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民族生態論

2016-03-07 01:16:24納日碧力戈
大理大學學報 2016年7期
關鍵詞:文化

納日碧力戈

(復旦大學民族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民族生態論

納日碧力戈

(復旦大學民族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民族”概念一直具有多義性,而歷史上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碰撞與互動也使得“大中國”的形象日益豐滿;但不同民族語言表達“中國”一詞的內涵卻也不盡相同;為此,只有培養萬物關聯的自然-社會生態視野,在交流中實現結構耦合,建立超越民族的憲法政治文化,才能真正實現多民族的和諧共生。

民族;生態;中國;美美與共

[DOI]10.3969/j.issn.2096-2266.2016.07.001

中國是多民族國家,建構認同的過程是一個磨合“民族”的過程,各方精英展現智慧,共同創造了一部政治協商史。民族是在特定歷史的人文、地理、經濟和政治條件下形成,以共同的血統意識和先祖意識為基礎,以共同的文化、情感和政治要素組成系統特質的人們共同體〔1〕。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擴張,西學東漸,“民族”一詞來到中國,并在本土變通應用。各種“主義”紛紛登場,競相試驗,但無一不受到中國具體歷史脈絡的限制和改造,即便是馬克思主義也要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外來思想的引入存在“無控歧義”現象,即對話者以為在談論同一個話題,但在事實上南轅北轍,相去甚遠。此外,不同民族語言的分類體系不同,也存在這樣的“無控歧義”。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希望建立少數民族同化于漢族的中華民族;革命領袖毛澤東承認少數民族地位,希望在民族區域自治的基礎上建立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中國政府承認56個民族,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對少數民族實行優惠政策,不僅尊重了歷史,也尊重了各族精英的政治選擇。平等團結,共同進步,守望相助,和睦共生,這仍然是中國處理好民族關系的根本理念。從“多元一體”出發,文化—民族認同與政治—國家認同并不矛盾,民族認同屬于政治認同統轄的文化認同,而國家認同以民族認同為基礎。

一、多義的“民族”概念

“民族”是外來概念,與古代的“民族”概念有部分交叉,但來源不同,背景不同,不可強作比擬。西方的“民族”出自拉丁語natio,表示出生和出身,甚至含貶義〔2〕3。格林菲爾德認為,第一個“民族”出現在16世紀初的英格蘭,指全體居民,與“人民”(peo?ple)同義〔2〕5。也有觀點認為,自18世紀70年代,“民族”被政治化〔3〕17,成為現代民族。現代民族的背后推手是民族主義,它是一種內聚外排的意識形態,借助語言、種族、文化、政治、經濟等要素來劃界。

英國的民族主義屬于“個人—公民”民族主義,法國的民族主義屬于“集體—公民”民族主義〔3〕6,而德國的則屬于“集體—族群”民族主義〔3〕10。根據漢斯·科恩的分類,英國、法國、荷蘭、瑞士、美國及英聯邦的民族主義是公民民族主義(civil nationalism),它建立在政治理性之上;中歐、東歐和亞洲的民族主義是文化民族主義,它有“神秘性”,區分先進社會和落后社會。斯大林的民族定義強調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經濟生活,以及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質,這四大特征缺一不可,而且要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才能形成。這個定義既強調領土和主權,強調語言文化,也強調工業化的先期條件,是個理想模型,不可能讓世界上的各個民族對號入座。

中國的情況更加復雜。“中國是惟一擁有歷史悠久的穩定疆域的國家”〔4〕2。中國的“國”通“或”,原指“城”“邑”,城里稱“國”,城外稱“郊”〔4〕23。在中國歷史上主流社會有“以族統國”和“以國統族”的不同方略。“以族統國”即文化中心主義,區分正統和閏統;“以國統族”提倡文化多元的政治一體。孫中山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口號,發動辛亥革命,屬于“以族統國”;后來改為“五族共和”,屬于“以國統族”。梁啟超起初用“中國民族”指包括各少數民族在內的“大民族”,后來他也同時使用了“中華民族”,當時“中華民族”和“漢族”互通,因此“中國民族”比“中華民族”更多包容〔5〕。

