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東艷
干預性護理對預防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血管痙攣的應用效果
白東艷
目的觀察干預性護理對預防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血管痙攣的影響。方法86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對照組住院治療期間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干預性護理。觀察兩組患者腦血管痙攣的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住院期間腦血管痙攣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干預性護理在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血管痙攣的發生率,促進患者的康復預后。
蛛網膜下腔出血;干預性護理;血管痙攣;應用效果
蛛網膜下腔出血為神經內科常見多發疾病,屬于危急重癥之一。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發病機制是腦部病變血管破裂而導致血液進入蛛網膜下腔,進而誘發惡心嘔吐、頭痛、腦膜刺激征等,甚至部分患者會出現腦積水、腦血管痙攣、再出血等并發癥,其中腦血管痙攣最為常見[1],也是蛛網膜下腔出血中危害性最大的并發癥,通常會造成腦組織的缺血和壞死,是引起腦梗死的危險因素之一,需要引起臨床的重視。在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治療過程中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對防腦血管痙攣的發生十分必要[2]。本研究主要觀察干預性護理對預防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血管痙攣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4年6月~2015年3月本院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86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對照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40~78歲,平均年齡(52.9±8.4)歲;病程8~46 h,平均病程(22.1±8.0)h。觀察組男24例,女19例;年齡43~79歲,平均年齡(52.5±8.8)歲;病程9~47 h,平均病程(22.3±8.2)h?;颊咧饕憩F出頭痛、嘔吐、幻覺、抽搐的癥狀體征。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住院期間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干預性護理,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①干預性心理護理?;颊哂捎谧陨砀鞣N癥狀而出現焦慮抑郁、悲觀消極的情緒,護理人員需密切觀察患者心理狀態的變化,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態給予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②干預性環境護理。保證患者病房的舒適安靜,限制患者家屬和好友的探視,預防環境因素對患者產生的刺激;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發生不良狀況時及時通知醫生,給予緊急處理。③干預性飲食護理。存在意識障礙而無法進食的患者,以鼻飼流質食物來補充營養,意識正常的患者遵循易消化、高蛋白、高纖維的飲食原則,有利于預防便秘的發生,保證充足的營養,有利于患者的康復預后。④干預性康復護理。患者的病情穩定后,及時展開患者認知功能、肢體功能的鍛煉,促進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觀察兩組患者住院治療期間腦血管痙攣的發生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住院期間腦血管痙攣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治療期間腦血管痙攣的發生情況比較 [n(%)]
干預性護理主要是指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病情展開全面的分析和判斷,預知可能出現的風險,在護理過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從而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進一步提高護理質量[3]。調查發現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發生腦血管痙攣的幾率在20%~70%,發生率十分高,因而做好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腦血管痙攣預防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4]。本研究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聯合心理、環境、飲食、康復等方面的干預性護理,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腦血管的痙攣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這充分顯示干預性護理在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治療中應用的優越性。
綜上所述,干預性護理在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血管痙攣的發生率,促進患者的康復預后。
[1]馬江帆.護理干預對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頭痛的影響.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10):90-91.
[2]朱慧慧.干預性護理對預防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腦血管痙攣的效果觀察.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36(7):1067-1068.
[3]范維玲.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防治腦血管痙攣的臨床效果觀察.社區醫學雜志,2014,12(16):67-68.
[4]張梅.蛛網膜下腔出血50例預見性護理.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2):91-9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0.189
2016-02-23]
473000 南陽醫專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