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對于刑事證人出庭作證制度進行了修改和完善,為保證刑事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國刑事案件證人出庭作證率仍然較低,在庭審過程中書面證人證言大量存在,從而導致案件的審判結果缺乏公信力。本文以我國刑事證人出庭作證制度為研究對象,首先對我國刑事訴訟證人出庭作證的現狀進行分析,進而對我國刑事訴訟證人出庭作證制度出現問題的原因加以分析,從立法與司法角度為完善我國的刑事證人出庭作證制度提出了相應的建議,以使其能夠更為有效地實現我國刑事案件的公正審判。
關鍵詞:刑事訴訟證人出庭作證制度;現狀;原因分析;制度完善
一、我國刑事證人出庭作證制度的現狀
(一)立法現狀的不完善
我國現行法律中對于證人出庭作證的相關規定大致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有關證人應當出庭作證的規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48條第1款規定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同時,第47條規定“證人證言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詢問質證,聽取各方證人的證言并且經過查證以后,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與此相配套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刑訴法解釋》)第58條第2款規定“對于出庭作證的證人,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等雙方詢問質證,其證言經過審查確實的,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另一方面則是關于證人不出庭作證的替代方式的規定。刑事訴訟法第141條在規定證人應當出庭作證的同時在第2款規定了允許證人不出庭的四種情形,即“符合下列情形,經人民法院準許的,證人可以不出庭作證:一未成年人二庭審期間身患嚴重疾病或行動極為不便的三其證言對案件的審判不起直接作用的四有其他原因的”。由此可見,刑事證人出庭作證制度在我國并沒有采用強制化規定,立法中同時存在著對于證人不出庭作證替代方式的規定。
(二)刑事訴訟證人出庭作證率低
在我國刑事訴訟司法實踐中,普遍存在著“證人到案難”、“到案后說實話難”、“要求證人出庭接受質證更難”的“三難”現象。在庭審活動中,大部分刑事案件證人證言表現為書面證言筆錄,許多案件的關鍵證人也因種種原因拒絕出庭作證,證人不出庭的直接結果就是證人的庭前陳述在庭審中大量直接使用,使控辯雙方的質證難以展開,法官也難以通過證人出庭作證來直接審查證言的真偽。這樣做就導致了法庭審理走過程,控辯雙方難以充分質證,嚴重影響了我國的司法公正,阻礙了我國民主法治的建設。
(三)刑事證人權益保障缺失
我國實踐中證人保護方面的現實模式可以概括為證人依法作證—被告人被定罪—被告人威脅證人—證人求助無門—證人被害—其他證人不敢作證,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的模式,最終導致愿意作證的人越來越少。根據自然正義原則,如果一個國家不能為證人作證提供足夠的保障,它強制公民履行作證義務就失去正當性根據。因為生命權健康權財產權是人類最基本的權利,國家只有在保障了人們最基本權利后,才有權要求人們向國家承擔一定的義務,諸如作為證人出庭作證的義務。如果國家不能保障人們最基本的生命健康財產權,人們就有權拒絕向國家承擔義務,國家沒有任何理由要求人們以生命健康財產受到傷害為代價向其承擔作證義務。
二、我國刑事訴訟證人出庭作證制度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我國現行立法的缺陷與矛盾
目前,我國刑事訴訟法以及相關的司法解釋雖然將證人出庭作證作為一項義務加以規定,但是對于證人無正當理由拒不履行出庭作證義務應當承擔何種責任沒有任何規定,保證證人出庭作證的程序可分為庭前庭審過程中以及庭審結束后三個階段。在庭前階段,證人無正當理由拒不出庭作證,立法中沒有規定司法機關是否可以采取強制措施保證證人出庭作證;在庭審結束后,對于證人無正當理由沒有出庭作證的,立法中也沒有規定應否對其逃避義務的行為予以法律上的制裁;而在庭審過程中,對于證人在出庭作證時可能出現的隱匿偽造證據作偽證等行為,刑法中均以明確的條文形式規定了其罪與刑,這會使證人形成這樣的觀念出庭作證一旦涉嫌違法行為就需要承擔法律責任,不出庭作證既不違反法律規定,也不必承擔法律責任[2]。于是絕大多數證人消極地選擇逃避出庭作證,而控辯雙方和法院強制證人出庭作證又沒有法律根據,只能進行說服教育,最后是否出庭仍由證人自己定奪,這也是造成證人出庭作證義務形同虛設的原因。
(二)社會傳統因素的影響
