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慧廣
(大理大學政法與經管學院,云南大理 671003)
普洱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研究
崔慧廣
(大理大學政法與經管學院,云南大理671003)
建設首個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加快了普洱市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也為就業結構提供了新的調整方向和空間。基于2000年至2014年數據,利用“結構偏離度”指標測度普洱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程度,結果發現:第一產業、第二產業與就業偏離度較高,第三產業與就業漸趨均衡。促進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普洱市應著力推進城鎮化進程、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調整教育結構培養滿足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勞動力。
普洱市;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協調發展
[DOI]10.3969/j.issn.2096-2266.2016.07.005
2014年3月12日,國家發改委批準云南省普洱市建設首個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這對地處滇西邊境片區的普洱市提出了新的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發展綠色經濟的目標是使經濟社會最終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普洱市建設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的關鍵。“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就業結構與產業升級的協調互動是有效促進就業與優化產業結構的必然要求”〔1〕。由于集民族、邊疆、山區、欠發達地區于一體,普洱市依然存在著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勞動力總量規模大且文化素質普遍低、資源型經濟特征顯著、市場體系發育不健全等問題,普洱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在建設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中顯得更加重要和緊迫。基于2000年至2014年數據,本文對西部大開發以來普洱市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協調發展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并在建設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背景下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普洱市產業結構的演進趨勢及分析
西部大開發以來普洱市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GDP從2000年的53.67億元增到2014年的464.70億元,年平均增長率為33.10%。表1是2000年至2014年普洱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演進趨勢。從三次產業產值結構變化情況看,第一產業產值比重總體上呈緩慢下降趨勢,從2000年的36.50%下降到2014年的30.20%,下降幅度不大且中間年份有較小反彈;第二產業產值比重整體呈上升趨勢,從2000年的27.10%上升到2014年的37.90%,2004年首次超過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產值比重是先升后降,從2000年的36.40%上升到2002年的40.00%,之后開始呈不穩定的下降趨勢,2014年為31.90%,比2000年還低了4.50個百分點。西部大開發以來普洱市產業結構調整開始逐漸趨向合理化和高級化。
2000年至2010年普洱市產業結構基本呈現“三、一、二”的格局,2011年第二產業產值比重超過第三產業,實現了產業結構布局由“三、一、二”向“二、三、一”的轉變。普洱市經濟社會發展長期處于欠發達水平,而其產業結構演進卻先進入“三、一、二”的“表面高度化階段”〔2〕,明顯有別于同期全國及其他地區產業結構演進狀態。普洱市產業結構演進“錯位”的原因主要有,西部大開發以來旅游業的超常規發展,促進了第三產業產值的迅猛增長,而近年旅游業逐漸進入理性發展的“新常態”;第二產業主要集中在礦業、建材產品加工等初級原材料加工部門,工業化進程緩慢,幾乎喪失了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
(二)普洱市就業結構的演進趨勢及分析
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普洱市就業結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見表1)。西部大開發以來,普洱市就業結構一直保持“一、三、二”的格局。第一產業就業人員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從2000年的81.52%下降到2014年的64.59%,下降了16.93個百分點,年均下降近1.20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就業人員比重呈緩慢上升趨勢,從2000年的3.01%上升到2014年的8.70%;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比重持續上升,從2000年的15.47%上升到2014年的26.71%,累計上升11.2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比重絕對增幅超過第二產業。西部大開發以來,普洱市就業結構有著明顯的“服務化、非農化高級化趨勢特征”〔3〕。

表1 2000年至2014年普洱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
“伴隨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勞動力在各產業之間將發生規律性轉移”〔4〕。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推移,當人均國民收入進一步提高時,勞動力便向第三產業推移。克拉克(1940),庫茲涅茨(1971)〔5〕,錢納里、艾金同、西姆斯(1970)〔6〕,錢納里、魯賓遜、塞爾奎因(1986)〔7〕利用不同國家的時間序列數據和截面數據驗證了上述定律。2014年普洱市第一產業就業人員比重仍然高達64.59%,表明大量勞動力依然滯留在農村和農業部門。第二產業就業人員比重雖然持續增長,但第二產業就業人員占比一直很小,呈現出與第二產業快速增長極不匹配的現象。第二產業就業人員年均增長率為10.69%,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年均增長率為6.69%。普洱市勞動力正逐漸從第一產業部門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部門轉移,且向第二產業轉移的速度要大于第三產業,但是由于第二產業就業人員比重一直太小,形成了普洱市“一、三、二”的就業結構。上述結論顯然并不完全符合配第-克拉克定律。
(一)分析工具與國際經驗
