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夏彪
(大理大學教育科學學院,云南大理 671003)
邊境民族地區“有質量”學前教育發展的問題與對策
田夏彪
(大理大學教育科學學院,云南大理671003)
當前邊境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發展面臨內外兩大層面問題,內部層面包括公立幼兒園覆蓋面狹窄、教育教學偏離幼兒身心特征、教育經費不足、師資隊伍數量質量問題突出等。外部層面包括自然物質經濟基礎、人文社會環境與學前教育結構、內容、目的等之間的矛盾。為促進邊境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發展的有質量,有必要從轉變家長思想觀念、注重師資素質提升、凈化教育環境風氣、強化教育合力效應、豐富學前教育內涵及結構形式等方面來加以改進。
邊境民族地區;學前教育;有質量
[DOI]10.3969/j.issn.2096-2266.2016.07.012
相信教育就是相信未來,只有通過教育來改變人、發展人,才是邊境民族地區不斷提升自我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水平的正道,其中最為基礎和根本的是加強、完善、提高學前教育發展的質量水平,以為培養身心人格健全和綜合素質能力較強的社會成員打下基礎,從而能更好地將邊境民族地區社會發展導向和諧。
民族地區的教育發展基礎是脆弱的,諸如人們的教育觀念淡薄,教育到底在一個人、一個家庭發展中具有何種價值,于此社會成員往往是不自覺的,沒有將教育視為提升素質能力和滋養身心和諧的生命存在方式,而往往把其當為一種任務、手段,這種狀況在邊境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發展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雖然近年來國家和各級政府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了大力扶持,但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并未真正扎根于邊境民族地區,成為一種積極的基礎性力量影響著邊境民族地區兒童一代的成長。
(一)學前教育發展的內部層面問題
近年來邊境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發展呈現出“喜憂參半”的局面,“喜者”是幼兒辦學機構數量增多,且辦學條件隨著當地物質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有了改善,幼兒教育日益進入了村落社會成員視野或引發了他們的積極關注等;“憂者”在于人們對幼兒教育的認識是偏誤的,常常在社會成員身上有著將其當成“可有可無”“得不償失”甚或是一種抵觸躲避等不良反應。
1.公立幼兒園覆蓋面狹窄,難以滿足學前兒童教育需求
邊境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發展在形式上經歷著“從無到有、從有到多、從多到優”的變化,特別是較之以往“辦學點”數量有了明顯增多,鄉鎮一級公立幼兒園在國家和各級政府的政策及資金支持下,從建園和辦學質量上有了實質性保障和改善,這是值得肯定和可喜的。但存在的矛盾是一所公立“鄉鎮幼兒園”無法滿足邊境民族地區大多數家庭對學前教育的實際需求,畢竟受特殊地理環境、人口居住分散及家庭經濟貧困等因素制約,很多人無法將子女送達“鄉鎮幼兒園”就讀,況且“鄉鎮幼兒園”也容納不了邊境民族地區大部分家庭的幼兒。因此,當前邊境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發展遭遇的一大困境在于優質公立幼兒園的嚴重匱乏,很多家庭只能將孩子送往村落及周邊的非正規的、私立幼兒教育“辦學點”,甚至一定程度上而言邊境民族地區不少幼兒是沒有機會或條件享受學前教育服務的〔1〕。
2.社會成員學前教育意識非自覺,教育教學偏離幼兒身心特征
邊境民族地區除了諸如優質公立幼兒園稀缺之外,更為普遍地影響學前教育普及和深入發展的是人們對學前教育意識上的非自覺,反映在家庭和村落幼兒教育“辦學點”兩個層面。就家庭教育而言,邊境民族地區不少家庭中家長思想觀念是陳舊保守的,他們并不認為學前教育于孩子成長發展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固守孩子到了六七歲去讀小學的觀念,因此不少人將幼兒“放養”在家中,很多家長的意識中沒有“幼兒教育”之說,更有甚者還會有意拒絕各種來自政府部門提供的學前教育服務。另則,邊境民族地區有些村落有著私人設立的幼兒教育“辦學點”,為本村落里的幼兒提供教育服務,可事實上這種辦學點的教育教學明顯有著小學化和成人思維傾向,主要對幼兒進行識字、算術方面的訓練,而且往往用成人價值思維來管理幼兒〔2〕。
3.學前教育經費不足,師資隊伍數量質量問題突出
當前邊境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發展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仍是經費不足,這既反映在鄉鎮公立幼兒園由于缺乏資金的支持,園內很多設施是陳舊、簡陋的,幼兒的教(玩)具、活動場地是殘缺和局促的。同時,經費不足更反映在那些規模或大或小的私立“辦學點”上,他們往往將幼兒教育縮減為僅僅是一種知識訓練,游戲、戶外活動、保育等等環節呈現出不系統和非科學化特點。此外,邊境民族地區學前教育師資在數量、質量上問題突出,村落里的私人辦學點往往是“單兵作戰”,一個教師面對年齡不等的幼兒進行教育教學,其過程和形式十分隨意,甚至淪變為一種“保姆式”的照看和照管,且他們大多不具備學前教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沒有專業的幼師資格證,不能按照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展開引導啟發〔3〕。
(二)學前教育發展存在的外部層面問題
