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紫程
(大理大學政法與經管學院,云南大理 671003)
綠色發展視域下美麗邊疆建設研究
蘇紫程
(大理大學政法與經管學院,云南大理671003)
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這實質上是以綠色發展為指導理念和發展方式,建設美麗中國的國家治理戰略。鑒于陸地邊疆治理在國家治理中的意義,堅持綠色發展,追求美麗邊疆的價值目標亦是題中之義。建設以先進生態文化、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和良好生態環境為基本內涵的美麗邊疆,不僅有助于邊疆公民民生福利最大化,而且進一步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更能確保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通過凸顯“建設美麗邊疆”在國家治理戰略中的地位和功能、培育先進生態文化、創新生態文明制度等方式,可能助推全民共享綠色夢想的實現。
綠色發展;美麗邊疆;生態文化;良好生態環境
[DOI]10.3969/j.issn.2096-2266.2016.07.009
綠色發展,是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關于國家治理的科學發展理念。作為國家治理有機組成部分的邊疆治理,必然在其頂層設計中須以綠色發展為價值理念,進一步指導邊疆治理的行動,才能保障邊疆治理的有效性,確保國家治理的整體效能。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建設美麗邊疆亦是題中之義,這也是美麗中國戰略在邊疆地區的具體實踐。近年來,我國陸地邊疆地區生態環境惡化日益嚴重,生態系統極其脆弱,威脅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和國家可持續發展。以綠色發展為指導和發展方式,追求美麗邊疆的價值取向,通過高揚先進的生態文化、綠色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邊疆各族群眾民生福利最大化、確保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示范帶動及輻射周邊國家、保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議題。
理念是實踐行動的指南和依據。高度理性化的邊疆生態治理行動,需要科學的發展理念為指導,以有效的發展方式開展治理,才可能實現美麗邊疆的價值目標。因此,綠色發展既是實現美麗邊疆的指導理念,又是必要的發展方式。
“綠色發展”是一種嶄新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綠色發展”等五大理念是指導我國“十三五”時期發展甚至是更為長遠發展的科學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綠色發展,以綠色低碳循環為主要原則,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基本內容,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價值取向。它整合了古今中外、內地與邊疆民族地區優秀的發展思維和意識,既呈現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態智慧,又反映出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思想與當今時代特征相結合,將生態文明戰略融入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的科學發展理念。
“美麗邊疆”是邊疆生態環境治理的目標追求。即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下,邊疆生態文明建設所達到理想狀態和愿景。在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框架內,應對邊疆地區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惡化的嚴峻形勢,通過生態文明建設,形成先進的生態文化、綠色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以維護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保障國家可持續發展,實現生態文明目標,使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人民更健康、更幸福。
綠色發展要求把生態環境資源視為國家治理的核心競爭力,把社會整體的行為活動過程和結果的“綠色化”“生態化”作為主要內容和途徑,把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作為目標。因此,美麗邊疆的價值目標客觀上要求轉變傳統的發展觀念和發展方式,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共同繁榮的良好生態環境。
先進的生態文化。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的靈魂,邊疆民眾的生態文化自覺和自信是實現生態文明、美麗邊疆的核心追求。生態文化是“以人類為中心”統治自然的文化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從狹義上講,生態文化是指人類遵循生態系統規律,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社會意識形態、人類精神和社會制度〔1〕。生態文化主要包括生態意識、生態理念、生態道德、生態情感、生態美感、綠色產權制度、環境保護制度等。生態文化主張人類在追求自身價值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的價值,不僅維護和增強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也為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好家園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保障。因此,追求美麗邊疆,需要先進的生態文化,具體包括四個方面內容:一是科學的生態文明意識。