結構偏離度是目前分析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關系時最常用的分析工具和衡量指標。結構偏離度衡量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度時多采用兩種定義方法:一是該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與1的差,二是該產業增加值的比重與就業比重之差。有研究者認為,“兩種定義方法并無本質差異”〔8〕。本文運用第一種方法測算并分析普洱市三次產業的結構偏離度,其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E表示某產業結構偏離度;a表示產業結構,其數值等于某一產業產值與GDP的比值;A表示就業結構,其數值等于該產業就業人數與全部就業人數的比值。當E=0,該產業的產出和勞動力要素相對比重相同,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處于均衡狀態。E值越接近零,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越接近均衡狀態。當E>0時,該產業的產出比重高于就業比重,意味著該產業用了較少的勞動力生產出了相對較多的產品,勞動生產率較高,還可以容納多余的勞動力,使得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達到均衡狀態。當E<0時,說明該產業用了較多的勞動力但產出相對較低,存在剩余勞動力,使得該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較低。從長遠看,在勞動力可以自由流動、產業無壁壘的前提下,通過市場對資源的配置,各產業的結構偏離度將逐漸接近于零〔9〕。
西方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變動都經歷了一個偏離度由高到低的過程。庫茲涅茨、錢納里、艾金同以及塞爾奎因等人分別利用多國模型對GDP和就業在三次產業間分布結構的變化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了各國GDP和就業結構變動一般趨勢的三種代表性模式(見表2)。從三次產業結構偏離度演變國際標準模式來看,隨著人均GDP逐步增長,各產業的結構偏離度逐漸向零靠攏。其中,第一產業結構偏離度從較高的負值逐漸向零趨近;第二產業的結構偏離度從較高的正值逐漸趨近于零;第三產業的結構偏離度也從較高的正值逐漸下降。總體而言,三次產業的結構偏離度均逐漸向零靠攏,“這反映出隨著人均GDP的增加,三次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逐漸趨于一致”〔10〕。在此期間,第一產業占比呈下降趨勢,第二和第三產業占比則逐漸上升,同時第一產業中的大量剩余勞動力逐步地向第二和第三產業轉移,從而促使了三次產業勞動生產率的逐漸平衡。

表2 三次產業結構偏離度演變的國際標準模式〔10〕
(二)普洱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性分析
2000年普洱市三次產業的結構偏離度分別為-0.55、8.00、1.35,2014年三次產業的結構偏離度分別為-0.53、3.36、0.19(見表3)。西部大開發以來,普洱市第二、第三產業的結構偏離度逐漸趨近于零,且趨零效果非常顯著,這與國際經驗一致。普洱市第一產業結構偏離度均為較高負值,且變化平緩,沒有明顯向零值靠攏的趨勢,這與國際標準模型中的結構偏離度趨零的一般規律不相符。這表明普洱市第一產業中存在著大量剩余勞動力和隱形失業問題,大量低素質勞動力滯留第一產業,必然延緩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第二產業結構偏離度為正值且很大,與標準模式數據相比偏高。2014年第二產業結構偏離度高達3.36,表明該產業的就業構成百分比滯后于產值構成百分比,還存在較大的就業空間,應該進一步吸納勞動力。第三產業結構偏離度為正值且數值相對較小,其結構偏離度從2000年的1.35下降到2014年的0.19,下降幅度較大且緩慢接近零值。盡管第三產業結構偏離度經歷了短暫的上升階段,但總體上下降趨勢非常明顯,表明第三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逐漸向均衡狀態靠近。

表3 2000年至2014年普洱市三次產業結構偏離度
(三)普洱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性的國際比較
為進一步了解普洱市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偏離情況,現將普洱市產業結構偏離情況與上述三個標準模型相應階段進行橫向對比分析。2014年,普洱市人均GDP為2 922美元(按年平均匯率折合),根據GDP平減指數計算,折算成1958年、1964年、1980年美元分別為476.58美元、531.21美元、1 236.26美元。按庫茲涅茨標準模式(模式1),三次產業結構偏離度應分別為-0.38、0.17、0.18;按錢納里、艾金同、西姆斯模式(模式2),三次產業結構偏離度應分別為-0.37、0.05、0.31;按錢納里、魯濱遜、賽爾奎因模式(模式3),三次產業結構偏離度應分別為-0.56、1.04、0.30。2014年普洱市三次產業結構偏離度分別為-0.53、3.36、0.19。見表4。與標準模式理論值相比,第一產業結構偏離度明顯偏高,第二產業結構偏離度遠高于標準模式理論值,第三產業結構偏離度略低于理論范圍。

表4 普洱市產業結構偏離度與國際標準模式的比較
普洱市三次產業就業結構變動均滯后于產業結構調整。第一、第二產業與就業的偏離度較大,以農業為主體的第一產業容納的勞動力比重比它創造的產值比重高出至少30%,以工業為主體的第二產業吸納勞動力份額要比它創造的產值份額低出20%以上。第三產業與就業的偏離度較小,漸趨均衡發展狀態。建設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普洱市需在進一步優化升級產業結構的同時,亟需加快第一產業剩余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的轉移步伐。
西部大開發以來,普洱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長期處于失衡狀態,且具有波動性。第一產業、第二產業與就業結構偏離度較高,第三產業與就業漸趨協調。具體來說,第一產業比重過高,長期處于基礎地位。第一產業存在大量過剩勞動力或嚴重的隱形失業問題。第二產業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持續增長,但比重依然過低,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不足。第三產業與就業逐漸向均衡狀態靠近,但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不高,無法吸納更多的勞動力。為促進普洱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發展,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為促進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協調發展,需要采取各種措施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2013年全國城鎮化率為53.73%,云南省城鎮化率為40.48%,普洱市城鎮化率僅為35.90%,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近18個百分點,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58個百分點,低于同處滇西邊境片區的大理州4.60個百分點。只有當城鎮化進程趨于合理,使城鎮化進程成為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均衡有序發展的保障和推動力,就業結構才會與時俱進,并且與產業結構協調發展。抓住云南省加快建設普寧景城市群的機遇,著力推進思寧景江城市群建設,加快推進思茅寧洱城市核心區板塊一體化,打造區域性經濟、文化、商貿、金融中心城市,增強普洱作為滇西南區域中心城市的聚集力和輻射帶動力。