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
學科交融·體系構建·師資調整——對香港新聞傳播學科發展的觀察
□王宇
【摘要】香港高校的新聞學科正在逐步與傳播學科交融,在教材上多以英美教材為基礎,在教師的配備上以專職教師與業界專家相互結合為方向,在課程內容的更新上本著與時俱進的原則,在教學體系上運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在課程配置的調整上參考教師和學生的雙向意見,在理論教學與業務實踐方面雙舉并重。
【關鍵詞】香港浸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學;傳播學;學科融合
根據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托課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體系研究”的安排,課題組成員前往香港中文大學和浸會大學調研座談,向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馬應謙教授和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院長(兼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黃煜教授請教,使我們得以有機會近距離觀察香港近年來新聞傳播學科發展的一些新的特點、做法和未來發展的趨勢。
新聞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人類新聞活動、新聞傳播業,以及它們與人類其他活動領域的關系。[1]在香港的高校教育體系中,新聞學科與傳播學科的融合正在成為趨勢,有一些學校業已完成這種融合,還有一些學校正在朝著融合的方向前進。與此同時,在新聞學科與傳播學科的融合之路上,也不乏有的高校在新聞學科方向上不忘初心,始終將新聞學科作為獨立且純粹的學科加以保留并維持高度專業的教學要求。
創立于1968年的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系,早期開設了新聞、廣播電視和公關三門課程,開了香港傳播教育之先河。1991年,傳理學系升格為傳理學院,多年來積極開拓教學和研究領域,開辦多個嶄新課程,并設立媒介與傳播研究中心、應用傳播研究實驗室。2010年,傳理學院設有新聞系、傳播系和電影學院,提供四年制傳理學社會科學學士(榮譽)學位課程,為香港最全面的傳播學課程教育機構。傳理學院新聞系開設三個專業方向,分別是中文新聞專業、財經新聞專業和國際新聞專業。中文
[13]本刊與民眾.中國新聞史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52.
[14]中國新聞學研究會宣言.中國新聞史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73.
[15]黃旦.黨組織辦報與“手工業”工作方式——“全黨辦報”的歷史學詮釋[J].新聞大學,2004年秋.
[16]毛澤東.《政治周報》發刊理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45.
[17]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上卷)[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0:1.
[18]黃旦.黨組織辦報與“手工業”工作方式——“全黨辦報”的歷史學詮釋[J].新聞大學:2004年秋.
[19]復旦大學新聞系新聞史教研室.中國新聞史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18.
[20]中共中央宣傳部為改造黨報的通知[N].解放日報,1942-4-1.
[21]董謙.怎樣總結報紙工作經驗[N].人民日報,1952-12-3.
[22]文人論政——知識分子與報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79.
[23]李良榮.艱難的轉身:從宣傳本位到新聞本位——共和國60年新聞媒體[J].國際新聞界,2009(9).
[24]童兵.主體與喉舌[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64.
[25]喻國明.新聞改革實踐的主體研究和發展研究[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989(2).
[26]童兵.新聞商品性辯正[J].當代傳播,1994:2.