即以生態化、綠色化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GDP文化,摒棄以GDP作為衡量經濟發展的單一指標,引入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作為衡量和評價自然生態資產指標。以此為衡量標準,能正確把握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關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也就是說,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的最大資本。二是中華傳統文化中蘊藏的生態文化?!疤烊撕弦弧薄暗婪ㄗ匀弧钡牡兰宜枷耄昂椭C共生”“與天地參”的道德理想,“厚德載物”“生生不息”的道德意識,這些前人樸素的生態意識和價值追求,是我們樹立敬畏生命、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意識和價值追求的思想源泉和精神支撐。三是邊疆各族群眾長期養成的生態意識和良好習俗。如藏族的“神山崇拜”、蒙古族的“祭海節”、傣族的“森林崇拜”,正如傣族諺語所言:“森林是父親,大地是母親”“大象跟著森林走,氣候跟著竹子走,傣族跟著流水走”,傣族群眾進一步將人與自然的關系概括為:“有了森林才會有水,有了水才會有田地,有了田地才會有糧食,有了糧食才會有人的生命。”形象地揭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質關系,正因為這樣優秀的生態文化,今天西雙版納等地區依然保持著“青山與綠水常在、翠竹和紅花并茂”的美麗生態環境。四是綠色的法律文化。即能有效地推動和促進人與自然生態和諧關系的規范體系和各種制度。包括完備的森林法、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沙治沙法、野生動物保護法、退耕還林條例等法律法規。
綠色的生產生活方式。綠色的生產生活方式是指依照生態規律進行生產生活的過程,即生產生活方式的生態化,也是邊疆地區以生態產業發展為支撐,倡導節約、文明、健康的綠色生活方式。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是導致環境污染、生態退化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傳統的邊疆開發與建設,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為特征的產業發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的生產方式,造成邊疆地區森林植被減少、水資源污染嚴重、土質退化。生態系統的更加脆弱性,嚴重威脅國家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因而,建設生態文明,追求美麗邊疆價值目標,首先要發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態產業。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努力形成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給廣大邊疆老百姓提供綠色產品,實現生產方式的生態化。另一方面,由于邊疆地區正處于社會急劇轉型時期,現代化的強烈沖擊,使邊疆民眾從思想到行為各方面顯得無所適從,呈現高消費、盲目消費、攀比消費、一次性消費的“環境不友好”生活方式,對資源的消耗、環境的污染極大。因此,追求美麗邊疆,需要倡導崇尚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念,培育綠色生活方式。將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全融入到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實現邊疆民眾生活方式的生態化。
良好的生態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而且是衡量美麗邊疆的重要標志,更是美麗邊疆的根本特征。邊疆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是實現邊疆民生福利最大化和確保國家生態安全的根本基礎和重要保障,是邊疆發展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和核心競爭力?!八{天白云”“青山綠水”就是邊疆地區“長遠發展的最大本錢”〔3〕。由于過去幾十年對邊疆開發中某些帶有破壞性、掠奪性的非理性開發行為,會對疆域造成消極影響〔4〕,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破壞極大,對邊疆生態環境的修復和治理欠賬較多。邊疆地區良好的生態環境表現為:一是“青山綠水”的自然生態環境;二是“天藍地凈”的健康環境?;谶吔畠灹嫉淖匀簧鷳B基礎,以構筑節點-廊道-屏障三維一體的完整生態格局,加強森林、草原、濕地、河流等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以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水、氣、土污染為重點實施環境綜合治理,達到天更藍、山更青、地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土壤品質更優化。
加強邊疆地區生態文明建設,追求美麗邊疆的愿景,這是回應邊疆各族群眾日益增長的生態權益的需要,是實現和保障邊疆民生福利最大化、確保國家生態安全的根本舉措和重要戰略,同時,優美的生態環境帶來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紅利,會對周邊國家產生強大的輻射效應,從而增強國家整體文化軟實力。
