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艷
(黑龍江省龍江縣景星鎮小學 161132)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李淑艷
(黑龍江省龍江縣景星鎮小學 161132)
在信息化和新課標課堂改革的大背景下,將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進行有效的整合,不僅豐富教學形式,提高課堂效率,更可充分地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下面,將簡單地探討小學語文教學和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
以往的語文教學側重在課堂上對文章理性的解讀與分析,重點在教師對于語文知識的講解及學生讀寫能力培養,這種形式主要以老師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語文思維活動的過程,形式單一且枯燥。而在語文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極大地豐富了語文教學的形式,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創設逼真生動的情景,讓學生如臨其境,更為符合小學生心理發展特點,提高了學生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感悟力。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整合,是把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融為一體,讓內容豐富的語文課堂作為信息技術的載體,又把信息技術作為語文課堂的一種嶄新的支撐。這種整合形式發揮多媒體及網絡形式多樣、資源豐富的優勢,使小學語文教學綻放新的光芒。
信息技術豐富了語文教學的信息載體和傳輸渠道,為語文學習提供了新的資源。而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高效作用主要體現在語文基本素養培養。“聽、講、讀、寫”為小學語文素養的基石。通過教學與技術的整合,語文素養培養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口頭表達,是語言運用的前提。而信息技術的整合為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比如說課文中的分角色朗讀。我們可以將朗讀變為演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加入表演,把課堂當劇場,讓學生當演員,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又可突破課文的重點。但要想使學生進入角色,演得成功,還需教師借助于電教媒體,創造一定的氛圍,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
技術豐富了人們的理解及表達方式。技術的運用同時也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互聯網的廣闊為學生寫作素材積累提供了大大提供了渠道。如以春天為寫作題材,學生不僅可運用常識素材進行創作,也可通過網絡搜索去檢索與春天相關的傳說、故事等進行創作,豐富了文章的層次和內涵。
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不僅推動了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更新,構筑了新型的教學系統,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素養,探索到了一條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學與教的新路子。
1.轉變了教學理念。隨著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在探索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有機融合的過程中,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觀念,樹立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為學生的自由、和諧、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培養學生更為全面的人文素養。
2.改變了學習工具。通過整合,把語文學科和信息技術有機地融為一體,強調信息技術服務于具體的任務,學生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獲取、處理信息就像使用電話、鉛筆、橡皮那樣自然,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鍛煉,培養學生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比如說在學習古詩的時候,按傳統的方法學習,大都是對詩詞中的字義進行解讀。但小學古詩內容反映的年代久遠,語句精煉,很多古詩課本中沒有輔助插圖,這樣往往造成學生理解困難和認識膚淺,教師有時也難以講清。因此,我們就可以利用課件,將詩的內容轉換為生動活潑的畫面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那效果就不一樣了。
3.培養了創新精神。創新精神是創新的前提,也是創新的源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課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活動中,根據學生特點,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通過主動地建構知識,提高了創新能力及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整合之路是一條漫長而艱難的道路。而探索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應重點把握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和培養,語文素養的培養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開展信息技術活動,必須以這四大能力為中心,注重其“實踐味”。第二,注重以信息技術為手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不僅要培養語文素養,更要培養學生有一定的信息技術素養。信息技術作為新時代的科學生產力,將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一項技能。第三,根據學生性格特點,應注重活動設計的“綜合味”,從而達到趣味性,在活動設計的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可與多個學科相結合,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若能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機地整合,完全可以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提高教育的水平和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教學與技術兩者相輔相成,不但是學科素養和信息素養培養提升的主干道路,亦可是學生人文素養養成如審美素質、實踐能力、交際能力獲取的一條康莊大道,如何在整合的道路上獲取素養,便是我們整合中所應該探討和創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