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綿延數千年的文化傳統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據著統治地位,其處世哲學是仁義禮信。具體到訴訟中而言,知道案件情況的證人往往明哲保身,認為出庭是過堂問審,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在這種觀念影響下,人與人之間在感情和心理上有極強的相互依賴性,具有凝重的群體意識和濃厚的人情觀念,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熟人社會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而不愿出庭作證,尤其不愿出庭直接面對雙方當事人而提供有利于其中一方當事人的證言,特別是在一些貪污賄賂案中,證人大都與被告人有上下級關系或業務上的往來,害怕因出庭作證而受到同事或同行的鄙夷[1]。對于丑惡現象,人們更加習慣用道德的標準去譴責,而不愿意也不敢站出來作證,用法律的武器去打擊。另外,自古我國就有“親親得相首匿”、“子為父隱,父為子隱”的傳統[2]。但是,我國現行法律卻沒有規定證人作證豁免規則,使得親人之間為了法律的規定,逼迫要作出“大義滅親”的事,傳統的倫理道德使得證人不愿出庭作證。
(三)司法機關自身的原因
目前司法機關尤其是基層司法機關普遍存在著辦案力量不足辦案經費短缺等問題,有的甚至連正常的辦案經費都不能保證,更不用談證人出庭費用的負擔了,證人出庭需要差旅費誤工費食宿費等,證人及其近親屬因證人出庭受到人身或財產損失也需要給予補充,如果不能有充足的經費保障,必然打擊證人出庭的積極性,給證人出庭設置了障礙[3]”。部分司法人員缺乏證人保護意識,司法機關的保障不到位。同時,由于我國少部分司法人員執法時不文明辦案或者違反法律辦案,使證人常常在訴訟中受到無禮的對待。司法實踐中,更很少有司法機關主動追究損害證人合法權益行為的法律責任的實例,使得證人對司法機關失去信心,不愿出庭作證。
三、我國刑事訴訟證人出庭作證制度的完善
(一)健全證人保護制度
將證人保護的對象僅限定為證人本人是不夠的,實踐中由于證人出庭作證致使證人近親屬的安全受到殃及的情況層出不窮,而因為近親屬的安全受到威脅導致證人不愿出庭作證的案例也是屢見不鮮。由此可見,證人近親屬的安全對于證人出庭作證也有著重大影響,故應當將證人近親屬也作為證人保護制度的保護對象[4]。而對于證人及其近親屬的保護不能僅限于人身安全,證人及其近親屬的財產住宅等非人身性權利的安全也應當納入證人保護制度的保護范疇中,只有對證人進行全方位多方面的保護,證人才能毫無后顧之憂地積極履行出庭作證義務。
(二)完善證人經濟補償制度
我國現有法律,對于證人因為作證所遭受的經濟損失如何補償的問題沒有作任何規定。證人出庭作證,除了需要支付交通費、通訊費、食宿費,還將承擔誤工所帶來的損失,作證后如果遭到打擊報復,還會對其造成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損害。證人在履行作證義務的同時,理應享有得到經濟補償的權利,這些費用和損失自然應由國家進行補償。我國建立證人出庭作證經濟補償,能讓證人的權利義務對等,從而調動證人出庭作證的主動性和積極性[5]。
(三)加強司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人員素質
加強司法人員隊伍建設,提高司法人員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優化司法人員隊伍,重塑良好的司法機關形象。加快司法機關人事制度的改革,優化人員結構,淘汰業務素質低缺乏責任心者,嚴懲索賄受賄貪贓枉法者。要增強司法人員對證人的保護意識,對由于司法人員玩忽職守,致使證人的人身安全、人格名譽或財產利益遭受嚴重危害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增強司法人員對證人出庭作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庭審過程中充分貫徹直接言詞原則,徹底改變過去那種只注重收集書面證言,以書面證言或證言筆錄代替證人出庭作證的錯誤做法,使證人建立起對司法機關的信任,而且法院應該避免充當半個“公訴人”的角色,嚴格按照公正和不告不理的原則處理案件[6]。
四、結語
刑事證人出庭作證制度是刑事證據制度的重要內容,也是刑事審判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雖然目前我國的證人出庭作證現狀依然不容樂觀,但隨著我國刑事庭審方式改革的向前推進,證人出庭作證的優勢會越來越明顯,其在司法實踐中的作用也將越來越受到重視。完善證人出庭作證制度,可以使庭審更加科學化、規范化,使雙方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得以平衡,使審判結果更容易為各方所接受。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盡管前面會有重重險阻,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刑事證人出庭作證制度在我國的前景將會越來越廣闊。
【參考文獻】
[1]吳松祥.對“證人不出庭作證”現象的思考[J].湖湘論壇,2004(03)
[2]范忠信.中西法律傳統中的“親親相隱”[J].中國社會科學,1997(03):87-104
[3]秦穎慧.我國刑事證人出庭作證制度缺陷考[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5):54-59
[4]龐玉潔.構建新型的刑事訴訟關鍵證人制度[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3):11-17
[5]王玉國.論我國證人經濟補償制度的構建—由“作證費引出的法律思考[J].宜賓學院學報,2006(05):1-4
[6]劉艷梅.我國刑事證人作證制度存在的問題與完善[D].中國政法大學,2006
作者簡介:鄧續單,廣東省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校,法學助理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