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玲
(四川省攀枝花市鹽邊縣紅格中學 四川攀枝花 617112)
淺析如何激活初中生物課程的學習情感
張興玲
(四川省攀枝花市鹽邊縣紅格中學 四川攀枝花 617112)
情感主要包括態度、情緒、興趣、愛好、精神和意志等,往往在指向、穩定和強化方面對于行為實踐發揮正能量作用。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可以超越智力因素的能量,有效控制人的發展方向和進程。在新課程教學活動中,作為一種靈魂性因素,情感藝術具有黏合劑、強化劑和膨化劑的優勢功能。
激活 初中生物課程 學習情感
初中生物多年來不屬于中考科目,在大多數人的眼中一直是一門副科。平時,學校生物課時安排得少,占用得多,學生也認為不重要,再加上部分教師仍用“滿堂灌”,導致生物教學環節相對比較薄弱,大部分中學生對生物缺乏興趣。近幾年來,隨著新課程標準的不斷推進,中學生物的地位有所回升,這也給生物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按照新課標的要求高質量地完成任務呢?當務之急是盡快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只有對生物感興趣,才會想學愛學,才會主動地、有個性地學習。因此,在生物教學中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1]
這類教學手段具體指教師在灌輸先進理論內容前提下,及時注視學習主體態度、信念是否集中,必要情況下借助多媒體設備吸納其興致延展點,為其后期長遠主觀探究大開方便之門。上述策略無疑可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確保其能運用各類生活現象進行生物課程聯想,促進其今后人生觀、價值觀健康發展。特別是廣泛彰顯素質教育基礎的今天,初中生物課程便清晰反映既定社會整改形勢,決定全面迎合階段發展需求。[2]
中學生處于人生情感急劇波動階段,對于世間生物特征充滿好奇心理,教師從中加以指導能夠避免一些過分偏執跡象。這部分教育途徑是現代化規范體制的必要組成要素,按照新課改指標觀察,有關學生本質化發展訴求必須第一時間得到滿足。將這部分調試手段貫穿于初中課程始終,學生便可以順著異質化實踐活動解開隱藏心結,順道提升鉆研興致。具體來講,學生學習動力的補充離不開情感教育的支持,并且在生物課程探索過后,為今后相關事宜處理提供不竭應對經驗。初中生物課程可說是與青少年日常生活以及環保政策普及息息相關,經過必要資源與生物技術的開發,初中生培養起堅定的祖國關懷思想;配合自然生命傳奇的解析,包括人文環境、個性健康發展夙愿得到呼應。而在整個生物發展規則掌握過程中,真理追求訴求理當彰顯完全,這些要素都是穩固青少年日后健康人生態度與情感基礎的支撐媒介,理應引起社會大眾的極力關注。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于心智發育的規律性,初中學生的學習活動離不開“情趣”二字。尤其對于生物課程,普遍缺乏應有的重視程度,若再缺乏情趣元素的提振、調劑與潤滑,那么就會更加低迷。例如“鳥與空中飛行生活相適應特點”內容。執教者若用“條款化語言”進行程式化教學,則既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必然使課堂教學平淡無奇、難見其效。有鑒于此,教師可從喜聞樂見的生活認知出發,將其與“折疊紙飛機”游戲相互映襯:首先讓學生當堂開展折疊紙飛機比賽,看看誰制作的“飛機”飛得既高又遠:然后通過觀察討論和交流分析,從中明白一個道理:從根本上說,此類比賽結果與“重力、阻力、動力”密切相關。在這種認識基礎上,再引導學生研習教材中的相關資料,進而得出課堂教學結論,就顯得輕而易舉和水到渠成了。通過前后比較,我們不難看出兩種教學活動的孰優與孰劣。
過去由于種種客觀條件的限制,許多重難點內容只能憑借教師的“人力所為”努力講解與描述,因而教學活動明顯存在“高消耗、低收益”的低層次化發展現象。自以多媒體為主的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廣泛應用以來,以其先進獨特的優勢功能,為各類課程活動提供了無可比擬的良好支撐,主要表現在:創設科技情境,有效激發學習興趣;化抽象為形象,化復雜為簡單,發揮啟智益能的作用;事半功倍地化解重難點內容,有效控制教學過程與秩序,等等。比如。在教學“人的消化系統及其功能”內容時,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將消化系統的大體組成及腸胃等消化器官如何消化食物的過程生動形象地演示出來。并選擇“胃暢蠕動”“消化不良”“胃腸痙攣”等現象進行演示,開展消化系統的有效保護與衛生教育活動。如此而為,既能有效活躍課堂氛圍,又能重點突出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給學生留下持久深刻的印象。
初中生物是一門實驗性較強的基礎性學科。執教者要依據“心靈手巧”的科學原理。以動手實驗為有效支撐,根據實際教學和學生發展需要,盡可能多地設計一些制作性活動,如人體骨骼模型、耳模型、細胞模型、骨骼肌在運動中協調作用的模型制作,以及環境污染課件等類型模式,積極開展情趣化教學活動,既充分迎合學生活潑好動的心理需求,又在寓教于樂和寓教于動中有效培養手腦的聯動良好習慣,不斷促進他們的實踐精神與創新意識發展。比如,在教學生態系統內容時,有位教師創編設計了“跟做生態球”活動:首先展示了豐富多彩的生態球圖片和自制生態球;接著借助FLASH技術引導學生共同解析瓶中生態系統的組成元素:再進行討論、假設和設計方案;最后進入生態球的制作環節。正是由于“手指智慧”的活動效應,學生“不用揚鞭自奮蹄”,動手操作的實驗興致很高,思維十分活躍,整個過程顯得有條不紊。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也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只有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生物不是多余的負擔而是享受,才能把學生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并積極地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在初中生物教學環節中情感調試手段輔助功效異常深刻,為了真正促進先進知識灌輸效率,令學習主體對于生物機理藝術保留更多的傾向支持意識,就必須聯合先進設備資源以及社會支持力度予以交互式引導,爭取令其學會主動利用課余時間加以研究,完成最終標準素質化人才模型的完善工作。
[1]包和江.寓情感教育于初中生物教學之中[J].凱里學院學報,2008,11(03):33-39.
[2]秦奮軍.淺析農村初中生物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培養[J].中學生物學,2009,12(05):60-64.
[3]韓冬梅.初中生物教學如何實施情感教育[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09,14(02):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