以美麗邊疆為價值追求,有助于實現和保障邊疆各族群眾民生福利最大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5〕。追求美麗邊疆,是邊疆各級黨委和政府響應建設“美麗中國”的偉大戰略,順應邊疆各族群眾對更好生活的期待,提供最基本的公共產品,是最惠及民生的工程。追求美麗邊疆,就是要追求改善人民生活和生產的空間環境,營造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空氣更清新的美好家園。因而,邊疆各族群眾將獲得更高的生態權益、民生福利水平。首先,更強的幸福感。邊疆各族群眾可以喝上干凈的水,自由呼吸清新的空氣,放心吃下健康的食物,徜徉在迷人的自然風光里。這在更高程度上滿足了生態權益的訴求,民眾的安全感、歸宿感、幸福感亦會隨之增強,進而增加了邊疆社會和諧與穩定。其次,更高的文化和族群認同度。邊疆多為少數民族聚居區,保護和治理共同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實現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是民族共同體的共同訴求和愿望。這不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少數民族生態文化的表達。從這一層面講,追求美麗邊疆,進行邊疆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民族文化和族群認同的整合,有助于邊疆民族團結與和睦相處。第三,更好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美麗的環境、優美的生態是最富競爭力的戰略資源。邊疆民眾以此為依托,大力發展特色自然生態旅游、文化旅游的綠色產業,提供生態產品和服務,增加邊疆各級政府的財政收入,進而加快邊疆社會建設,讓邊疆民眾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優質的醫療服務。因而,追求和建成美麗邊疆,是實現邊疆各族群眾民生福利最大化的保障。
以美麗邊疆為價值追求,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保障國家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一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我國陸地邊疆9個省區,分別地處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西南丘陵山地、東北平原,區域內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等生態系統密集分布,是我國“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的主要組成部分,而國家“兩屏三帶”主要分布在陸地邊疆地區。由于歷史上非理性的邊疆開發行為,造成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極其脆弱,如今經濟社會發展對生態系統的壓力不斷加大,生態的保護與建設任務十分艱巨。如西南邊疆水土流失、水污染嚴重、生物多樣性銳減,西北邊疆土地沙漠化、沙塵暴天氣頻發,北部邊疆草場退化,東北邊疆土壤品質下降等。可以說,美麗邊疆建設成功與否,或是建設的程度高低都將影響、制約或決定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效用發揮。二是保障國家持續發展所需的戰略資源供給。陸地邊疆地區是我國重要的水源涵養區、生物多樣性聚集區。以西南邊疆的云南省為例,長江、珠江、瀾滄江等大江大河發源或流經該地區,水資源量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5.3%,水能資源占全國可開發量的20.5%〔6〕,是我國水資源和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另外,云南的珍稀物種資源也非常豐富,占全國的67.5%,居第一位,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199種,占全國總數的59.4%,其中亞洲象、野牛、綠孔雀、赤頸鶴等23種僅云南獨有〔7〕,因而成為了我國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基因庫,這是保障國家未來決勝于世界民族之林最重要、最核心的戰略資源。總之,通過加快邊疆自然生態系統的修復和治理,保護生物多樣性為內容,追求發達的生態文化、綠色的生產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價值取向的美麗邊疆建設,必能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保障國家持續發展。
以美麗邊疆為價值追求,具有強大的示范帶動作用并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我國陸地邊疆有漫長的2 200千米邊境線,與14個國家陸地相通、山水相連,資源稟賦、自然生態、人文地理相似性高。譬如陸疆35個跨境而居民族,他們大多同宗、同源,具有相近或相通的文化,相同或相似的生產生活方式,同質或異質度較小的生態環境。因分屬不同的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帶來兩國邊境群眾民生福利水平的分化差距拉大,尤其較能直觀感受到自然生態環境建設的差距,極容易形成相互比較、相互攀比的心態。享有良好生態環境為核心的民生福利較高的一邊,產生安全感、優越感、幸福感會多一點;而污染嚴重、環境惡化一邊的民眾挫折感、失落感、痛苦感尤為強烈。在現實反差比較與心理落差極大的情況下,必然迫使生態環境建設落后的一方產生學習、模仿、追趕的心理,從而產生極強的示范帶動效果,共同致力于邊疆區域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與此同時,邊疆以“藍天白云、綠水青山”的生態文明建設為基點,發揮邊疆地區的資源環境優勢,整合內地強大的經濟、科技、教育、人才等優勢,帶動周邊國家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的發展,進而達到睦鄰、友鄰的目的。因此,通過追求美麗邊疆、建設美麗邊疆,發揮示范、帶動、輻射效應,與周邊國家共同發展,形成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進而維護、拓展國家的利益邊疆。
建設美麗邊疆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戰略工程,需要“綿綿用力”,方能“久久為功”。筆者認為,實現美麗邊疆的價值目標,最根本是重點凸顯“建設美麗邊疆”在“建設美麗中國”國家治理戰略中的地位和功能,并通過培育先進生態文化、保護和修復生態系統、發展綠色產業、制度建設等措施促進邊疆生態文明建設,建成“青山綠水”的美麗邊疆。
