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素雅
無縫隙護理策略在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中的效果觀察
梁素雅
目的探討無縫隙護理策略在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中的效果。方法160例手術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80例。對照組接受常規手術室護理,實驗組接受無縫隙護理。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效果。結果臨床護理后實驗組患者狀態焦慮(S-AI)和特質焦慮(T-AI)量表評分分別為(33.3±4.2)、(29.3±2.4)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的(47.4±6.3)、(42.0±5.4)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整體滿意度、并發癥發生率和手術物品準備完善率為98.75%、5.00%、96.25%,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的90.00%、10.00%、9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應用無縫隙護理策略,有助于手術室護理質量的提高,具有較高的推廣和應用價值。
無縫隙護理;手術室;護理質量
隨著近年來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以及對于手術舒適度追求的逐步提高,手術室護理工作的質量也逐漸得到了患者和臨床醫師的關注,這就對手術室護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無縫隙護理策略是20世紀90年代拉塞爾創造出的一種臨床護理模式,其本質在于對護理工作中的縫隙進行分析和查找,從而實現臨床護理工作的查缺補漏,保證護理工作的完整性和連續性。本次醫學研究就對無縫隙護理策略在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中的效果進行了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醫學研究選擇本院手術室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60例手術患者為觀察對象,男女比例83:77,年齡最小18歲,最大73歲,平均年齡(47.4±21.3)歲,其中,腹腔鏡手術患者48例,開腹手術患者112例。按照隨機分組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80例。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手術室護理,實驗組接受無縫隙護理,具體方法:①術前訪視。按照手術治療的流程,護理人員應在術前對患者進行訪視,掌握其心理和生理狀態,有無過敏史和疾病史,向患者及其家屬說明手術中潛在并發癥、注意事項、護理方案、手術過程、麻醉方法、手術室設備和環境等,并對其開展健康教育工作,保證患者及其家屬做好各項心理準備,消除不良情緒的影響。②術中護理。患者進入手術室后,護理人員應對其術中帶藥、手術部位及患者信息等情況進行核對,快速建立靜脈通道,選擇適當體位,采取身體遮蓋措施,加強患者隱私保護。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溝通,通過分散注意力的方式,減輕患者的不良情緒和疼痛感。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應為手術醫師提供良好配合,堅守工作崗位,對手術進展情況進行密切關注,配合麻醉師做好輸液和輸血工作,做好準備進行患者搶救,而器械護士則需要做好準備為手術醫師傳遞器械。③術后護理。完成手術后經專門運送通道將患者送回ICU或是病房。運送患者過程中,應對患者生命體征情況進行密切關注,患者回到病房后,手術室護士和病房護士要做好交接工作,說明手術后潛在并發癥以及注意事項。④術后隨訪。手術后1 d內對患者壓瘡發生情況、傷口愈合及有無感染、精神心理狀況等進行觀察和隨訪,了解患者對于手術的感受,并對術后護理工作方案進行修訂和調整,以保障臨床護理服務質量。
1.3 觀察指標 通過S-AI和T-AI量表,對兩組患者不良情緒發生情況進行觀察和分析,該量表共包括24個評定指標,得分24~82分,患者得分越高,則其焦慮程度越重。同時,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臨床護理后,整體滿意度、并發癥發生情況和手術物品準備完善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S-AI和T-AI評分 兩組患者臨床護理前S-AI和T-A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護理后實驗組患者S-AI和T-AI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臨床觀察指標 臨床護理后實驗組整體滿意度、并發癥發生率和手術物品準備完善率(98.75%、5.00%、96.25%)均明顯優于對照組(90.00%、10.00%、9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不同時點兩組S-AI和T-AI評分比較(±s,分)

表1 不同時點兩組S-AI和T-AI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同時點比較,aP>0.05,bP<0.05
組別 例數 S-AI評分 T-AI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實驗組 80 62.2±4.2a 33.3±4.2b 51.1±6.4a 29.3±2.4b對照組 80 61.4±3.7 47.4±6.3 53.0±7.4 42.0±5.4

表2 兩組患者臨床觀察指標結果比較[n(%)]
手術室護理工作具復雜程度高、風險較高、工作時間長、工作量大、技術性強等特征,一旦護理過程中出現差錯,則很容易導致無法挽回的后果,所以,手術室護理工作質量的提高一直以來都是臨床研究人員關注的焦點。無縫隙護理模式是由美國佛羅里達州湖地醫療中心于1989年首次提出的,這一護理模式的核心在于以患者的需要為出發點,護理人員的全部工作目標都在于提高護理服務質量,保證患者的身心安全,并為其提供連續性、全方位的護理服務[1]。無縫隙護理模式的作用在于避免手術室護理差錯,保證臨床護理服務的連續性和高質量。隨著近年來無縫隙護理模式在我國臨床上的廣泛應用,其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促進了患者護理滿意度和護理質量的大大提高。一方面,無縫隙護理模式有助于患者護理效果的改善,降低各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和手術物品準備完善率,保證手術室護理工作更加流暢和規范[2];另一方面,無縫隙護理模式還有助于患者各項不良情緒的減輕或是消除,對于那些從未接受過手術治療的患者來說,手術屬于一種重大的應激性事件,且對于手術相關知識較為缺乏,因而心理負擔相對較重,更加容易出現恐懼、緊張和焦慮等情緒,而無縫隙護理模式的應用則能夠有效化解這一問題,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配合度,避免其受到不良情緒的影響[3]。
總之,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應用無縫隙護理策略,有助于手術室護理質量的提高,具有較高的推廣和應用價值。
[1]周愛芹.手術室實施計劃巡回無縫隙護理的臨床研究.中外醫療,2015,1(9):164-166.
[2]田秀芹,趙春霞.專職訪視護士術前訪視對減輕手術患者緊張心理的效果評價.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3):1-2.
[3]羅南,李溪晶.無縫隙護理服務模式在CCU的應用.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72-7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4.172
2016-03-31]
474150 鄧州市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