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仁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界水中學 江西新余 338016)
大手牽小手 共圓中國夢
——淺談對留守兒童的教育
周 仁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界水中學 江西新余 338016)
所謂留守兒童就是父母雙方到其它地區務工,孩子留在老家而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只能托付給其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親屬照看的兒童。由于留守兒童年齡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的關愛,從而引發了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問題,從而影響農村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基礎教育 留守兒童教育 關懷教育機制
據本人對我校的留守兒童的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人數占全校接近一半且有加大的趨勢。 大家都知道,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是一個人的性格形成、行為習慣養成和智力發育的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除了學校教育外,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留守兒童由于長時間家庭教育相對缺失,他們的學習和個性發展都受到了制約,其主要表現為:[1]
1.學習成績普遍較差,作業完成度低。在考試中我們發現,"留守兒童"的平均成績要比班上其他學生的平均分低將近10分。
2.性格內向、孤僻,不善于交流,遇到問題不敢向老師或親屬反映,長期積壓在內心深處,心理壓力很大,容易造成心理障礙。
3.存在大量的不良行為習慣。比如:時間觀念不強、不講衛生、好吃零食等。以上這些表現都與一名正常生長的孩子有很大的差別。[2]
那么,造成 ?留守兒童?有以上問題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原因:
1.父母長期在外,缺乏家庭教育。父母對孩子性格的形成起決定性作用。家庭是成功孩子的港灣和出發地,家長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導師和助手,既要負責孩子的身體發育,又要負責孩子的心理發育。既要重視孩子的智力發育,又要重視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既要教會孩子學習知識,又要教會孩子學會做人。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性格、行為習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孩子的性格和行為習慣的形成與家庭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情況下我們會發現孩子越來越像自己的父母,但是沒有哪些孩子會越來越像自己的老師。
2.臨時監護人起不到監護的作用。多數"留守兒童"是被托付給其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他們文化素質和思想覺悟相對很低,并且我國歷來有隔代親的傳統,爺爺奶奶們對孩子更多的是溺愛和放任,孩子們在他們面前也更加放縱。其中有不少年老體弱的監護人認為:能讓孩子吃飽、穿暖、健康就行了,而對于他們的學習、日常行為、心理狀況根本沒有管教的意識。即使有些爺爺奶奶有監護的心但自己也年老體弱,沒有監護的能力了。
3.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不到位。由于歷史原因,廣大鄉村教育自身發展還存在不足,師質力量還無法充分滿足學校正常的發展, 就更無法解決大量的留守兒童問題。留守兒童問題并不是一直就存在于鄉村教育,而是隨著城鄉二元發展后才逐漸顯現出來的,廣大的鄉村學校和老師沒有足夠的經驗來解決這個問題。由于認識不足,教育方法不當,很容易打擊學生的自尊心,從而加重了他們的叛逆心理。隨著家長的外出,家訪的作用也隨之減弱,學校與家長之間的溝通難以實現。
?留守兒童?作為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已經引起全社會的關注。這是對社會尤其是學校面臨的巨大挑戰,也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困惑。但是作為教師有責任教育好這些學生,為他們創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長的環境。如何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我本人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政府部門應該建立合理分工,形成長期的關愛機制,對留守兒童問題進行長期的研究和分析,從下至上及時反饋新情況,加強對留守兒童幫助過程中的監督;在關注留守兒童的過程中,政府起到主導作用,因此,政府可以通過加大資金投入,吸引愛心企業的贊助等方式加大對留守兒童的實際幫助;制定獎勵機制,鼓勵返鄉創業,提供便利條件,鼓勵本土就業;政府也可以出臺政策,幫助留守兒童前往父母工作地讀書。[3]
留守兒童的成長過程與學校的投入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學校應該吸引年輕的優秀大學畢業生走進校園任教,為當地的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建立完整的學生資料庫,對學生有更深入的了解,對貧苦留守兒童進行因人而異的幫助;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健康相關課程,增加老師與留守兒童的交流,時刻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動態并進行及時的開導;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學校體育設施和圖書的更新,讓孩子掌握更為先進的知識。
切實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活動室、留守兒童俱樂部、留守兒童食堂等的投入,不斷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優先滿足留守兒童的寄宿和參加社會、集體、文娛活動的需要,努力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學習、生活和監護條件。要加強對寄宿制學校的保障和指導、管理工作,努力達到標準化、規范化的要求。同時,可制定有關政策,鼓勵退休教師和其他熱心人士創辦符合一定條件的留守兒童托管中心等,并可考慮給予一定標準的政府補貼。
定期舉行夏令營、主題班會、團隊活動,舉辦書畫展、演講比賽、文藝演出等各種活動,使留守兒童生活在歡樂的氛圍中,增強學習、生活的自信心。開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獨立生活教育和體諒父母教育等,培養留守兒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留守兒童活動中心”、學校等設立免費電話,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設立可視電話,讓留守兒童可以定期給父母打電話,聽聽父母的聲音,看看父母的身影,了解彼此的情況,讓孩子能隨時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壯大縣域經濟,努力增加就業崗位,為更多的農民工創造就地、就近就業的機會。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讓外出務工潮變成回鄉創業潮,增加農民實際收入,減少外出務工,切實減少留守兒童數量。
總之,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一個越來越突出的社會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我們從事教育工作所面臨的一個新課題。它需要教師、父母、監護人乃至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但主陣地是學校,教師是關鍵,我們要本著對每一個孩子負責的態度,把更多的關愛和呵護給這些心靈最脆弱的孩子們。
[1]孫慧玲;淺談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J];新課程學習(綜合);2010年07期
[2]王誼;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年
[3]陳桂基;農村留守兒童情感狀況調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