重點凸顯“建設美麗邊疆”在“建設美麗中國”國家治理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從以上追求美麗邊疆的價值目標的意義分析來看,以美麗邊疆為價值追求的邊疆生態治理,不僅有助于實現邊疆各族群眾的民生福利,而且能保障內地人民的生態福利;不但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更是保障國家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既對周邊國家產生強大的示范帶動及輻射效應,又能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因此,建設美麗邊疆,不僅僅是邊疆治理的重要任務,而且是國家治理的重大課題。必須突出其在國家治理戰略中的應有地位和功能。
培育和弘揚先進生態文化,進一步彰顯生態文明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價值觀中的地位與作用。生態文化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生態智慧,是破解人類生存危機,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文化。先進生態文化能有效凝聚生態文明意識,提升國家軟實力,匯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邊疆。因而,建設美麗邊疆,需要積極培育和弘揚先進生態文化,讓生態文明的價值觀植根于邊疆各族群眾的主流價值觀之內。一是在邊疆全社會“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3〕。二是建立完善的生態文明的國民教育體系,將生態文明列為國民教育教學課程和公民終身教育課程。特別要作為邊疆各級黨委和政府公務員培訓的主干課程,形成生態思維和生態意識,帶領邊疆民眾建設美麗邊疆。三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以生態文化為重點建設內容,充分挖掘人類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包括邊疆各民族淳樸的生態文化,并上升為國家生態文化,成為主流生態文化價值觀,引領全國人民共同致力于美麗邊疆建設。
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確保國家生態安全。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主要位于陸疆地區,雖然近年國家不斷加強對生態安全屏障的治理,局部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但總體形勢不斷惡化,生態系統極其脆弱。建設美麗邊疆,必須“讓透支的資源環境逐步休養生息”〔3〕,保護和修復自然生態系統,加快生態安全屏障建設。一是完善以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川滇、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生態系統為骨架,以其他重點生態功能區、禁止開發區為重要支撐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二是推進西藏地區水源涵養、西北邊疆草原荒漠化、西南邊疆石漠化等生態修復工程,有序實現休養生息。不斷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提高沙區、草原植被覆蓋率。三是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建立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等形式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古樹名木及自然生態環境。通過保護和修復自然生態系統,逐步恢復陸地邊疆地區“青山綠水、藍天白云、江河安瀾”的自然風貌。
堅持綠色發展,發展綠色產業。根據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陸地邊疆地區既要經濟發展,又要保護環境,這是兩難的選擇,根本的對策只能是發展環保經濟、綠色產業。一是邊疆各級政府鼓勵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以政府補貼的方式推廣節能環保產品拉動消費需求,逐步建立邊疆綠色產業體系。如發展新能源汽車行業,既能容易爭取到國家政策支持,又能拉動邊疆新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二是利用邊疆豐富的特色資源,發展清潔能源產業。陸疆地區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能、地熱能十分豐富,清潔能源產業發展的空間非常廣闊。三是發展生態農牧業、生態旅游業。陸地邊疆地區大多具有美麗、迷人的自然風光,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蜿蜒峰回的雄山秀河、幽深奇險的峽谷溶洞、風光旖旎的清池雅湖,這是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是發展綠色產業的最大資本。
創新生態文明制度。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8〕,因此,制度建設及創新是建設美麗邊疆的根本。建設美麗邊疆,不僅關系到億萬邊疆民眾的福利,而且事關國家生態安全,最根本的需要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法治保障。因而,創新生態文明制度,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是邊疆治理主體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議題。一是完善重大公共問題的科學決策制度,提高邊疆各級黨委和政府對建設美麗邊疆的政治領導力。重大公共問題一般都涉及到資源環境保護,如邊疆地區要發展什么樣的產業、是否承接發達地區轉移過來的制造業等等,如果邊疆治理主體創新環境保護與發展的決策機制,就可能在重大問題決策上從源頭消除或減少資源環境問題的滋生。二是健全政績考核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比墙∪匀毁Y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對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生態空間進行統一確權登記,以達到“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目標。