現代“民族”是外來概念,但畢竟不能脫離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憑空想象和創造。新中國建立以后確認了56個“民族”,先是用nationality來對譯,后來逐漸換用ethnic group(用nationality譯“民族”是受原蘇聯的影響,按照瓦列里·季什科夫的觀點,原蘇聯的nationalities與ethnic groups對等),尤其是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已經把自己的英譯名從The State Nationality Affairs Commission,改成The State Ethnic Affairs Commission。需要指出,中國官方和學界一直糾結于如何定義“民族”的問題,各方未能就“民族”的歸類、正名、辨義達成共識。大陸學界受港臺影響借入“族群”一詞,用來對譯ethnic group,但并不能對應56個“民族”。

中國的“民族”定義要聯系50年代開始的“民族大調查”,要聯系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沒有“民族確認”,沒有少數民族自治地方的設置,就沒有中國的55個少數民族。在50年代初期,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組織一批專家學者,對少數民族的歷史、語言、社會形態、文化藝術、生活習俗等,進行了綜合調查,并逐步確認了55個少數民族。

從中國的各種語言看,“族群”的邊界和“民族”邊界很少能夠一致。根據傳統說法,中國的少數民族語言有80種以上(也有一些從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的專家認為,中國的語言數量已經超過130種),分屬漢藏、阿爾泰、南島、南亞、印歐等5個語系。在55個少數民族中,除了回族使用漢語,滿族基本上專用漢語以外,都有自己的語言;同時,有些民族使用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語言,各民族中也有數量不等的成員轉用了其他民族的語言〔6〕。也就是說,語言的數量和民族的數量不一致,民族語言和一部分民族成員所使用的語言在族屬上也不一致。此外,中國少數民族中使用雙語的情況也越來越普遍,漢語已經成為各民族最常使用的族際交流語言。

二、大中國的形塑

古代中國以農耕為主,有堅固的城池,宏偉的長城,巨大的水利工程。但是,中國歷史是一部多民族、多文化互動的歷史,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互補對應,在互動中各自得到發展。根據漢語文獻,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形成大一統觀念,《禹貢》劃分“九州”和“五服”,《禮記·王制》區分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形成“天下”與“四海”的人文地理格局〔7〕103。秦漢在中原地區集權農耕國家,而在同一時期,匈奴統一北方游牧民族,建立“引弓之國”。漢族占中國大陸人口90%以上,主要居住在不到國土40%的土地之上;占中國人口9%左右的少數民族則聚居在西部和邊疆地區,其中蒙古族人口的73%居住在內蒙古,藏族人口的70%居住在西藏和四川,維吾爾族人口的99%居住在新疆;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占國土面積的64%,僅新疆、西藏、內蒙古三個自治區的面積就占國土面積的41%,達398萬平方千米〔8〕。少數民族地區以高山、荒漠、草原、森林為主,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豐富,人口密度低,大多海拔高,氣溫低,干旱,曾經以游牧、游耕為主要生產方式,發展出富有特色的游牧文化。不過,經過長期人口流動,漢族人口和少數民族人口已經大規模雜居,例如內蒙古人口的77%以上是漢族,新疆人口的40%左右是漢族,西藏人口的6%左右為漢族。

