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媛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學朝來校區 北京 100012)
統計教學要注重統計過程,聚焦統計思想
郝 媛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學朝來校區 北京 100012)

表1 抽樣調查小區15戶家庭5月份用氣量統計表(單位:m3)

表2 抽樣調查小區4戶家庭5月份用氣量統計表(單位:m3)

表3 抽樣調查小區15戶家庭5月份用氣量統計表(單位:m3)
在《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統計與概率”成為和“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綜合與實踐”并列的四部分內容之一.統計又是這一部分的重點.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統計的核心目標是發展“數據分析觀念”.數據分析觀念的三個重要方面的要求是:體會數據中蘊含著信息;根據問題背景選擇合適的方法;通過數據分析體驗隨機性.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完初中階段的統計知識后,設計的一節復習課,旨在讓學生整體感知統計學的核心概念。
本節課設置了五個活動:
活動一:
學生展示對所學統計知識的梳理,舉例。
教師舉例。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學生的課前作業,幫助學生完善統計的知識結構,引導學生養成梳理知識的習慣.通過舉例幫助學生拓寬對統計的認識,例如數據的理解絕不僅限于數字,收集數學的途徑、分析數據的方法都有很多,了解統計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活動二:
練一練:
1.八年級(1)班三位同學最近的五次數學測驗成績(單位:分)分別是:
小華 62 94 95 98 98
小明 62 62 98 99 100
小麗 40 62 85 99 99
小康 85 87 90 92 93
(1)他們都認為自己的數學成績比其他三位同學好,他們比較的依據分別是什么?
(2)如果學校要選一位同學去參加數學競賽,你認為選誰合適?請說明理由。

平均一次購物使用不同數量塑料購物袋的人數統計表
2.為了了解超市塑料購物袋的使用情況,小華利用周末時間,在某超市門口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隨機調查了顧客在該超市用購物袋的情況,以下是根據100位顧客的100份有效答卷畫出的統計圖:請你根據以上信息解答下列問題:
補全上圖;如果每天約有2 000人次到該超市購物。
根據這100位顧客平均一 次購物使用塑料購物袋的平均數,估計 這個超市每天需要為顧客提供多少個塑料購物袋?
學生獨立思考并完成本練習. 教師巡視,主要關注學生在解答中遇到的困難和出現的錯誤.教師請學生代表解答。
設計意圖:練習1的是為了加深學生對平均數、中位數、眾數和方差的統計意義的理解,培養學生言之有據的習慣;練習2主要是為了進一步滲透樣本估計總體的思想.
活動三:例題講解
例1調查作業:了解你所住小區家庭5月份用氣量情況.
小蕓、小天和小東三位同學住在同一小區.該小區共有300戶家庭,每戶家庭人數在2~5之間,這300戶家庭的平均人數約為3.4。
小蕓、小天和小東各自對該小區家庭5月份用氣量情況進行了抽樣調查,將收集的數據進行了整理,繪制的統計表分別為表1、表2和表3。
根據以上材料回答問題:
(1)小蕓同學抽樣調查的數據較好的反應了該小區家庭5月份用氣量情況,請你簡要說明小蕓同學抽樣調查的做的好的地方.
(2)小天、小東同學抽樣調查的數據不能很好地反映出該小區家庭5月份用氣量情況,請你簡要說明這兩位同學抽樣調查的不足之處。
學生先獨立思考并完成例1;教師請學生代表講做題思路,教師根據學生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學生分小組合作,完善解答.教師再請學生上臺展示講解.
設計意圖:例題設置的意圖是讓學生體會簡單隨機抽樣中樣本的隨機性和代表性;樣本數據選取的適當與否直接決定了對總體的估計的準確性.
活動四: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請你再談談你對現階段統計的認識。
可以請同學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圖;談談對生活中的統計實例的再認識;做題時的心得體會等。
學生總結,教師點評;教師從知識梳理和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兩方面引導。
設計意圖: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幫助學生彌補有關統計知識的遺漏點;形成針對不同類型的統計題目的做題方法;加深對數據分析觀念的感悟。
活動五:
閱讀文章《國民閱讀數據出爐,你的閱讀量超過平均線了沒?》
通過閱讀這篇文章你能提出一些統計問題嗎?你將應用什么方法去解決這些問題呢?試著去做一做吧。
設計意圖:通過本節課的學生和感悟,教師希望學生將統計的思想和方法應用到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
在統計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對統計過程的認識,課堂上要不斷滲透統計思想,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