邊境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發展除了幼兒辦學機構結構體系、設施和師資條件等方面需要進一步改善和提升之外,良好的人文社會環境也是影響學前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只有學前教育自身內部的主客觀條件和外部的人文社會環境是協調統一的,方能保證其發展的有質量。
1.自然物質經濟基礎與學前教育結構失衡矛盾
邊境民族地區大多屬于貧困山區,物質經濟落后是其社會發展所呈現出來的明顯特征,加之村落居住較為分散,使得大多數村寨的幼兒無法獲得正規學前教育機構的專業服務,這與當前邊境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結構處于一種“缺失性”的失衡狀態相關,從形態而言邊境民族地區學前教育主要有兩大類型,分別為公立鄉鎮中心幼兒園、村落私人幼兒辦學點,由于邊境民族地區村寨家庭居住較為分散,距離鄉鎮較遠,大部分家庭不可能將孩子送往鄉鎮中心幼兒園。而針對這種情況,要在自然村寨建幼兒園目前也不現實,畢竟經費無法保障,即便有政府支持在村寨設立幼兒園,但由于村民居住較為分散,幼兒園的生源和師資編制待遇很難得以保障。因此,當前邊境民族地區學前教育面臨“缺失性”的結構失衡問題,“缺失”是因為很多幼兒沒有在目前獲得專業化的學前教育服務機構接受教育,結構失衡使他們只能退而求其次地在私人設立的辦學點中接受教育,前提還得是村落中有人在“經營此事”。
2.人文社會環境與學前教育內容目的之不銜接
邊境民族地區社會成員因所身處地理環境的特殊性,他們的生產生活和價值觀念一定程度上會受到他文化的影響,以致引發所謂的“非傳統安全問題”,這是客觀存在的,特別是邊境民族地區一些社會民眾跨境而居,他們必須要時常在民族之間進行經濟貿易交往,加之地理環境的封閉性造成其缺乏對國家和主流文化價值的了解,以致一些家庭選擇讓子女到鄰近國家上學,出現了所謂“邊境線上的教育競爭”現象〔4〕,從中折射出了邊境民族地區社會成員文化認同上的“向他性”傾向。此外,邊境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發展中還存在“即使是免費,家長卻不愿意讓子女去學校上學”的現象,產生這種現象很重要的原因可能與幼兒或家長原有的語言、思維心理、價值信仰與幼兒園所展開的教育目的、內容、形式要求等有所沖突不無關系,因為從語言表達到價值內容都和自己的民族文化有距離,不少幼兒感覺進入學前教育機構學習是一種“遭罪”,如此盡管“免費”卻也不愿意去接受和自我思想心靈有隔膜的教育活動。
3.社會轉型與學前教育發展關系的時代困惑
學前教育作為整個教育系統的基礎部分和環節,它有著教育的所有屬性特征,也就是說整個教育系統存在的發展問題也能在學前教育身上有所體現,諸如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這已成為社會轉型過程中波及包括邊境民族地區在內的教育社會發展問題。因此,在邊境民族地區越來越多的人們出于致富目的而不斷外流趨勢下,學前教育必須做好系統的應對機制,以確保幼兒的健全發展,這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而要實現這一育人宗旨不可能僅憑幼兒園辦學機構、類型、條件的增多變化來實現。換言之,學前教育不等同于幼兒園教育,幼兒園教育只是學前教育的組成部分,這就意味著邊境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發展要思考其邏輯起點是什么?學前教育能不能“獨立”而離開家庭教育?如果學前教育不能離開家庭教育,則意味著學前教育發展的政策和資金扶持不能只盯在公立幼兒園的擴展上,還應向下深入家庭教育之中。之外,如果學前教育的邏輯起點是幼兒個體,則意味著學前教育機構辦學應注重家庭、文化在幼兒成長中的重要作用,而不能一味地以統一的標準化內容價值為依據,切實做到以幼兒個體的健康發展為導向。只有真正解決了這些方面存在的問題,邊境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發展才能有一個良好的社會文化結構系統的滋養。
基于邊境民族地區學前教育內外發展的現實困境,吸收國內外學前教育的實踐經驗,以辦好“有質量”的學前教育服務體系為目的導向,有必要積極地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改進。
(一)轉變家長思想觀念,實踐有趣有效益的學前教育活動
邊境民族地區學前教育要有效發展,離不開作為當事人的家長及幼兒的積極配合,只有家長認同了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會送其子女去幼兒園學習,并為其成長提供良好的物質和精神保障。同時,也只有兒童喜愛上幼兒園,在幼兒園里動起來,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歡天喜地進行學習生活,方能言學前教育發展的基礎和質量是良性的。基于此,其一,邊境民族地區學前教育要充分利用自然文化資源,讓幼兒教育變得有特色起來,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方面我們可以就地取材,選擇幼兒喜歡的活動作為教學主要內容,這樣讓幼兒感到親切,有探索欲望。其二,家庭教育在學生健全人格發展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為了保證幼兒家庭教育的有效性,要加大宣傳力度,讓邊境民族地區家長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并逐漸形成教育選擇意識,從而孕育重視幼兒教育的社會風氣。同時,政府可通過設立專項資金,建設村落幼兒活動中心,購置一定的幼兒玩具、圖書等,讓他們盡可能多地接受一些有益的學習刺激,同時也為家庭能主動選擇讓幼兒進入幼兒園接受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其三,無論作為公立、私立幼兒園,還是個體作坊式辦學點,要盡可能避免當前為應試升學作準備的“小學化”傾向在幼兒教育中發生,辦園主體的教師、行政部門只有站在幼兒健康發展的視角來展開教育實踐,方能促進邊境民族地區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