全民共建、全民共享。建設美麗邊疆,是一個規模極其宏大的系統工程、澤被后世的民心工程。僅依靠個別或部分的邊疆治理主體進行生態環境治理,是無法達成的,必須以國家政權的力量,動員最廣泛的邊疆治理主體,包括邊疆各級領導干部和各族群眾積極參與,共同建設,共享成果。一是國家主導和重視美麗邊疆建設。堅持綠色發展,以國家政權的力量才能動員各種資源,集中力量解決邊疆生態環境問題,才可能達到最佳治理效果。二是邊疆各級政府要轉變傳統發展模式,鼓勵和引導生態產業體系建立,提供綠色、生態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三是各種社會組織、第三部門積極弘揚先進的生態文化、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四是邊疆各族群眾逐漸養成“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形成綠色出行、低碳生活的良好生活方式。通過四種邊疆生態治理主體的一致行動,全民動員、全民參與、全民共建美麗邊疆的規模效應一旦形成,那么全民共享綠色夢想就一定會實現。
〔1〕余謀昌.生態文化:21世紀人類新文化〔J〕.新視野,2003(4):64-67.
〔2〕習近平.弘揚人民友誼 共創美好未來: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3-09-08(3).
〔3〕習近平.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時代〔N〕.人民日報,2013-05-25(1).
〔4〕周平.論國家疆域的治理〔J〕.思想戰線,2015(4):1-8.
〔5〕習近平.加快國際旅游島建設 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N〕.人民日報,2013-04-11(1).
〔6〕云南網.云南水資源介紹〔EB/OL〕.(2011-05-07)〔2016-03-05〕.http://special.yunnan.cn.
〔7〕高正文.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現狀與思考〔J〕.社會主義論壇,2005(9):41-43.
〔8〕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utiful Fronti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en Development
Su Zicheng
(College of Politics,Law,Economics and Management,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Proposed"construction of the beautiful China"in the 18th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and"adhere to green development"in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CPC Central Committee,are state governance strategy of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with green development as the guiding concept and the mode of development.In view of the significance of land frontier governance in the state governance,it'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value of green development and the beautiful border.The construction of advanced ecological culture,green production,green life style and sou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core of building beautiful border,which does not only help maximize the welfare of citizens of people's livelihood in frontier,and further enhance the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but also ensur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By highlighting the status and function of"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utiful frontier"in state governance strategy,cultivating advanced ecological culture,innovating the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it may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reen dream shared by all of us.
green development;beautiful frontier;ecological culture;sou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616
A
2096-2266(2016)07-0051-06
(責任編輯黨紅梅)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托項目(15@ZH056);云南省教育廳科研基金項目(2013C179)
2016-03-18
2016-05-20
蘇紫程,講師,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地方政府治理及邊疆治理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