以景谷縣為山區綜合開發試驗區,瀾滄縣為經濟特困區跨越發展試點縣,加快推進景谷、瀾滄兩個次區域中心城市建設,打造成兩個新的特色產業發展極,發揮發展極的聚集和輻射功能,帶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第二,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體系,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勞動力市場的發育程度直接關系到勞動力能否在各個產業間無障礙地合理流動,決定著勞動力資源能否得到有效的配置,進而影響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發展。建立健全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就業的新型戶籍管理制度,逐步減少、消除限制農村勞動力流動的體制因素。推進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合理流動提供基本保障。完善市場機制在勞動力市場中的重要作用,推行勞動合同制成為勞動關系的基本制度。構建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搭建就業信息公共服務平臺,鼓勵發展各種正規勞動力市場中介機構,開展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支持農村剩余勞動力快速融入城市,引導勞動力實現有序高效流動。
第三,根據產業結構變動的趨勢和程度,教育結構在專業設置和規模上及時適應產業結構的變動,培養適合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需求的勞動力。首先,積極發展學前教育,基本普及學前一年教育。鞏固提高“兩基”攻堅成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推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嚴格控制未成年學齡青少年進入勞動力市場。其次,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促進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轉移就業緊密結合。結合資源開發和產業發展,依托現有各類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鼓勵農村勞動力參加職業技能鑒定,對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按規定給予職業技能鑒定補貼。再次,樹立終身教育的觀念,推動個人和企業對人力資本的持續投資。
〔1〕劉社建.就業結構與產業升級協調互動探討〔J〕.社會科學,2005(6):13-17.
〔2〕錢利英,吳映梅,徐燕苗.滇西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與產業結構演進狀態協調分析〔J〕.經濟地理,2010,30(8):1278-1282.
〔3〕陳紀平.西部地區就業結構變遷及其績效:2000—2010〔J〕.西北人口,2013,34(3):74-78.
〔4〕蒲艷萍.轉型期的產業結構變動與中國就業效應〔J〕.統計與決策,2008(7):113-115.
〔5〕西蒙·庫茲涅茨.各國的經濟增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6〕CHENERY H B,ELKINGTON H,SIMS C.A Uniform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Pattern〔R〕.Harvard University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Economic Development Re?port No.148,Harvard University,1970.
〔7〕CHENERY H B,ROBINSON S,SYRQUIN M.Industria Lization and Growth:A Comparative Stud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8〕張志奇.我國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偏離問題研究述評〔J〕.生產力研究,2012(2):249-251.
〔9〕張抗私,王振波.中國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失衡及其政策含義〔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4(8):45-53.
〔10〕王慶豐.中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
Study on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Pu'er City
Cui Huiguang
(College of Politics,Law,Economics and Management,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green economy demonstration area accelerate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pace in Pu'er City,also provides a new adjustment direction and space for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The use of structure deviation degree can measure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in Pu'er City from 2000 to 2014.The deviation degree of primary industry,the secondary industry and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is pretty high while the tertiary industry shares the balance with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it is important to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establish sound labor market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and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education to meet the labor force of the optimized and upgraded industrial structure.
Pu'er City;industrial structure;employment structure;harmonious development
F121.3:F249.21
A
2096-2266(2016)07-0027-06
(責任編輯楊朝霞)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5XJC880002);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YB2013019)
2016-03-23
2016-05-05
崔慧廣,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區域經濟與公共政策研究.
[DOI]10.3969/j.issn.2096-2266.2016.07.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