(二)注重師資素質提升,加強學前教育隊伍建設
邊境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的發展要從國家或社會未來發展戰略的高度加以重視,因為作為具有奠基性的學前教育對人的發展起著基礎性作用,只有邊境民族地區幼兒接受了良好的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那么他們未來的成長才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也方可靠他們不斷促進邊境民族地區社會的繁榮穩定發展,并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貢獻。因此,從長遠的邊境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考慮,很有必要貫徹教育優先發展路向,而且將學前教育作為“第一個扣子”扣好,這就得加大邊境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發展的持續性投入,而不僅僅停留于在鄉鎮建立示范性的一所公立幼兒園,須得將學前教育在對象上面向邊境民族地區每一個家庭和幼兒,在繼續鼓勵幼兒園或幼兒教育機構的興建辦學和加強其辦學的物質設施條件的投入之外,還應加強師資的準入、培訓等工作,改變以往最為嚴重的“辦園質量”問題,無論是在公立幼兒園還是眾多的“辦學點”,都共同存在著幼兒教育的“非專業化”特點,造成幼兒教育質量的低劣。所以,當前必須要重視邊境民族地區學前教育師資素質的提升,一方面通過培訓學習方式來對既有師資隊伍的教育觀念、方法、管理等進行引導轉變,一方面通過政府從經濟待遇、特崗設置等方面制定相關政策來吸引一部分大中專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只有切實提高學前教育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才能真正確保邊境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發展的“有質量”。
(三)凈化教育的環境風氣,推促學前教育過程生活化和育人性
邊境民族地區社會成員深受傳統文化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他們固守于原有的價值意識和思維心理,不利于其思想的解放和文化交往的開放性,使得包括學前教育在內的“外植”文化力量在本土生長受到阻滯。當然,這一文化慣習更多指向于那些保守的、惰性的消極成分,如人們將教育當成一種額外的負擔,認為教育特別是學前教育更是“無稽之談”,他們常常將幼兒“放養”于家中,與“豬雞狗”為伴,這本不可指責邊境民族地區家庭父母,但須得改變的是他們對教育的“漠然”。此外,邊境民族地區不少社會成員對賭博、吸毒、嗜酒等不良風氣投以“親近”,嚴重影響了邊境民族地區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所以,當前邊境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發展,必須要凈化不利于其生長的環境風氣,讓幼兒教育有一片“樂土”得以綿延生長,使得其中的幼兒能夠快樂自由地展現生命的本性,而不再被“成人世界”吞沒了屬于幼兒自身的生活世界,讓他們在“謙和寬容、互助友愛”的淳樸民風中借助于“良好榜樣”的師資引導,通過“游戲化、生活化”的教育教學來接近“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正文明、富強和諧、誠信友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其幼小的心靈中種下真善美的種子。
(四)強化教育的合力效應,凸顯社會、家庭、幼兒園互補整合
邊境民族地區學前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非學前教育自身所能支撐起來,要使得學前教育在邊境民族地區有效運轉,真正在幼兒身上產生積極影響,并得到家長的認可支持,形成“尊教重師”的風尚,離不開整個社會的參與,最為基本的是家庭、幼兒園和社會三者之間要形成合力。具體而言,邊境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發展除了按照國家和省政府提出的規劃要求,及在其政策資金的支持落實之外,更多地需要當地的基層社會行動起來,在轉變觀念的基礎上真正把學前教育當成是一項事業來對待,家庭、幼兒園、社會都傾注熱情,真正以“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精神來實施學前教育,不急躁、不虛浮,腳踏實地地為幼兒的健康成長“讓路”,家庭教育中父母要花時間、精力來陪伴幼兒成長,要做到“育而教”〔5〕;幼兒園教育教學中要以生為本,關愛每一個學生,要讓其感受到教育教學的自由、激發、親切,讓幼兒的好奇天性得以呵護;社會教育則需要政府認真治理不利于幼兒身心健康的各種社會亂象,讓幼兒生活成長于充滿互助、善良、正直的環境之中,只有上述三者“各守其職、各安其位”,方有邊境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發展的美好明天。
(五)探索學前教育實踐模式,豐富學前教育內涵及結構形式
