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偉健++江華++王智勇



摘 要:近年來,農地流轉被視為是克服農戶農地小規模細碎化、促進農地適度規模經營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關于農戶農地流轉意愿的研究卻忽略了農戶對降低農地細碎化的需求。本文基于改善農戶農地小規模細碎化的角度,通過問卷調查分析了廣東省農戶的農地流轉狀況及農地經營意愿,并提出相關建議,對改善現行農地流轉中的不足具有一定意義。
關鍵詞:農地小規模;農地細碎化;農地流轉;農地經營意愿
中圖分類號:F32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697(2015)06-0004-04
農村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實行,為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農業績效快速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在土地集體公有制和人地關系緊張的約束下,上述以農地均分為特征的制度安排直接導致了嚴重的農戶農地小規模細碎化問題。為克服土地利用分散、零碎帶來的弊端,眾多專家紛紛提出以農地流轉這一配置農地資源的市場化手段來促進農地集中和適度規模經營。近年來,為尊重農戶的主體地位,許多研究從不同的視角分析了我國農戶農地流轉的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然而,農戶流轉農地擴大經營規模的過程,并不必然導致農戶原有地塊的擴大、合并,從而減輕農地的細碎化程度。已有研究卻大都聚焦于農戶的農地經營面積變更意愿,只有少數學者關注到農戶的地塊歸整意愿,忽視了農戶對降低農地細碎化的需求。為此,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分析廣東省農戶的農地流轉狀況及其農地經營意愿,并提出相關促進農地流轉以改善農戶農地小規模細碎化的建議。
一、農戶的農地經營現狀
本次問卷調查于2014年8月至11月展開,基本覆蓋了廣東省內各市(除深圳市外①)。調查過程采用了隨機抽樣和入戶訪談的形式,通過在每個市隨機抽取1-2個縣(區),每個縣(區)隨機抽取1-2個鄉,每個鄉隨機抽取2-3個村,每個村內隨機抽取5個左右的農戶進行調查,共收集到有效問卷653份。樣本分布狀況為:珠三角地區184個(占28.18%),東翼地區116個(占17.76%),西翼地區172個(占26.34%),粵北山區181個(占27.72%)。本文將農戶從集體分配無償獲得的農地稱為“分配地”,將農戶向農村集體有償承包的或從其他農戶轉入的農地視為轉入農地,將農戶當前經營(經流轉或撂荒后)的農地稱為“現耕地”。根據調查結果可發現:
(一)農戶的農地小規模細碎化問題突出。在樣本中,農戶的分配地戶均面積為3.03畝,戶均塊數為4塊,地塊平均面積為0.95畝/塊;而現耕地的戶均面積為3.38畝,戶均塊數為3.66塊,地塊平均面積為1.05畝/塊。這反映出,樣本農戶當前經營的農地呈現出明顯的小規模與細碎化問題。盡管經農地流轉或撂荒后,農戶的農地小規模細碎化有一定改善,但總體效果不明顯。這主要與廣東省農村的人地比例較高有關。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條件與農地平均分配的制度安排,決定了農戶的農地經營規模普遍較小;而且王興穩等指出,在人少地多的時代或地區,無論怎樣的產權安排和市場制度都難以阻礙土地細碎化的出現。
(二)農戶的農地經營現狀區域差異明顯。從表1可以看出,無論是分配地還是現耕地,西翼地區農戶的農地小規模和細碎化程度都最低,山區地區的問題最嚴重。可能的解釋是,西翼地區(特別是雷州半島地區)的人均農地資源相對豐富,而且地形也較平坦,集體土地較為集中連片;山區地區的山地多,耕地資源少,受地形影響被嚴重分割;珠三角地區和東翼地區人口密集,建設占用耕地多,導致人均耕地稀少,土地被分割。通過農地流轉等,珠三角地區農戶的農地小規模細碎化問題改善較大;西翼和東翼地區農戶的農地經營規模有一定的增加,但農地細碎化程度改善不大,甚至有所上升;而山區地區農戶的農地小規模和細碎化問題均有所加劇。
數據來源:本研究調查整理。
二、農戶的農地流轉狀況