(童兵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文科資深教授、志德書院院長;徐玲英為東華大學人文學院教師、新聞學博士,復旦大學新聞傳播與媒介化社會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特聘研究員)新聞專業教授以中文為主的新聞寫作及編輯知識技巧,涵蓋印刷及電子傳媒,在中文新聞專業中還單獨開設了廣播電視新聞的分支方向,培養專業的廣播電視新聞人才。財經新聞專業課程配合業界需求設置而成,使學生掌握先進的報道財經新聞的竅門。國際新聞專業著重訓練學生對國際時事、政治及全球大趨勢的觀察分析和報道能力。新聞系的課程設置讓學生深入認識新聞學理論知識和掌握編采技巧,涵蓋傳統印刷媒體、廣播媒體和迅速發展的數碼領域,從而奠定扎實的基礎。除本科生課程外,傳理學院還開設了國際新聞文學碩士方向,課程內容以全球視野為基礎,提供專業的國際新聞深造及研究機會,讓學生從宏觀角度了解國際新聞、國際新聞體系操作及全球性議題等,側重探究香港、內地及東亞、東南亞地區情況,并提供新聞編采技巧的訓練。學院鼓勵研究生參與各類型研究及學術會議,并構成課程的重要部分。面對新媒體的蓬勃發展,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的新聞傳播學科不斷完善有關新興傳媒的課程教學設計,往綜合性方向發展。如開設了《新媒體與社會變革》《新媒體研究》等課程,在此類課程當中也會較快涉及新媒體理論的內容。雖然在傳理學院的新聞學系開設了大量與傳播學相關的課程,傳播學的理論和概念也在《新聞理論》課程中講授,甚至在新聞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中占據不小的篇幅,卻是作為新聞理論課程的一個部分和章節而存在。在新聞學科方向,傳理學院始終保持著專業類別的教學態度,強調新聞記者實務的專業性。新聞學科的課程分得比較細,在比較典型的傳播學院的建構下,新聞學科共有廣播電視新聞、中文新聞、國際新聞、財經新聞四個方向,60%至65%的畢業生都從事新聞傳媒工作,正如同新聞學科的系訓一樣,“培養未來的新聞記者”是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一貫堅持的。
編校:鄭艷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創始于1965年,是香港傳播教育和研究的先驅。學院的四年制本科課程有三個專業范疇,包括新聞、廣告與公關、創意媒體與新媒體。學院的課程除了設計靈活廣博,訓練理論思維,亦強調實務工作,學生畢業后均能供職不同類型的媒介和行業。香港中文大學的新聞與傳播學院,在教學中對新聞學科與傳播學科的融合更為全面和徹底。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新聞課程的內容設計上,也將傳播的概念和新聞理論置于同樣的課程框架下,體現出了新聞學科與傳播學科融合的傾向,一年級的概論課程既包含新聞學理論,也包含傳播學理論。二年級選擇新聞方向的同學在完成18個學分的專業必修課程后,其他可供選擇的課程也大體都是新聞學與傳播學方向的內容。可以說,對于新聞學方向的同學來說,其所學的內容融合了新聞和傳播兩個學科的知識。“新聞學導論”介紹新聞學及業界的基本情況。這門課程讓學生對新聞專業的理念、爭論、結構、過程、角色、功能及社會影響具有一定的了解。大量的傳播類課程可供新聞學方向的同學修讀,學院也鼓勵新聞系學生選修傳播學系和其他相關學科的課程。“大眾傳播的發展”介紹各地大眾傳播在不同的社會及歷史背景下的演進,特別著重從發展的角度分析一些媒介(如印刷媒體、廣播、電視、電影、廣告及公關、新媒體)在香港、內地和其他地方所擔任的角色、功能及影響。設置此課程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對大眾媒介的起源和現今的運作有大概的了解。同樣,新聞與傳播學院其他專業方向的同學也會接觸到大量的新聞理論與新聞實務類課程,無論是在新聞理論教學還是在新聞實務實踐的課程中,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都將新聞學與傳播學置放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地。在香港,無論是以何種方式開設和增加傳播學課程,在新聞學方向,新聞學科與傳播學科的不斷融合正成為一種漸進的趨勢。
香港的新聞與傳播學在教學體系的構建方面既沿襲英美大學的教學與理論體系,也有自己的獨特理念,重視理論與實踐的雙重發展,重視實務與實踐的過渡轉化,重視教學體系的循序漸進和多元闡述。
1.教學體系
香港大學的新聞傳播學科采納了英美大學的新聞傳媒基本的教學和理論體系,香港浸會大學在新聞與傳播學理論方面功底扎實,有四分之一的理論課程內容涵蓋在新聞學、傳播學甚至社會學的理論課程中,也滲透在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里。理論課程主要是通過專題介紹的方式引入新聞、社會、傳媒和政府這幾方面的關系,繼而將理論導向新聞學、傳播學的重要理論框架,新聞理論的主流體系還是施拉姆的四個報刊理論的演繹。純粹的新聞理論不是長久的教學課題,通常用幾周時間來介紹理論演變的脈絡,更多的是圍繞與理論相關的各個專題的內容進行講授。在傳統的經典西方新聞理論與傳播理論的框架之外,也增設了國際新形勢與新環境下的新聞學與傳播學理論的新觀點和新內容。“新聞的政治經濟學”是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學系最近幾年新開的課程,主要是結合社會的變化,闡述媒體在資本和權力環境下的運作。另外,專門研究內地的新聞理論的課程“中國新聞事業的理論與實踐”也已經在傳理學院開設了20多年,主要是介紹內地的新聞理論、運作、實踐和新聞報道。與此類似的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同樣是沿襲歐美的經典新聞理論與傳播理論,同樣是不斷增加和介紹與時俱進的國際新聞與傳播環境下的新理論與新觀念,也同樣關注內地的新聞與傳播理論、實務及教育,關注內地的主要媒介行業,如印刷媒體(報紙、雜志)、廣播電影電視、網絡媒體(互聯網、手機),也包括網上動員、非政府組織跨國發展項目等替代性發展趨勢。香港的新聞與傳播專業在新聞理論與傳播理論的體系構建方面既具有沿襲歐美的一貫性,也有立足當下和立足本土的多元性。
