施也有利于題詩。許多驛都建有驛樓,驛廳,驛舍宏敞明亮,池館花竹,錯雜其間,環境優美。館的規模檔次稍低,但門梁門柱、亭臺軒楹,一應俱全,制度精巧,都可供題詩。主驛的驛長、驛吏文化程度較低,因此他們反而格外敬重文士,愛惜唐詩,往往備有石板、筆墨供名士留題,官員、進士、舉子也常自攜筆墨而行,到驛館后,有時候有感而發、揮毫留題。
第三,唐人想借館驛題壁以揚名的創作心理促進了館驛題壁詩的興盛。相對于在紙張上寫詩,館驛題詩不僅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使更多的人看到題詩,而且從時間上來說,易于保存和流傳,也可以使后人看到題詩,可以擴大作品的影響,傳揚作者的詩名。唐代雕版印刷尚未通行,書籍主要靠手抄,詩歌難以廣泛流傳。但如果他有題驛詩,播于眾口,再經人記錄,就會流傳到后代。《全唐詩》中的一些女詩人,還有很多普通文士,都靠僅有的一首題驛詩而揚名后世,原因就在于此。題驛還能幫助詩人達到其他方式、手段達不到的目的,這突出反映在諷刺詩上。題詩于驛,然后悄悄離開,既廣收譏諷效果,又保護了自己。甘露之變,宦官殘害忠良,人神共憤,當時敢怒不敢言者極多,有一文士,題詩于陜州甘棠館西楹,怒斥權閹,當時很多人讀到此詩,類似例子很多。甚至館驛題壁詩也可能成為詩人干謁的工具或者是寄寓情感的載體。
在形式上,館驛題壁詩一般選擇體制小巧、易于記誦的絕句,很少使用律詩古體。如李益的《題太原落漠驛西堠》:“征戍在桑乾,年年薊北寒。殷勤驛西堠,此路向長安。”詩意淺顯,接近口語,只要吟誦幾遍便能記住,易于傳播。另外,選擇短章也是由于題詩處所的限制,館驛的壁柱楹梁屏風,面積有限而留題的人很多,有限的空間不容許文人做長詩,況且作長篇耗時費力,而行客常行色匆匆,沒有時間仔細琢磨推敲,故多取短章,一揮而就,這樣更適合行旅生活要求。其次,語言淺俗,接近口語以口語入詩,去除了文人詩的典重,容易記誦。較之于其他題材,館驛題壁詩大都不用典,大概作者也明白,詩過于典雅晦澀妨礙理解,難以記誦。第三,內容俗艷,接近大眾。前舉眾多題驛詩,著力表達的仍是普通人的俗世情懷。而內容情調的轉換,又是因為創作主體生活環境的轉換與創作心態的轉變。在朝的京官,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而離京遠宦,底層文士本身就地位寒微,與政治天然地有著距離。正是這種疏離感與距離感使得那些本來有政治熱情的詩人貼近社會底層,具有平民心態。創作立場與心態既由官方而轉至民間,態度亦由嚴肅、高尚、不茍言笑而變為任情放達,因而其詩可以俗而且艷。
總結上文,唐人館驛題壁詩的特點就是內容上不避平凡瑣事,語言淺俗明暢,表達上真率自然,效果上講究賞心悅目,適合平民口味。這是這些特色,使之成為唐代社會流行的一種頗具生命力的創作方式。
【參考文獻】
[1]劉洪生.唐代題壁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2]崔勇,劉玲娣,劉金柱.古代題壁詩詞叢考[M].北京:中華書局,2011
[3]趙云旗.中國古代交通[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
[4]黃正建.唐代衣食住行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5]李斌城.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劉敏,聊城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