總體上,樣本農戶中有238戶發生了農地流轉,占樣本總數的36.45%。其中,有11戶在參加了村集體的土地股份合作后又再向村集體花費承包了農地,即既轉出又轉入了農地。此外,有48戶發生農地撂荒,占樣本總數的7.35%。而且,遭撂荒的多數為耕種條件較差、面積細小或偏遠的地塊,分布在山區地區居多。農戶的農地流轉情況具體如下:
(一)農戶之間的地塊互換可降低農地細碎化程度,但發生率極低。在樣本農戶中,僅有12戶與親友鄰居或其他普通農戶實行了農地互換,占樣本總數的1.84%(見表2),而且都通過地塊互換實現了換入地塊與自家原經營地塊的合并。然而,由于農戶之間的地塊條件不一,又或者需要多方協商才能取得滿意的交換結果,導致了農地互換的實際發生率十分低。
(二)農戶轉入農地對農地小規模細碎化的改善因轉入方式而異。在樣本農戶中,有103戶轉入了農地使得自家經營的農地面積有所擴大,占總樣本的15.77%,有5戶轉入的農地與原有地塊實現合并。其中,珠三角地區的農地轉入發生率最高,為21.20%,最低的山區地區為10.50%(見表2)。總體來看,農戶參與農地轉入的比率較低;農地轉入戶主要是向親友鄰居或普通小戶以私下租賃的方式轉入農地,轉入地塊的平均面積較小(見表3),且難以與原有地塊合并。然而,農戶通過向農村集體承包的農地,其地塊平均面積較大,有利于改善農戶農地的小規模細碎化。這主要是因為當地實行了土地股份合作制,農村集體以入股的形式將原本分散于各戶的土地集中起來,農戶通過再投包這些集中連片的土地,從而實現農地適度規模的連片經營。
(三)農戶轉出農地縮小經營面積的同時,也可能造成地塊分割。在樣本農戶中,共有134個農戶轉出了農地,使得自家的經營面積有所縮小,占總樣本的20.52%。其中,珠三角地區和西翼地區的農地轉出發生率較高,分別為29.35%和20.35%(見表2)。農地轉出戶主要以私下租賃的方式向普通小戶和親友鄰居轉出農地,而且所轉出農地的地塊平均面積較小(見表4);更甚者,有部分農戶將自家的分配地進行分割再轉出給其他農戶,加劇了農地細碎化的程度。
三、農戶的農地經營意愿
據調查,樣本農戶希望種植的農地面積最小為0(即不種地),最大的為100畝,平均為5.33畝,希望種植的地塊數量平均為1.64塊,希望種植的地塊平均面積為2.82畝/塊。通過對比,樣本中戶均希望種植的農地面積與地塊平均面積都要大于現耕地,而希望種植的地塊數量則相反。總體上,樣本農戶具有較強的改善農地小規模或農地細碎化的意愿。具體表現為:
(一)希望擴大農地種植面積的農戶不多,但其對種植面積的希望增長幅度較大。樣本中,希望擴大種植面積的有277戶,占樣本總數的42.42%,不到一半;但是,樣本總體戶均希望種植的農地面積要大于現耕地。這表明,希望擴大種植面積農戶對種植面積的希望增加量,要遠高于希望減少種植面積農戶的希望縮小量,部分農戶對擴大農地種植面積的愿望較為強烈。
(二)農戶對降低農地細碎化的意愿強烈,且總體上要強于擴大種植面積的意愿。首先,希望減少農地種植塊數或擴大地塊平均面積的比例遠高于希望擴大農地種植面積的。樣本中,希望減少農地種植塊數的有438戶,占總樣本的67.08%;希望種植農地的地塊平均面積較現耕地要大的有465戶,占總樣本的71.21%。其次,希望擴大農地種植面積的農戶,多數也希望種植地塊數量減少或不變。在277戶希望擴大種植面積的農戶中,希望種地塊數減少或不變的分別為178戶與64戶,即他們在希望擴大種植面積的同時也降低農地的細碎化。再次,希望農地種植面積不變或減小的農戶,多數也希望種植的地塊平均面積擴大。這反映出,希望縮小農地種植面積的農戶,雖然主要是想通過減少種植塊數來實現,但大部分農戶都希望縮小農地種植面積或減少種植塊數后,地塊平均面積得到擴大。
數據來源:本研究調查整理。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對廣東省農戶的農地流轉狀況及農地經營意愿進行調查,通過描述性分析,有如下發現:1.廣東省農戶的農地小規模細碎化問題較為突出;2.不同的農地流轉方式對農戶農地小規模細碎化的改善效果差異較大,村集體的介入能起到較好的作用;3.農戶對改善農地小規模細碎化的意愿較為強烈,且對改善農地細碎化的意愿要強于改善農地小規模。為此,本文提出一些相關建議:
