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顏 黃燕群
改良注射方法以減輕肌內注射疼痛的臨床效果觀察
陳玉顏 黃燕群
目的分析改良注射方法對肌內注射疼痛的減輕效果。方法709例行肌內注射患者,根據注射部位不同設為觀察組(改良肌內注射法)和對照組(常規肌內注射法),再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配合觀察患者的表情、動作,對比兩組注射時的疼痛程度及藥物外滲的發生率。結果觀察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兩組藥物外滲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改良注射法能有效的減輕肌內注射患者的疼痛,且不增加藥物外滲發生率,臨床療效令人滿意,值得臨床推廣。
改良注射方法;肌內注射;疼痛
肌內注射是臨床常用的給藥方法之一,是臨床常見的護理操作,然而注射時疼痛明顯,給患者帶來不同程度的不適感,患者難以接受。隨著社會的發展,醫療護理服務要求以患者為中心,提供優質服務,研究減輕患者肌內注射時疼痛的方法為臨床迫切所需[1]。本文將改良注射方法應用到門診肌內注射患者,與常規方法相比較,有效的減輕了患者的疼痛,現將獲取的有關情況進行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4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到本院門診就診的709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進行連續2 d肌內注射,且均注射同種藥物,根據注射部位不同設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男281例,女428例;年齡18~55歲,平均年齡(48.16±9.85)歲。所有患者均意識清楚,無精神類疾病或溝通障礙,且均為一次性注射成功,患者對本次分析均知曉同意,并自愿參加,排除注射部位感染、硬結、瘢痕等異常情況。
1.2 方法 采用自身對照法,每例患者連續2 d選擇同側同藥物,觀察組為709例患者其中1 d行臀中肌注射(改良注射法),對照組為709例患者另一天行臀大肌注射(常規注射法)。注射藥物有安痛定、止血敏、阿米卡星、縮宮素等,注射器均為上海達美醫用塑料廠生產的一次性使用的5ml無菌注射器和7號針頭。患者取自然側臥位,局部定位后,常規皮膚消毒,將皮膚繃緊,右手持注射器,與皮膚呈90°進針,各自按臀中肌注射、臀大肌注射的要求進行肌內注射,緩慢、勻速的進行推藥,每次操作均由技術熟練的專職護士執行,一邊操作一邊觀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動作,且拔針后采用同一種按壓方法且時間相同。注射結束后詢問患者的疼痛情況,并做好記錄。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觀察指標為兩組注射時的疼痛程度,采用VAS評分[2]評估疼痛。即取一條長10cm的標尺,一端為0分,一端為10分,0分表示無痛,10分代表難以忍受的最劇烈的疼痛。使用時將有刻度的一面背向患者,讓患者在標尺上標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的相應位置,護理人員根據刻度對照判斷其分數。②藥物外滲發生的判定:拔針后15min內注射部位肉眼見到注射的藥液。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疼痛 觀察組疼痛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709例患者注射時疼痛程度比較 (±s,分)

表1 709例患者注射時疼痛程度比較 (±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1
組別 VAS評分 t P觀察組 2.89±0.81 7.9884 <0.01對照組 3.26±0.93a
2.2 藥物外滲 觀察組無一例發生藥物外滲,對照組1例藥物外滲,發生率為0.14%,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00,P>0.05)。
肌內注射法是指將一定量的藥液經針頭注入肌肉組織的一種方法,具有給藥準確、操作簡單、注射后藥液吸收迅速的優點,故長期被應用到臨床。痛覺是人體受到傷害性刺激時所產生的一種不愉快的主觀感覺,同時伴有情緒變化和防衛反應,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質量,故被喻為繼體溫、脈搏、呼吸、血壓之后的第5生命體征。肌內注射給藥時往往會造成患者一定程度的組織損傷,從而引發疼痛反應。門診患者流動性大,護理工作中量大,護理人員在大多時候通常都將快速完成治療作為首要目標,而忽視了肌內注射操作上的一些細節,故而未顧及到患者的感受和需要,不但影響了護理工作的質量,且與護理發展趨勢也極不相符,因此,減輕疼痛也成為門診護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內外有不少關于緩解肌內注射疼痛的方法報導,包括音樂療法、暗示療法、認知療法、默想法、指壓按摩法、穴位按壓法、選擇不同溶媒稀釋藥物等,都獲得了一定的臨床療效[2,3]。
臀大肌起于髂后上棘與尾骨尖之間,肌纖維平行向外下方至股骨上部,其生理功能為中立時后伸及外旋髖關節、屈髖位外展髖關節,是臨床肌內注射時最常選用的部位。臀中肌起于髂骨外面,向下止于股骨大轉子,主要作用在于使髖關節外展,且其兩肌的前部和后部纖維還分別可使髖關節旋內和旋外。本組中的改良注射法以臀中肌為注射部位,并配合自然側臥位姿勢,即上腿伸直、放松,下腿稍彎曲,與常規臀大肌注射相比較,結果顯示行改良注射法注射時疼痛得分明顯更低(P<0.01),而兩組藥物外滲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坐骨神經起于骶叢神經,自梨狀肌下孔出骨盆至臀部,被蓋在臀大肌的深處,故選擇臀大肌注射時有出現坐骨神經損傷的風險。有關研究資料顯示,臀大肌部注射有可能在定位準確情況下仍因藥物浸潤和擴散而導致坐骨神經損傷。采用臀中肌行肌內注射除了減輕肌內注射患者的疼痛外,還可減少注射所致的醫源性損傷。臀中肌離坐骨神經較遠,能有效的規避坐骨神經損傷的風險,是肌內注射相對安全的區域,同時臀中肌部位血管、神經分布較少,脂肪組織較薄,藥物容易注入到肌肉中,藥物對末梢神經的刺激少,疼痛減輕,加上自然側臥位姿勢的選擇,使患者臀部肌肉得以有效的放松,生理舒適度得以改善,患者痛閾明顯提高,痛感也明顯減輕。
綜上所述,改良注射方法,即采用臀中肌注射能有效的減輕肌內注射患者的疼痛,且不增加藥物外滲的發生率,臨床療效令人滿意,值得臨床推廣。
[1]朱志梅.氯化鈉注射液稀釋粉針劑減輕肌注疼痛的效果及分析.黑龍江醫藥,2014,27(6):1355-1356.
[2]吳君,陳玉杰.利多卡因氯己定氣霧劑對芐星青霉素肌肉注射后疼痛干擾效果研究.護士進修雜志,2013,28(22):2087-2088.
[3]張麗霞,張凡,盧錦森,等.“品管圈”活動減輕脊柱骨科肌肉注射鼠神經生長因子疼痛的療效評價.護理研究,2015,29(4): 464-46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0.113
2016-01-31]
江門市衛生系統醫學科研立項項目(項目編號:14A116)
529075 江門市蓬江區杜阮鎮衛生院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