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信平
?
網絡服務提供者商標間接侵權責任探究
肖信平
(福建省委黨校,福建 福州 350001)
近年來,網絡服務提供者商標間接侵權責任一直是學界和實務界關注的重要問題。網絡服務提供者與商標侵權爭議以及歐盟電子商務相關法律指令存在密切關系。從法理上講,商標制度除以保護商標權人權利、維護消費者權益為目的,亦以促進產業發展與維持公平競爭為目標,如何兼顧私益的保障與公益的調和,在網絡新興交易型態蓬勃發展下,顯得尤為重要。
網絡服務提供者;商標;知識產權
在各國國家信息基礎建設積極發展下,世界各國網絡使用人口數與日俱增。面對網絡交易產業的發展,各國政府無不積極推動各項法律的修改與制定,以因應因特網所衍生的法律問題。其中與商標攸關者,乃銷售仿冒品等侵害商標權行為。經由因特網交易模式,仿冒品販賣于全球各地,每年造成在線交易損失之利潤高達3百億美元,占全球網絡交易金額約5%至7%。販賣仿冒品之行為人固應就其侵害商標權行為負擔侵權責任(民、刑事),如前述,因特網使用者為數眾多,商標權人于網絡交易市場維護其商標權(即查緝仿冒商標)已非易事,因此所付出之成本亦與日俱增。
商標具有表彰商品來源的功能,可供消費大眾區別不同商品或服務,并有代表商品一定的質量,而使消費者產生信賴的功用。按商標法規定:為保障商標權、證明標章權、團體標章權、團體商標權及消費者利益,維護市場公平競爭,促進工商企業正常發展,特制定本法。此為商標法立法之目的所在。立法者乃透過賦予商標權人等保護,避免同一或類似的商品、服務有相同或近似商標或標章等標識,一方面可避免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另一方面消費者亦可藉由商標的區別功能降低其搜尋商品或服務的成本。如此不僅可維護消費者權益,商標權人經由其商品或服務與商標累積的商譽,亦可獲得法律保障,從而有助工商企業得于公平競爭下正常發展。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的立法目的,乃考慮各種商業行為模式推陳出新,商標與商業行為關系更為密切,商標法本質即寓有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的功能,且國際立法趨勢亦為如此。因此,商標制度并非僅以保障商標權人為目的,過度保護恐反而有礙適當競爭。例如:以訴訟為手段迫使潛在競爭者退出市場,將造成商標權人獨占市場的寒蟬效應。
所謂網絡服務提供者(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ISP),系指提供網絡服務之業者而言。由于網絡服務內容種類多端,在探討網絡服務業者是否應為其提供的服務內容而連帶負責時,實應先區辨各種不同類型的網絡服務,再思考各類網絡服務提供者可能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依網絡服務業者所提供的服務內容,著作權法規定將網絡服務提供者分為四種類型:聯機服務提供者;快速存取服務提供者;信息儲存服務提供者;搜尋服務提供者。網絡服務提供者提供平臺與交易服務,供網路使用者于該平臺上以競標或議價等方式進行交易,為目前最常見的網絡拍賣模式(例如:eBay、露天、雅虎奇摩等),在前述四種網絡服務業者類型中,兼有信息儲存服務提供者、搜尋服務提供者類型。在實體交易的環境下,商標權人對于是否構成侵害其商標之行為,有具體物品或使用商標行為可資認定,侵權行為人亦較為明確而得特定。惟于因特網虛擬環境下,網站使用者于網絡上的身份僅網絡地址(Internet Protocol, IP),不僅造成商標權人追查困難,商標權人查緝所耗費的成本亦較實體環境大為提高。固然,網站使用人于使用各個網站平臺之前,網站平臺業者均會要求網站使用人提供特定信息,以厘清責任并確保交易安全。網站使用者縱使于申請賬號時提供相關身分信息,然網站平臺業者因非行政機關,實際上亦難以查核使用者提供信息之真偽。商標權人在面臨網絡交易平臺出現仿冒商品時,時常需面臨無法確知販賣仿品之網站使用人為何人的現實困難。于此情形下,商標權人對于網路商標侵權事件,除真正行為人(銷售者)外,已將網絡服務提供者(例如提供網絡拍賣或購物平臺的網站),一并列為被告請求賠償,期以填補其所受的損害。