(一)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增加農地流轉供給。農業內部過高的人地比例被認為是造成和加劇農戶農地小規模細碎化的根本原因。一般來說,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可從根本上改善農村勞動力多地少的狀況,擴大人均農地經營規模,為推進農地流轉集中、實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創造良好條件。首先,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積極培育民營企業,增加就業崗位,拓寬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渠道。其次,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增強其非農就業競爭力。再次,完善農民外出務工的就業服務體系,加強對農民工的就業指導與信息管理,確保農民工有序流動。最后,深化改革城鄉二元制度,降低農民市民化的實現門檻,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永久轉移。
(二)推廣農村土地整治,實現農戶地塊整合。目前,我國促進農地流轉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工作,主要目的是改善農戶農地經營規模過小的問題。但農戶流轉農地的過程,不一定能降低農地的細碎化程度。本文調查發現,農戶對改善農地細碎化的意愿總體要強于改善農地小規模。因此,實際工作中,可根據各地的條件許可與農戶的實際需求,先在不改變農戶經營規模情況下,促使其地塊連片集中,再解決其土地經營規模問題。具體來說,可通過推廣農村土地整治工作,改善農地質量,縮小農戶間的土地條件差異;然后,組織農戶自愿地調整地塊或實行連片分地,從而實現農戶農地集中連片。農戶分散的地塊經整合后,其土地經營面積由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要素的供給能力來決定是否流轉。
(三)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大力培育農地流轉中介組織。現行的農地流轉多為農戶之間私下進行,隨意性和不穩定性強,交易費用高昂。這些既阻礙了農地流轉的發生,又降低了農地流轉的資源配置效率。通過農地流轉來改善農戶的農地小規模細碎化,需要建立健全的農村土地流轉市場。這一方面是規范農戶的農地流轉行為,保障各方合法權益,提高農地流轉發生率。另一方面是發展多種形式的農地流轉,鼓勵農地相對集中于農業企業或經營大戶,促進農村土地資源優化配置。例如,允許有條件的地方探索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戶本著自愿互利的原則,發展土地股份合作制,克服小生產與大市場矛盾。此外,還應大力培育土地流轉中介服務組織,建立起聯系土地流轉供求雙方的紐帶,減少農村土地流轉的交易成本。而且,土地流轉中介組織還可發揮類似“土地銀行”的功能,先將農戶愿意轉出的農地進行收儲、整合,再連片轉出,從而降低實際經營單位的農地小規模細碎化問題。
參考文獻:
[1]羅必良,汪沙,李尚蒲.交易費用、農戶認知與農地流轉——
來自廣東省的農戶問卷調查[J].農業技術經濟,2012(01):
11-21.
[2]譚淑豪.現行農地經營格局對農業生產成本的影響[J].
農業技術經濟,2011(04):71-77.
[3]朱建軍,舒幫榮.農地經營權配置對農戶收入影響的實證分
析[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2):77-82.
[4]王興穩,鐘甫寧.土地細碎化與農用地流轉市場[J].中國
農村觀察,2008(04):29-34.
[5]蘇旭霞.農用地土地細碎化研究——以山東省萊西市為例[J].
農村·社會·經濟,2001,53(01):32-42.
[6]李功奎,苗齊,褚小明,等.農戶對農地歸整意愿的實證分
析——以江蘇省經濟欠發達地區為例[J].中共南京市委黨
校南京市行政學院學報,2007(02):31-34.
[7]田傳浩,陳宏輝,賈生華.農地市場對耕地零碎化的影響——
理論與來自蘇浙魯的經驗[J].經濟學,2005(02):769-784.
[8]傅晨,范永柏.東莞市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的現狀、問題與
政策建議[J].南方農村,2007(02):44-47.
[9]萬廣華,程恩江.規模經濟、土地細碎化與我國的糧食生
產[J].中國農村觀察,1996(03):31-36.
(責任編輯:吳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