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生艷 王開碧
(重慶市黔江區黑溪鎮中心小學校 重慶 409027)
淺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陳生艷 王開碧
(重慶市黔江區黑溪鎮中心小學校 重慶 409027)
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以及創新能力是人的核心素養,發散性思維是一種基于多元智能理論基礎上的思維模式。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語文教學的目標更加具有層次化,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以及語文學科思維能力是語文學科教學的關鍵性目標。因而,語文學科教學不僅要傳授學生語文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發散性思維,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本文將從小學語文的實際教學為基礎,探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措施。
小學語文 發散性思維 教學模式 有效策略
夸美紐斯在他的《大教學論》中說:“學校教育傳授給學生的知識并不足以讓學生具有更強大的理論,但是通過知識積累和運用所形成的思維能力卻能夠引導學生走向更高的層次,在學校教育體系中,學生所學會的思想以及創造性思維卻是促進發展的核心動力,這會使學生終生受益。”在現代教育體系中,發散性思維是非常重要的思維能力,這對于語文學科教學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小學生的邏輯思維還沒有形成,這個時期正是培養孩子發散性思維的最佳階段。同時小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還沒有定型,沒有樹立創造性的意識,沒有形成完善的思維模式,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符合小學生的發展特點,也有利于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因而,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關注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具有現實的意義。[1]
學與思一直以來都是教育學界最關注,也是討論最激烈的問題。學與思其實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鍛煉思維,培養能力。而思維的形成是為了更好的學習,提升學習效率,兩者是缺一不可,相輔相成。故而,孔子有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發散性思維是一種立足于多元智能基礎上,在已有的知識體系的指引下,具有創造性的思考模式。隨著現代教育不斷改革,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培養發散性思維要以學生的發展為基礎,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并且靈活運用知識。掌握知識是提升創新能力的基礎,但是如果僅僅只掌握了知識,而不會運用知識,不會將知識進行遷移轉化,那么這種知識就難以發揮其作用。發散性思維就是一種開放式的思維模式,通過對一個知識點或者思維點,通過思維擴散和多元化的探索,延伸到各個知識面,最終形成完善的思維模式。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其實就是要在教育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2]
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的原因是什么呢?因為語文學科教學與發散性思維存在著契合點。“新課標”指出,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要將語文思想融入到語文教學實踐中,注重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小學語文知識內容具有基礎性,但是語文問題卻比較復雜,蘊含了豐富的語文學科思想和方法。語文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引導學生靈活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要想提升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和解決語文問題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既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同時還能引導學生形成完善的語文知識體系和思維模式。
“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我們交換一下,就有兩個思想。”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團隊合作的力量,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進行語文教學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雖然形式多樣,但都包含了語文科學思想和方法。教師可以建立學習小組,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靈活運用語文知識,找到具有創造性的方法,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交流思想,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例如,在教學《曹沖稱象》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曹沖為什么能夠完成稱象的任務?其中蘊含了怎么樣的學科道理?”教師將班級的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探究這些問題。通過合作探究,學生發現這符合物理學中的“浮力與重力相等”的原理。有的小組還通過科學實驗驗證猜想。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也更加具有探究精神。
俗話說,眼界決定高度。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將語文學科的特性融入到語文教學的實踐中,語文學科具有非常濃厚的文化特性,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拓展性學習,拓寬學生的文化思維,開拓學生的思維水平。[3]
語文學科中有眾多的文化資源,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要善于引導學生發現語文學科中的資源,并且認真了解語文的文化內涵,拓寬文化視野,增強文化內涵,這對于提升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例如,在進行《草船借箭》《猴王出世》這些文章的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擴展性閱讀,要求學生借閱《三國演義》《西游記》等經典名著進行閱讀,并且在閱讀之后,組織學生開展閱讀報告和交流活動。閱讀的范圍較廣,同時也沒有“標準答案”束縛,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也有很多有意義的觀點。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是語文學科教學的關鍵性目標。因為很多語文問題中都蘊含了豐富的語文思想和方法,而學生如果沒有樹立轉化意識,沒有探究和發散性思維,那么就很難解決復雜的問題。因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加強思維引導,引導學生在解決實際的語文問題中形成發散性思維,最終形成完善的語文學科創新思維。教師要探索有效的教學模式,運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同時也要關注語文學科的文化特性,挖掘語文學科中的文化資源,拓寬文化視野,這對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具有非常大的意義。
[1]楊福平. 運用網絡技術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J]. 新課程(小學),2010,(06):122-124.
[2]章永清. 淺談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8,(06):150.
[3]魯文軍,滕文順. 著眼素質教育啟迪學生思維——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初步探索[J]. 甘肅教育,1999,(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