如前所述,在考慮是否侵權責任以保障商標權人權益之際,應就對市場公平競爭的維持一并斟酌。此利益權衡的重要性與困難度,在因特網商標侵權爭議更加凸顯。因特網產業在搜尋及交易等方面,均較傳統交易模式有效率,成本亦大為降低,面對網際網絡交易過程所生商標權侵害爭議,若采用傾向保護商標權人立場而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亦應負侵權之責者,似將造成網絡產業發展的阻礙;然而,若完全排除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即有可能造成網路服務提供者一再縱容其使用者販賣仿品的結果,亦非妥當。關于網絡服務提供者就其使用者侵害商標權行為的法律地位以及應否負侵權行為之責等,外國法制有不同見解,可資借鏡。
歐盟(The European Union)于2000年通過歐洲內部市場信息社會服務,特別是電子商務相關法律指令(以下簡稱電子商務指令)。其中12條至第15條乃針對媒介服務提供者責任的規范。應予注意者,歐盟電子商務指令以規范電子商務角度出發,并非針對特定類型的權利與侵權救濟所為的規定。此外,電子商務指令系采取所謂水平式立法。亦即,使用者提供的不法信息,不問所涉為刑法、著作權法或其它法律,均適用本指令規定以定媒介服務提供者之責任。以下就歐盟電子商務指令的具體規范進行分析。依照歐盟電子商務指令規定:傳輸服務提供者、快速存取服務提供者與信息儲存服務提供者等類型之媒介服務提供者,就使用者所提供的信息,于符合該指令所定事由時,得主張免責。
依電子商務指令第12條規定,所謂傳輸服務提供者是指:就網絡使用者提供的信息提供網絡傳輸服務,或于傳輸過程中作為中介及短暫儲存之服務者而言。歐盟會員國應確保此類單純傳輸服務提供者于符合下列情形下,不負賠償責任:1.傳輸服務提供者并未主動發動該傳輸行為;2.傳輸服務提供者并未選擇傳輸行為的接收者;3.傳輸服務提供者并未選擇或修改所傳輸的信息內容。
依電子商務指令第13條規定,快取服務提供者是指:服務提供者應使用者之要求,提供使用者為傳輸特定信息內容之目的,而暫存該信息內容之服務。電子商務指令要求會員國應確保此類網絡服務提供者于符合下列情形下,就其將該信息為自動、中介及暫時儲存之行為,不負賠償責任:1.服務提供者并未改變所存取信息內容;2.服務提供者已遵守接收信息內容的條件;3.服務提供者已遵守該產業就信息更新的慣行作法;4.服務提供者對于依該產業普遍承認的合法技術使用該信息的行為,并未予以妨礙;5.服務提供者于獲悉其所儲存之信息已自原始傳輸來源移除,或已無法再接觸,或接獲法院或行政機關移除或切斷連結之指示命令時,即將所儲存之信息移除或使他人無法接觸該信息之連結。
依電子商務指令第14條規定,信息儲存服務提供者是指:應使用者要求提供信息儲存服務而言,有以代管服務提供者稱之。會員國應確保信息儲存服務提供者于符合下列情形下,就其應使用者要求所儲存之信息,不負賠償責任:1.信息儲存服務提供者對涉嫌不法之行為或信息并不知情;2.經通知或獲悉有不法之行為或信息時,信息儲存服務提供者立即移除或使他人無法接觸該信息。然而,當使用者系在信息儲存服務提供者授權或監控下從事不法行為(例如:使用者與服務提供者間為關系企業),即不適用前述免責事由。歐盟于2012年的電子商務與在線服務通報中指出,前第14條所定的通知,作為必須及時為之,故各會員國應明確規定媒介服務提供者于接獲侵權通知后多久期間內,須將指涉侵權信息移除或使他人無法接觸,以維法律明確性。