中國的民族和經濟區域可以分為南北三個發展帶和東西兩大部:秦嶺—淮河以南為水田農耕民族和水田農業發展帶,秦嶺—淮河以北之秦長城以內為旱地農耕民族與旱地農業發展帶,“秦長城以外為游牧民族與狩獵民族發展帶”,這南北三帶民族互動是中國一統的基礎;“以天水為中心,北至大興安嶺北端以西,南至云南騰沖,把中國劃分為東西兩大部,東部濕潤而適合于農耕……西部干旱高寒的游牧和小塊農業區,面積雖然超過全國總面積的一半,人口卻從未超過全國總數的10%”,“但其西北地處東亞、南亞、西亞三個最古老的文明發達區域的交接地帶,一直占中西交通的重要地位”〔7〕113-114。從大歷史觀出發,農耕文化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區,屬于“小中國”,而在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互動中發展形成的農耕—游牧文化叢,則屬于“廣大中國”。中原農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之間的交流和交易,是民族關系的重要方面。牧民不能僅靠畜牧業產品生活,不能單純食乳肉,衣毛皮,他們需要和農區交換糧食、紡織品、金屬工具和茶酒飲料。農區耕作和運輸需要畜力,軍隊需要馬匹,農民也需要肉食和毛皮,這些都要從牧區交易獲得。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在社會、經濟、文化、語言、文學、建筑、藝術等方面作出全方位的重要貢獻。就少數民族來說,從“胡服騎射”到“茶馬互市”,從“龜茲樂舞”到“敦煌石窟”,從《格斯爾王傳》到《福樂智慧》,從《農桑衣食撮要》到《割圜密率捷法》等,都是南北東西跨族經濟聯系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拉鐵摩爾強調地理環境和自然經濟是古代歐亞文化的實際決定力量,他的理論激發了一批學者的想象空間,突出者如巴菲爾德的邊疆研究和柯嬌燕等學者的“內亞研究”,拉氏“中國邊疆理論”的影響不可忽視。以拉鐵摩爾為代表的“內亞研究”傳統具有偏重地理環境和自然經濟的取向,許多學者并不接受這種貶抑主體性的觀點,但其突出南北中國的互動共生的視野,其彰顯跨民族經濟、政治、文化交互嵌入的“廣大中國”觀,為克服我族中心主義,發展多元共建史觀,為重新認知多民族復合共同體的既定現實,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敘事框架。表述統一的“廣大中國”就是表述民族互動的格局,就是表述民族之間互為環境的大歷史、大潮流,也就是表述多民族互補共生的大生境。

滿族和蒙古族在歷史上“入主中原”,各自建立了多民族國家,為今天的中國政治版圖奠定了基礎。中國的北部邊疆與南方民族地區不同,那里有實力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其中蒙古族在中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廣的元帝國,雖然隨著元帝國的崩潰,蒙古民族又撤回北方草原,但元代的政權體制已經在民族內部生根發芽。清朝對蒙古族有聯盟,也有征服,也借助藏傳佛教統治蒙古民族。此外,清政府以滿洲八旗模式為模板,結合蒙古族原有的會盟制度,在北方邊疆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統治。蒙古民族地方既受到中央政府的嚴密控制,同時又享有高度的自治權。蒙古族入主中原,僅在漢地實行漢制,在蒙地實行蒙制,即便在敗退之后,也仍然能夠保持自己的語言文化。八旗制度與蒙古會盟制度相結合,既滿足了蒙古王公地方統治的需求,建立了穩固的地方政權,也使中央借助盟旗制度對蒙古民族進行有效管轄,鞏固了北部邊疆,維護了帝國統一。

蒙古族和滿族各自入主中原,成為中華帝國的統治者,促進了各民族的相互交流,少數民族統治政權在鞏固集權的同時,也帶來少數民族自身的特色,充實了傳統治理模式。清朝對民族地區的政策由傳統的羈縻向征服后的內化自治轉變。所謂“內化自治”包含兩層意思:清朝通過戰爭、聯盟等手段,拓展中華帝國的疆域,把原處于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也納入版圖;對民族邊疆地區采取不同于內地的制度設計,根據不同民族地方的實際及其與中央的關系,進行變通,保持和利用民族地方原有的政治結構。清帝國實現了對于邊疆民族地區的有效統治,“通過制度設計把民族地區納入到國家政治體系當中”。不過,“清末國家對于邊疆的開發不僅沒有使少數民族與國家的發展同步,反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少數民族的衰敗。反作用力的刺激必然導致蒙古民族對中央政府政策的抗爭”。部分蒙古地方精英在民族主義理念的推動下,曾經以獨立或高度自治的方式,應對中央治理。在民族地方與國家的博弈過程中,民族政治臻于成熟,利益協商是他們和中央政府爭取權益的有效手段。內蒙古地區在近代出現過三次自治運動,民族地方與民族國家雙重建構的過程,互為動因,互為環境,推動內蒙古民族政治走向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大結局。

