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 馬曜輝 郝朝輝 趙陽 葛雷 曲曉偉 郭亮 翟曉磊 單中杰 韓前河 胡建庭
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臟腫瘤的療效及安全性評價
張楠 馬曜輝 郝朝輝 趙陽 葛雷 曲曉偉 郭亮 翟曉磊 單中杰 韓前河 胡建庭
目的探討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RLPN)治療腎腫瘤的效果與安全性。方法112例腎臟腫瘤患者,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51例)與研究組(61例)。對照組行開放性腎部分切除術(OPN)治療,研究組行RLPN治療。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的差異。結果研究組引流量、出血量及拔管及腸功能恢復時間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發生尿漏1例,7 d后自行改善,對照組無明顯并發癥,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RLPN治療腎腫瘤安全、可行,效果與開放手術相當,具有恢復快、創傷小等優點,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腎臟腫瘤;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腹腔鏡
近年來,伴隨醫療診斷設備與微創技術發展,臨床檢出腎臟腫瘤日益增多,直徑<7cm的腎腫瘤臨床主要采用腎部分切除術。OPN是腎部分切除術的“金標準”,但具有損傷較大且恢復慢等缺點,目前RLPN的病例逐漸增多[1],但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有待觀察。本研究對61例腎臟腫瘤患者實施了RLPN術,并與同期51例行OPN術的患者進行對照研究,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7月~2015年1月于本院治療的112例腎臟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51例)與研究組(61例)。對照組男女比例26∶25,年齡27~70歲,平均年齡(55.94±11.75)歲,病程4~38 d,平均病程(9.57±9.48)d,腫瘤直徑1.2~5.7cm,平均腫瘤直徑(3.49±1.28)cm,30例右側,21例左側;研究組男女比例31∶30,年齡28~71歲,平均年齡(56.13±11.92)歲,病程4~39 d,平均病程(9.71±9.77)d,腫瘤直徑1.3~5.9cm,平均腫瘤直徑(3.51±1.32)cm,29例右側,32例左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行OPN治療。給予氣管插管全身復合麻醉,取健側臥位,常規消毒鋪巾,于11肋間斜切口,將皮膚、皮下組織、腰背肌、腹外斜肌、腹外斜肌、腹橫肌及其筋膜逐層切開,將筋膜Gerota切開,游離腎臟,并暴露腎動靜脈,無損傷血管夾阻斷腎動脈,冰屑局部降溫,距腫瘤外5mm切除腫瘤,4-0可吸收線縫合創面止血,2-0可吸收線間斷縫合切緣恢復腎臟輪廓。開放腎動脈后無活動性出血,腎周留置引流管1根,側腹壁引出,依次關閉切口各層。
1.2.2 研究組行RLPN治療。常規建立后腹腔間隙,三孔法建立操作通道,超聲刀縱行切開腎周筋膜,腰大肌前間隙,膈肌內側弓狀韌帶下方2~4cm,腰大肌與腔靜脈或腹主動脈間隙內找到腎動脈,游離腎動脈長約1.5cm。腎脂肪囊與腎包膜間隙游離腫瘤所在側腎臟面充分暴露腫瘤,無損傷血管夾阻斷腎動脈,距腫瘤外5mm切除腫瘤剪刀切除腫瘤,4-0可吸收線倒刺線縫合創面止血,2-0可吸收線倒刺線連續縫合切緣恢復腎臟輪廓。開放腎動脈后無活動性出血,腎周留置引流管1根,側腹壁引出,縫合各穿刺孔。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引流量、出血量、拔管及腸功能恢復時間及并發癥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研究組引流量、出血量、拔管及腸功能恢復時間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引流量(ml) 出血量(ml) 拔管時間(d) 腸功能恢復時間(d)對照組 51 92.23±26.18 421.30±125.24 4.35±0.61 4.06±0.63研究組 61 62.67±19.61a 113.95±59.23a 3.09±0.57a 2.56±0.71a
2.2 兩組并發癥比較 研究組術后發生尿漏1例,7 d后自行改善,對照組無明顯并發癥,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 術后病理檢查結果 112例腎臟腫瘤患者中5例囊性腎癌、75例腎透明細胞癌、27例腎嫌色細胞癌、3例嗜酸細胞瘤,2例粘液性管狀及梭形細胞癌。平均隨訪18個月,均未見復發、轉移病例。
腎部分切除術是T1期腎腫瘤有效的治療方式,切除病變腎臟,保留正常腎臟,最大限度保留腎功能,利于患者身心健康。RLPN主要將微創技術與腎部分切除術結合應用,可減輕手術創傷,提高患者的依從性,促進術后快速康復[2]。本研究針對選定的112例腎臟腫瘤患者資料,探討RLPN治療效果與安全性,以期為臨床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引流量、出血量、拔管及腸功能恢復時間分別為(62.67±19.61)ml、(113.95±59.23)ml、(3.09±0.57)d、(2.56±0.71)d均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腎臟腫瘤患者應用RLPN治療可減少術中引流量、出血量,縮短拔管及腸功能恢復時間;同時,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腎臟腫瘤患者應用RLPN治療并發癥較少,該研究結果與趙國斌等[3]研究結果報道類似,認為RLPN治療腎臟小腫瘤術后并發癥少,安全性高。分析原因如下:RLPN術中腹腔鏡的操作空間較小,主要通過加快縫合與止血速度,從而縮短手術時間,本研究在縫合過程中,應用可吸收倒刺線連續縫合,簡化手術縫合過程,節約操作時間,保持良好止血效果[4];同時RLPN從后腹腔入路,可避免損傷腹腔臟器,減少術中出血量與引流量。多數泌尿外科醫生對后腹腔鏡解剖結構相對較熟悉,且其組織臟器較少,可快速準確找到腎蒂,從而避免因損傷腹腔內臟器而影響手術,術后腸粘連、尿瘺等并發癥較少,縮短腸功能恢復時間[5]。利用后腹腔可更加安全、便捷地將腎動靜脈游離出,還可與術前血管造影結合對腫瘤腎動脈的分支進行準確分離、定位;對腎動脈阻斷腎部分進行選擇性切除,將腫瘤完整切除,保護腎功能。由于受到樣本數量等因素影響,本研究未對兩組生化指標進行分析,有待臨床進一步研究證實。
綜上所述,RLPN治療腎腫瘤安全、可行,效果與開放手術相當,具有恢復快、創傷小等優點,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1]洪濤,柯莽,張顯軍.后腹腔鏡與開放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腫瘤的療效及安全性對比分析.浙江創傷外科,2015,20(5):922-923.
[2]張向民,張東旭,崔心剛,等.內生型腎癌行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的安全性與有效性研究.浙江臨床醫學,2014,16(8): 1188-1190.
[3]趙國斌,李向東,唐玉紅,等.腎腫瘤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轉手助腹腔鏡手術效果觀察.臨床誤診誤治,2015,28(6):32-35.
[4]徐廣明.后腹腔鏡治療腎腫瘤的療效和安全性分析.醫學理論與實踐,2015,28(1):6-8.
[5]寧新榮.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在治療腎臟小腫瘤中的應用.中國實用醫刊,2013,40(6):78-7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9.079
2016-09-14]
450003 鄭州人民醫院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