除前所述媒介服務提供者免責事由規范外,電子商務指令第15條并要求會員國不得以前網絡服務提供者監督所傳輸或儲存資訊之一般性義務,亦不得以網絡服務提供者主動發現進行不法行為事實或情事之一般性義務。惟會員國得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于察覺使用者有不法之行為或信息時,負有立即通知相關主管機關之義務,并應依主管機關要求,提供使用者與其約定所留存足以辨別身分之信息。依前電子商務指令規定,歐盟會員國應于其內國法中落實指令的規范。由前說明可知,在歐盟前述規范架構之下,關于eBay、雅虎奇摩等提供網站服務作為網絡拍賣交易平臺之網絡服務提供者,就使用者于該平臺上之侵害商標權行為應否負賠償責任之爭議,法院于判斷時應先就該網絡服務提供者其究竟系歸屬于何種網絡業者類型,先予認定。換言之,在具體個案中判斷網絡平臺業者應否負擔侵權責任時,即應先認定該案中網絡平臺業者所提供的服務類型屬于前電子商務指令第12條至第14條所定傳輸服務提供者、快速存取服務提供者或信息儲存服務提供者等各類型中的何種類型,再按其判斷結果決定應適用前述指令中的何條規定,并進一步判斷該網絡服務提供者是否有合于各條所定得主張免責事由。相反的,經認定非屬前三種媒介服務提供者之一,則即無前電子商務指令之適用。
在如前述的歐盟指令規范架構下,提供網絡交易平臺的網絡服務提供者,如面對商標權人主張侵權責任時,多半會主張其應屬于前述指令中第14條所稱信息儲存服務提供者,并依該條規定主張免責。此外,為有效促使歐盟會員國具體落實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歐盟于2004年4月另通過知識產權執行指令,要求歐盟各國應提供知識產權利人對仿冒行為本于該指令所要求的救濟與保護措施。其中,與網絡服務提供者間接侵權有關者,乃該指令第11條規定。依該條規定,當網絡使用者利用媒介服務提供者所提供之服務而有侵害他人知識產權之行為時,各會員國應確保知識產權利人得對該媒介服務提供者向法院聲請禁制令之權利。由此可知,知識產權指令要求歐盟會員國提供知識產權人相類似之救濟方式與程序,此與前電子商務指令系規定媒介服務提供者責任免責事由有別。
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網絡商標侵權情形層出不窮。由歐盟相關規定可知,商標權人就網絡仿冒品等商標權侵害行為,除對行為人主張直接侵權外,亦已有實際案例以間接侵權理論,主張網絡服務提供者就其使用者之侵權行為亦應負賠償之責。商標制度除以保護商標權人權利、維護消費者權益為目的,亦以促進產業發展與維持公平競爭為目標,如何兼顧私益的保障與公益的調和,在網絡新興交易型態蓬勃發展下,更為重要的課題。
[1]羅斌.網絡服務提供者侵權責任形態研究[J].法律適用,2013,(8).
[2]薛虹.論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信息提供義務[J].中國版權,2012,(4).
[3]陳錦川.網絡服務提供者過錯認定的研究[J].知識產權,2011,(2).
[4]魯春雅.網絡服務提供者侵權責任的類型化解讀[J].政治與法律,2011,(4).
[5]陳杭燕,錢騰飛.論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1,(4).
(責任編校:周欣)
D923.99
A
1673-2219(2016)11-0114-02
2016-07-15
肖信平(1975-),男,福建順昌人,福建省委黨校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