新聞理論體系探討
香港大學的新聞與傳播學科也非常重視學生的實務能力。一般采用低年級寫作,高年級采訪、編輯為主線的新聞實務類培養方案,并在不同年級安排不同的理論課程和相關的課業內容。以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新聞學課程為例,在一年級的通識課程中,主要開設“新聞寫作”這類基礎應用課程和“新聞學導論”“大眾傳媒的發展”這類概論課程,“新聞寫作”分為“中文新聞寫作”與“英文新聞寫作”兩個班級,新聞學科的同學必須選修“中文新聞寫作”或“英文新聞寫作”中的一門課程,一般情況下,選擇“英文新聞寫作”的學生人數約占選課總人數的四分之一。“新聞學導論”“新聞道德和新聞法律”是新聞學科學生的必選科目,而“傳播理論”(美)與“批判傳播理論”(歐)則是傳播學科的必修課程。二年級則開始分新聞、廣告與公關、創意與新媒體專業教學,二、三年級的新聞學科本科生不僅需要修讀“中文新聞采訪”或“英文新聞采訪”“中文新聞編輯”或“英文新聞編輯”等基礎實務課程,還要學“國際新聞實務”“廣播電視新聞”“時事分析”等新聞類選修課程。在新聞類課程之外,新聞系的學生也被鼓勵和要求去選修一些非新聞類課程,比如“危機管理”和“廣告導論”等課程,以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香港的新聞學專業在新聞實務類課程體系的構建方面具有循序漸進的體系運作方式,并圍繞著新聞實務課程體系的漸次升級,配置與學生年級和接受程度相匹配的專業與非專業課程。
2.新聞理論、實務與實踐
在香港,大學的新聞傳播學科始終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鼓勵學生開展全球視野,訓練分析及表達能力。在進行學校授課的同時,也會有大量的校內外實習要求。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新聞學本科生從二年級開始,中文學生全部參與《大學線》,英文學生全部參與的在校實習工作,目的是訓練學生通過親身采訪、寫作和編輯,取得新聞工作的實務經驗。《大學線》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出版,經香港政府注冊登記的學生實習刊物,內容以時事及校園生活為主,每期發行三四千份,大部分發放到各大學校園免費供師生取閱,同時也郵寄給各大學的主要教職員、全港的中學校長、中文科主任及圖書館、公立圖書館、政府部門、新聞傳播機構及社會領袖等,并歡迎各界人士訂閱。由學院不同級別的同學負責組織、策劃、執行和出版的《大學線》刊物,在老師的協助下,由學生全權負責構思題材、采訪、編排和招攬廣告,專任老師主要負責把關,確保期刊不會違反法律。與二年級的采訪課和三年級的編輯課相輔相成,新聞系二年級本科生在《大學線》主要負責采訪,三年級則做編輯工作,《大學線》的總編輯在大四年級也要繼續保持工作狀態。同時,《大學線》還有一個網站版本,較期刊的內容更加豐富,增加了多媒體的設置。
與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大學線》實習沒有學分相比,浸會大學傳理學院的辦報必修實習內容則是有學分的,持續兩年,第一年當記者,第二年當編輯。自1969年創刊,由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國際新聞專業的學生制作,每年出版8期,發行量超過4000份,其中包括大專院校、公共圖書館、中學、媒體機構、立法委員、受歡迎的咖啡館和書店。《新報人》則由中文新聞專業學生獨立進行采編工作,自1970年創刊開始,一直秉承“唯真為善”的傳理院訓,堅決不受任何政黨干預或商業利益影響,以新聞價值為取材原則,關心香港的人和事,關注的議題包括公共行政、社會民生、生活文化、創新科技、醫療教育及康樂體育,也設有人物專訪及攝影版,免費派發給公眾。時至今日,《新報人》已由報紙轉為時事雜志,并與時俱進地增設了網絡版、揭頁版APP及Facebook頁面。
作為浸會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的新聞系準畢業生,在新聞和媒體機構實習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值得一提的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和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新聞方向學生的校外正規媒體實習是由傳理學院和新聞與傳播學院院方統一安排的。在浸會大學傳理學院,無論是校內實踐課還是校外實習都必須經過考核通過,而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這方面則沒有學分的規定。由此可見,香港大學新聞學科重視理論與實踐的雙重發展,重視實務與實踐的過渡轉化,在本科生階段重點培養能夠勝任新聞與媒體一線工作的專業人才。