三、“中國”的少數民族語言表達

漢語中的“中國”一詞本身經歷了復雜的語義變化,先是在《春秋》《左傳》《國語》中指稱齊、魯、晉、鄭、陳、蔡等中原諸侯(秦、楚為夷狄),戰國時七雄并列“中國”,其次,“中國”與“諸夏”“華夏”同義,對應于“四夷”,再次,“中國”是文化概念,表“華夷之辨”〔7〕103。魏源有時用“中國”指稱整個清朝,有時指稱內地十八省,不包括蒙古、西藏、青海、新疆、東北和臺灣在內〔4〕29。

蒙古語用兩個詞來表達“中國”:hitad源自“契丹”,可追溯到宋元時代,當時指稱北方漢人、女真人、契丹人、高麗人,現在指“中國”和“漢人”;dumdaduulus,指“中國”。這兩個蒙古語詞匯較好地記錄了多族共生、相互交往的歷史,也表現不同的語言分類體系如何觀察和反映中國民族關系及其變化。蒙古國現在用hitad指稱“中國”,而在內蒙古hitad指稱“漢族”,這反映了在歷史上“中國”曾經和“漢族”同義。但是,隨著民族關系史的發展,不僅中原王朝自稱“中國”,由當地民族建立的邊疆王朝也自稱“中國”,喀喇汗王朝自認“中國之君”,馬合木·喀什噶里編纂的《突厥語詞典》把上秦(宋朝)、中秦(契丹)、下秦(喀什噶爾)統稱“中國”〔7〕106-107。公元1735年蒙古八旗的喀喇沁部人羅密用dumdadu-ulus翻譯“中國”;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美國、英國和蘇聯三國在黑海北部克里木半島的雅爾塔皇宮舉行會議,簽訂《雅爾塔協定》(全稱《蘇美英三國關于日本的協定》),確定對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予以維持,再次確認外蒙古的獨立地位。蒙古國把中國稱為“契丹”(俄語也稱“中國”為“契丹”:Kitai,古代西方文字中稱Cathy),內蒙古仍然歸屬中國,內蒙古人稱中國為“中央民眾”,蒙古語對于“中國”兩種表達從側面反映了這段曲折的歷史。民間“國家”概念是各民族(主要是指少數民族)對自己國家的認知和認同意識,不同的民族對“國家”的概念的表述方式不盡相同,一些民族會忽略國家所具有的明確疆域、特定人口和規范的政治法律體系等,他們長期與中央王朝存在空間距離,“國家”概念比較模糊。例如在清朝雍正初年以前,由于中央王朝對貴州苗族地區不存在有效控制,各少數民族依靠自己的社會組織自我管理;中國南方的苗族、侗族、瑤族等根據自己傳統的制度文化來管理地方社會,自主自立,成為沒有國王的“王國”。時至現代,在國家推進社會進步的過程中,地方上會出現同時接受國家體制管理也按照傳統方式維持社會運轉的“雙螺旋結構”,相互兼容耦合。對于許多少數民族來說,“中國”是一個伸縮性較強的觀念,其中涉及民間表達和國家話語之間的雙向調適,而現代中國的建設和發展必然涉及“中國”概念的開放性重構,“中國”要超越鄙視和放棄“化外之地”的文化中心主義概念,要包容大量異質文化而且不以同化、迪化、歸化為目標。現代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經驗已經證明,文化上的同化、迪化、歸化不可行,也不可能,因為全球化具有同化和異化的雙重趨勢,而且差異多樣性和國民自主、文化自信、民族自尊的程度成正比。