邊境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發展有著自己的特殊性,如對象的多民族性和其文化的多元化,這就使得學前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必然與主流文化價值或學前教育統一規范之間有著矛盾沖突的可能,畢竟幼兒在語言、習慣、文化價值、思維心理等方面都可能與學前教育主體力量的幼兒園教育“規范化”之間有抵制,這也是為什么會存在某些家庭或幼兒不愿意接受“免費入園”的機會,而這并非是邊境民族地區家長缺乏“理性”所致,最主要的原因還在于幼兒教育自身可能存在“問題”,它和邊境民族地區社會成員對幼兒教育的“想象”和“期待”是有出入的。可以說,這是邊境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發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同時也是對學前教育理論自身發展的一種檢視,也即原有的以建設幼兒園為主要載體的學前教育理論、觀點、思路是不是需要進一步拓展完善,除了按照國家和省政府的幫扶政策加大學前教育經費投入到幼兒園建設、相應師資的培訓之外,能不能找到更有針對性的學前教育幫扶對策和形式,而不僅僅是增加幼兒園辦學點的拓展上,因為學前教育之“學前”是不是意味著按照現有的教育體系將之劃定在6歲或7歲的小學教育之前,那么這一階段的幼兒發展要不要“學”,以及對其的“教育”意味著一種不是“學”的教育?所以,如果將“學前教育”界定為“6、7歲之前幼兒的教育”的話,也就不會出現人們將幼兒園教育當成學前教育全部的誤解和實踐。當然,還須進一步思考的是基于邊境民族地區地理、文化的特殊性,針對幼兒的教育在內容、形式、方法上如何保證質量效益,不僅僅為其進入小學做好知識儲備,而是將他們身上的潛力得以充分地激發出來,這樣的學前教育才是奠基性的。因此,當前邊境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發展要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注重二者之間的互動統一性,并不斷在行動實踐中豐富完善學前教育的內涵及結構形式。
〔1〕陸曉燕.邊疆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的現狀與思考:以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為例〔J〕.文山學院學報,2013,26(2):117-120.
〔2〕田夏彪.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幼兒教育發展危機論略〔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6):157-160.
〔3〕譚恒.邊境民族地區農村幼兒教育現狀分析:以河口縣南溪鎮Z幼兒園為個案〔J〕.中國校外教育,2014(21):150-151.
〔4〕尹鴻偉.邊境線上的教育競爭〔J〕.南風窗,2003(11):50-52.
〔5〕潘乃谷,潘乃和.潘光旦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52.
On Development Problem of"High-quality"Pre-school Education in Frontier Minority Areas and Countermeasures
Tian Xiabiao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Recently,there exist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oblem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frontier minority areas.The internal problems include narrow coverage of public kindergarten,loose education focusing on children physical and mental characteristics,education fund and teacher shortage,etc.External problems include the conflict among natural substance economic base,humanity social environment,pre-school education structure,content and objective,etc.For improving the"high-quality"pre-school education in frontier minority areas,it's necessary to take action on:changing parents thoughts;promoting teacher quality;purifying education environment;enhancing the effect of combining force of school,family and society;enriching the connotation,structure and form of preschool education.
frontier minority areas;pre-school education;high-quality
G619.2
A
2096-2266(2016)07-0066-05
(責任編輯楊朝霞)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15XMZ051);云南省省院省校教育合作人文社科研究課題(SYSX201416);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4YJC880068);云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BB14001);大理大學“學前教育”專業綜合改革項目(大院教發[2014]2號)
2016-03-14
2016-05-16
田夏彪,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民族教育、農村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