在香港,大學的新聞與傳播學科在教材的選擇上更傾向于采用英美教材,呈現出專職教師與業界專家通力配合的師資團隊,部分大學新聞學科教師與學生共同調整課程配置,與時俱進更新課程內容的局面。
1.大量采用英美教材
香港大學的新聞傳播學科基本上是以采用英美教材為基礎,傳播西方新聞與傳播學理論為主流,這和香港社會本身的歷史發展有關,也和新聞傳播學科教師的受教育背景相關,新聞傳播學科的教師或多或少,或者在不同階段都具有來自海外且主要是歐美國家的受教育背景。在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和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傳播學科有統一的教學大綱,沒有統一的教材,各門課程的授課教師根據自己的受教育背景和從業經歷來選擇授課的案例,在遵循統一的教學大綱的基礎之上,可以進行各自特色的發揮。新聞傳播學科的課堂授課一般也不會指定課程專用教材,通常情況下是由授課教師布置五至十本閱讀材料,既有書籍,也包括網絡上的單篇文章。學生可以通過購買、復印或網絡閱讀的方式完成教師布置的文獻閱讀作業。
2.專職教師與業界專家通力合作
香港大學的新聞傳播學科在很大程度上強調本科生的實務與實踐能力,強調本科生和碩士生畢業后的職業業務能力,因此在專職研究型教師講授理論和實務型教師講授廣播電視、新聞寫作、新媒體等相關技能課程的基礎上,還會高薪聘請業界專家來為學生開設學分課程或者專題講座。例如,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聘請不同的新聞機構的掌舵人、新聞報紙的總編輯、有線電視的前新聞總監來學院開設完整的學期課程。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在媒介和傳播領域,兼具理論和應用研究的優勢。教師的研究專長與主體多樣,從臺灣電影到跨文化消費,從病毒式傳播市場推廣訊息到社交媒體在健康傳播中的作用,從內地媒體市場化到香港媒體對本地和非本地新聞的處理手法都有所涉獵。學院聘請資深主編、著名主播、一流的BBC記者為新聞傳播學專業的學生授課、舉辦講座。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院長兼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的黃煜教授知識淵博,曾開設“大眾傳播理論”“中國傳媒研究”“新聞采訪”“寫作編輯”等課程,課堂講授生動有趣,氣氛活躍。剛剛獲得2015年校長教學獎的傳理學院副院長、首席講師劉志權先生曾經擔任《南華早報》總編輯,具有豐富的傳媒經驗,教授的“國際新聞寫作”“國際新聞編輯”“翻譯”等課程深受學生的好評。肖小穗教授的“傳播學”和“修辭學”亦深受學生的喜愛。業界專家通過開設學期課程和講座的方式與專職教師通力合作,為新聞方向的本科生能夠掌握新聞與傳播理論,盡早適應新聞記者與傳媒崗位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3.與時俱進更新課程內容
在香港,大學的新聞傳播學科均從業務與實踐的角度出發,關注新興媒體的發生和發展,始終緊扣一線實務的需求開設新聞傳播學課程。例如,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新媒體方面開設了針對記者運用手機進行戶外采訪的相關課程,開設了與APP軟件及運用相關的課程,聘請在谷歌有六年從業背景的人士擔任教師,開設與谷歌相關的數據課程,甚至將微電影作為新媒體內容也開設了課程,及時納入到新聞傳播學科的課程體系之中。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的新聞傳播學科,在最近幾年已開設了新媒體方面的理論課程——《新媒體與社會變革》和《新媒體的研究》這兩門課程,從受眾接受的角度對新媒體理論做了很多闡述,在介紹當代一些新聞傳播理論的同時,也講述當下的新媒體理論,從理論的角度觀察新媒體的運用與實踐。傳理學院的新聞傳播學科在傳播理論內容方面也是大力推進,近年來在課程設置里增加了《倡導新聞學》《參與新聞學》《公民新聞學》,以及《自由主義報刊理論的深化和本體化》等課程與內容。開設的《世界傳媒體系比較》課程,作為一門理論課程,主要是針對英國、俄羅斯、中國內地的一種體制性的比較,在面對本科生的授課過程中,多采用描述性的教學方法;而面對研究生的時候則會比較深入地探討社會媒介變革,講各個國家在傳媒浪潮中理論研究如何推進改革。
4.師生共同調整課程配置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和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科的課程不僅在內容上與時俱進,在課程配置的調整上也是非常具有時效性,部分學校還具有師生共同參與調整課程配置的傳統。近年來,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聘有大量的業界兼職專家作為任課教師,這些兼職專家有商業電臺的總監、有線電視的總經理等業界的掌舵人,他們組成新聞專家小組,每年都會作為校友來開一次專業會議,對課程的設置提出新的意見和想法。