所有這些都進一步說明“中國”作為概念,涉及一個開放、互動、協商的話語,不僅和地緣政治密切聯系,也和語言認知、話語實踐鑲嵌在一起。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就能實事求是地看待中國各民族共建本土的歷史,既承認差異,也承認共性,避免一廂情愿的天下觀,展開多族共建的全新中國圖景。

四、民族生態觀

協調族際關系,發展國家認同,關鍵是要培養萬物關聯的自然—社會生態視野,群體上民族互為環境,象征上互為中心,但要在重疊之中形成國家認同的中心。有族而不唯族,有形而不唯形,這是族際重疊共識的辯證關懷。

貝特森提出關聯性模式,揭示元模式的存在以及如何用元模式來改造我們自己的思維模式〔9〕。這大概與“有界無疆”這個廣告詞相符。貝特森指出,螃蟹有大小之分,但它們的結構相似;螃蟹的附肢與龍蝦的附肢之間的形式相似;螃蟹的生理結構有重復,有節奏,它像音樂重復轉調。略加發揮,這叫做“萬物皆規律”,生命寓美學。按照貝特森的觀點,把生命界中任何個體成員的各個身體部分互相比較,可以取得第一級關聯;把螃蟹和龍蝦或人與馬互相比較,可以找到相應部分之間的相同關系,即找出第二級關聯;把螃蟹和龍蝦之間的比較和人與馬之間的比較相比較,即“對比較進行比較”或“比較的比較”,可以得出第三級關聯。這樣,我們就建造了一個如何思考的梯子:即關聯性模式。關聯性模式是元模式(metapattern)。它是模式的模式。這種元模式可作為民族共生的思想基礎,也符合羅爾斯在態度、規范和前景上的“重疊共識”追求〔10〕。

在中級層面上,民族多樣,文化多樣,語言多樣,但在高級層面上,跨族或跨國的元模式就會凸顯出來,這里是重疊共識的所在,也是“和而不同”的所在。如果我們以生命為單位,甚至以存在為單位來思考問題,我們就能看到關聯性模式,在多樣性階序的一端發現統一。建立在生命和生存認知上的多元共識,是全新形勢下觀察和應對民族多元、語言多元、文化多元和價值多元的新視角;階序的關聯性模式,是由顯微到宏觀的萬象共生表征。萬物關聯的生態觀讓我們能夠把各種差異連為一體,形成互動互補的大系統,在人類共同面臨的風險社會中,尋找“公分母”,求同存異,包容和超越具體差異,建設全新的高層共識體系。

生物學家馬圖拉納(H.Maturana)在解釋生命體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時,使用了“結構耦合”概念(指在重復互動的歷史作用下,產生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系統之間結構上的和諧)〔11〕,試圖把它推廣到其他研究領域,尤其是社會科學領域,以強調過程、互動、系統性的跨學科創新理論,提升學術研究水平,促使學者們重新考慮學術研究的出發點,拷問既有的方法論是否顛撲不破。“結構耦合”強調互動過程和互動的“身體記憶”,強調系統的自主性和主體性,也強調生物體和環境之間的依存關系。同樣,人類語言不是語法、語義和詞匯的簡單組合,不是抽象的概念叢,不是具體的聲音和手勢,而是涉及歷史、文化、社會、生理、物理和心理的行為和行為方式,是多種“結構”和多種結構現象的“耦合”。這種跨體系、跨尺度的關聯研究視角,有助于研究者重新觀察各種原本似乎已經有定論的社會—自然現象,得出新的結論,推出新的理論,促成新的實踐,指向新的未來。

生態性的民族關系能保證民族交流,但并不因此完全失去民族地位和民族特征。舉例來說,哈尼族長期與漢族、彝族、傣族等其他民族和睦相處,發展出“牛馬親家”,即以哈尼族為一方,漢族、彝族、傣族等其他民族為另一方,協商“定親”,一方出牛、馬、羊,另一方飼養,生下的幼畜雙方共有,將來買賣或宰殺,利益均分,或者雙方共同合伙出牛馬,輪流飼養使用。遇春天壩區插春秧繁忙,牛馬歸壩區河谷的各族“親家”喂養和使用;夏天值半山區的哈尼族栽中稻,牛馬就歸他們喂養和使用;冬天山區氣候寒冷,牛馬回到壩區河谷的各族“親家”過冬。雙方因此建立起深厚感情,逢年過節都要請自己的“親家”做客,平常也“走親戚”。哈尼族通過這種“牛馬親家”與其他民族友好相處,營造了和諧的生存環境,很好地適應了當地人與社會、人與人關系〔12〕。各民族互為環境,在交流中實現結構耦合,共同組成共生共榮的超級系統,超越民族國家的時間和空間,建設和建立超越民族的憲法政治文化,實現并不需要犧牲語言文化多樣性的政治、程序、參與的公民認同。這種憲法政治文化的形成使我們有能力破除以族為界、以文為界的局限,站在跨族、跨文化的立場上,真正做到美美與共。

〔1〕納日碧力戈.民族與民族概念辨正〔J〕.民族研究,1990(5):11-17.

〔2〕里亞·格林菲爾德.民族主義:走向現代的五條道路〔M〕.王春華,祖國霞,魏萬磊,等,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

〔3〕GUNTRAM H HERB,DAVID H KAPLAN.Nations and Nationalism:A Global Historical Overview:Volume 1〔M〕. Santa Barbara,California:ABC-CLIO,2008.

〔4〕葛劍雄.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M〕.北京:中華書局,2009.

〔5〕黃興濤.“民族”一詞究竟何時在中文里出現?〔J〕.浙江學刊,2002(1):168-170.

〔6〕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文化宣傳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使用情況〔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2.

〔7〕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

〔8〕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編輯委員會,《中國少數民族》編寫組,《中國少數民族》修訂編輯委員會.中國少數民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4.

〔9〕GREGORY BATESON.Mind and Nature:A Necessary Unity〔M〕.Toronto,New York,and London:Bantam Books,1979.

〔10〕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11〕MATURANA H,VARELA F.The Tree of Knowledge〔M〕. Boston,London:Shambhala,1998:75.

〔12〕范元昌,何作慶.哈尼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特征〔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5(6):28-32.

Ethnic Ecology

Naribilige
(Center for National Minorities Studies,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The concept of"ethnic"has different kinds of meanings.The communication,influence and interaction among different ethnics in the history gradually enrich the image of"Great China".However,different ethnic languages express"China"in different ways.Under this circumstance,cultivating ecology view with the connection of nature and society,realizing the structure coupling in communication,and building the constitution politics culture of surpassing ethnic can realize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ultiethnics.

ethnic;ecology;China;harmonious coexistence

C956

A

2096-2266(2016)07-0001-06

(責任編輯賀曦)

2016-06-08

納日碧力戈,教育部長江學者,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人類學研究.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7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流白浆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91啪在线|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日韩不卡高清视频|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在线成人网| 国产一区二区色淫影院| 在线观看亚洲国产| 秋霞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电影|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青青青国产视频| 欧美 亚洲 日韩 国产|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欧美性精品|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亚洲精品图区|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福利在线不卡一区|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 免费高清毛片|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大乳丰满人妻中文字幕日本| 久久国产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 思思热精品在线8|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中文字幕资源站|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 日韩欧美色综合|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福利视频一区| 曰AV在线无码| 热九九精品| 国产91av在线| 高潮爽到爆的喷水女主播视频| AV在线天堂进入|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丁香六月综合网|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 婷婷激情五月网| 色首页AV在线|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国产在线八区|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久996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国产福利大秀91| 亚洲精品手机在线|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色国产视频| 中文字幕啪啪| 色噜噜在线观看| 全午夜免费一级毛片|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天天视频在线91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