新聞理論體系探討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始終具有師生共同參與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討論和行政管理相關意見反饋的傳統。每一門課程都有學生問卷,問卷內容包括教師的課程內容,與課程相關的器材設備的購買、使用和管理,甚至是與行政相關的內容也包含在學生問卷的范疇里。每學期由學生代表在院務會上發言,主要闡述需要修改的部分,而學院會針對需要修改的內容馬上召開專門的會議。授課教師也會每個學期開會修改課程,無論是新聞、廣告與公關,還是新媒體與創意的教師,都會參加會議。新聞與傳播領域的任何新的發展和變動,都會促使學院的課程會議馬上著手修改與此相關的課程內容,這樣的會議頻繁到每個學期都會召開,甚至每個學期都會修改課程設置及課程內容,傳理學院鼓勵教師修改課程內容和課程設置,也有意愿為此頻繁地與學校溝通并修改教學培養方案。
香港的新聞學科生源既有香港的本土學生,也有來自內地的學生,從報考新聞學的初衷到畢業后的擇業,香港學生與內地學生之間,本科生與研究生之間有相似也有不同。
1.香港本地生源與就業
香港本土學生每年報考傳理學院新聞學的考生有2000名左右,傳理學院招收約70名學生入學。約60%的畢業生能夠從事與媒體、互聯網相關的工作。就香港本地的考生而言,每年的報考數量屬于趨于穩定的狀況。浸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城市大學是香港學生報考新聞專業的首選。香港記者薪資報酬低這個現象已經持續了20年,香港本土考生報考新聞學方向的初衷往往具有理想主義的成分,認為記者可以實現公益、報道人間的冷暖,通過新聞工作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畢業生入行2~3年,是離開媒體的一個時間點,大約一半的人會因為讀書、進修或到別的行業發展而陸續離職,一個新聞方向的班級在10年后只有10%~20%的人還堅守在媒體行業。在香港,新聞學本科畢業生想找一份新入職的媒體工作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香港傳媒業的流動性之強也可見一斑。
2.內地學生生源與就業
內地來港求學的本科生都是憑借高出一本線很多的高考分數,再通過香港六所大學單獨招考的考核進入新聞學專業就讀,香港各所高校的老師往往用很優秀來形容這些學生。與香港本地考生考入浸會大學傳理學院的競爭程度差不多,錄取內地考生的數量不能超過當年同專業錄取比例的15%。每年報考傳理學院的內地本科生有600~800名,通過篩選機制的30名本科生將入讀浸會大學傳理學院。來港求學的內地本科生,因專業優秀、英文好、學習粵語時間長、融入文化較好的優勢,絕大多數選擇了留港就業或者繼續攻讀學位,這些留在香港媒體工作的同學,幾年后轉行的比例與香港本土畢業生轉行的比例趨同,離開媒體后,轉入金融、財經行業、公關和大學行政領域的較多。
攻讀一年制碩士研究生的內地學生,可享受一年留港政策,因一年的求學時間較短,部分同學對粵語的掌握及對香港社會的文化融入不及在港四年制的本科生,沒有廣東話的基礎和過硬的專業技術的同學,在港就業會遇到一些困難。一年制的內地來港碩士畢業后留港工作的比例,在第一年約30%,一年后,約剩10%,也有一些優秀的畢業生去海外媒體就業、留學英美或留在本地讀博士學位,比例為6%至7%。回內地工作的一年制碩士畢業生,近一半選擇了在北京和上海就業。
香港因有東西方傳播學術交流樞紐之利,港屬高校致力于培養擁有扎實理論基礎和實務功底的新聞與傳播人才。順應社會與時代的發展,香港高校的新聞學專業銳意進取、增進學科融合,因地制宜、構建多元體系,與時俱進、完善知識結構,探索不止、篤定前行。
本論文寫作過程中吸收了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院長、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黃煜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馮應謙教授的談話記錄,并參考了香港浸會大學(http://buwww.hkbu.edu.hk/tch/ main/index.jsp)和香港中文大學(http://www.cuhk.edu. hk/chinese/index.html)網站的相關資料。
特別鳴謝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院長、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黃煜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馮應謙教授。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托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體系研究”(批準號為14@ZH037)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楊保軍.新聞理論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3.
(作者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上海師范大學謝晉影視藝術學院副教授)
編校:鄭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