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成
?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視域下的新疆高校外語教育研究
李成
(石河子大學 外國語學院,新疆 831300)
多元文化共生的特殊地緣環境更加豐富了新疆高校大學英語語言文化教學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地方文化魅力,孕育了新疆特有的多元語言文化生態系統。文章介紹了新疆外語教育的歷史與現狀,分析了“一帶一路”戰略視域下的新疆外語語言教育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提出了新疆高校構建多元外語語言文化生態體系的構想。
新疆教育;語言生態體系;文化生態體系
隨著“一帶一路”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語言的特殊功能愈加凸顯,語言互通是實現“五通”的基礎和重要支撐。新疆是世界四大文化體系(中國文化體系、印度文化體系、伊斯蘭文化體系和歐美文化體系)的唯一匯流地,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三大宗教的交匯之地,印歐語系、漢藏語系和阿爾泰語系的交匯、滲透之地。多民族生息繁衍,多種文化、多種語言、多種信仰相互交融,多元文化共生的特殊地緣環境更加豐富了新疆高校大學英語語言文化教學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地方文化魅力,孕育了新疆特有的多元語言文化生態系統。
新疆早期外語教育始于光緒三十二年,民國之后,新疆外語教育經歷了初步發展、繁榮和曲折發展三個階段。解放后,新疆外語教育中,俄語、英語經歷了此消彼長的起落。[1]上世紀50-60年代,俄語一枝獨秀。60年代后期,新疆有了公共英語的教學。文革期間,新疆外語教育再次中斷。70年代后期,英語和俄語教育再次進人大學課堂,俄語教育的比重和份額依然很大。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疆外語教育出現以英語教育為主的新格局。進入21世紀,新疆不得不“棄俄從英”,形成英語教育一枝獨秀、俄語教育很快在高校迅速萎縮的局面。進入21世紀,新疆對俄語人才的需求猛增,俄語在新疆成為熱門外語,但俄語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俄語人才的供不應求狀態沒有發生根本的適應性轉變。目前新疆全日制高校還沒有把俄語教育恢復到公共外語的地位,無法滿足市場對既懂得外語又懂得專業技術知識的復合型俄語人才的需求。新疆復合型俄語人才嚴重不足,已經影響到了對外貿易發展和國際間的經濟技術合作。
我國幅員遼闊,鄰國眾多,各地區的外語教育應充分發揮地域優勢開展不同語種教育,實現外語教育的多樣化、差異化、個性化和生態化,保證外語教育的可持續發展。[2]“一帶一路”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橋頭堡。在這樣的歷史機遇的大背景下,外語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由于新疆所處國際環境,并非以英語為母語或官方語,而是俄語或中亞國家小語種,所以當前新疆外語以英語為主的人才培養滿足不了當前的社會需求。新疆高校未開設與新疆有密切經貿文化往來的周邊國家的實用小語種教學,無法滿足新疆目前日益增長的對這些小語種的人才需求,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與這些國家的交流和往來,這一矛盾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顯得尤為突出。由于地處西部,英語教育與內地高校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所以培養出來的英語人才也與內地學校普遍存在差距。怎樣提高英語教育,怎樣培養社會需要的外語人才是新疆外語教育亟待解決的課題。[4]
全球化背景下保護本國的文化安全,提升語言和文化的影響力是民族國家的重要戰略選擇。9.11事件后,美國認識到國家安全語言戰略對美國國家安全的重要性,2003年的《國家安全語言法案》,2005年的《國家外語協調法案》和《國家外語行動倡議》以及2006年的《國家安全語言計劃》,美國政府逐步明確了外語政策的國家安全目標,制定了“關鍵語言”的外語政策以維護美國的國家安全,旨在讓更多的美國人從小掌握關鍵語言,培養更多高水平的關鍵外語人才及相關師資。
澳大利亞政府根據國家的地理位置、國內語言人口分布、國家未來的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及國際貿易的發展需求確定了漢語、日語、阿拉伯語語等14種關鍵語言優先發展。俄羅斯外語教育呈現出外語教學語種多元化。俄羅斯中小學不僅開設歐洲主要國家的語言,也開設與俄羅斯相鄰國家的語言(如漢語、日語、波蘭語、保加利亞語、芬蘭語、瑞典語、挪威語等)。語言多樣性是歐盟國家的重要特征,歐盟公民來自不同的種族和文化,講60余種語言。歐盟堅持經濟政治一體化,實行多元語言文化政策,體現了歐盟政治一體化和語言文化多元化的統一。歐盟語言多元化政策的主要目標在于保護豐富多彩的歐洲語言和文化,最大限度地使用所有歐洲公民接受多語言文化的教育和培訓,尊重歐洲社會的歷史與現實以及歐盟成員對本民族語言文化的維護與傳承。東盟各國雖然英語普及的程度不同,但各國政府都把英語當作最重要的外語。東盟的英語多元化戰略在保持東盟語言文化多樣性、維護東盟民族國家的族群認同進而推動東盟文化認同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2005年8月,以“語言與國家”高層論壇為契機,我國將外語語言的教育提到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來規劃。我國外語語言教育在語言目標、文化目標教育的同時,一定要重視政治經濟和國家安全。與東盟毗鄰,作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前沿,廣西和云南探索和嘗試多元外語教育。廣西民族大學已經成為國家外語非通用語種本科人才培養基地,陸續創辦了越南語、老撾語、泰國語等專業。云南省重視高校小語種的增設和培育,根據“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大湄公河次區域”建設的需要,云南2006年出臺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小語種教學工作的意見》,2007年4月出臺了《云南省教育廳關于建立小語種公共外語教研室的通知》,要求省內所有本科院校及部分高職高專院校設立“小語種”公共外語教學教研室,開設與云南鄰近的越南、緬旬、泰國、老撾和柬埔寨等國家的語言課程。2009年5月,云南省教育廳又公布了《云南省高等學校小語種人才培養項目規劃》,將越、老、緬、柬、泰及印度語列為小語種教學和人才培養的重點語種。
從以上對國內外的外語教育政策梳理可知:實行區域性多元的外語教育政策時,應該堅持國家總體教育政策的核心地位,在不違背總體教育政策的前提下,各地可以結合各自實際情況與需要,靈活調整和制定較為具體的區域性教育政策,試行多元的外語教育政策,包括語種的選擇、課程的設置、考核與評判標準等。新疆外語教育調整應該遵循兩個原則。第一,從國家在西部未來的發展戰略高度出發,確定發展目標,既要考慮長期的關鍵外語教育發展,也要考慮非關鍵外語人才的培養和儲備。第二,以培養專業加外語的復合型人才為主的方向,滿足實用、好用的用人需求標準,讓外語教育真正實現為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服務的目標。
我們制定外語政策不僅僅要具有傳統的國家軍事安全的目標,還必須具有全面的國家安全目標,因為當代的國家安全概念已經有了很大的延展,包括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政治安全、社會安全、文化安全、生態環境安全等。[5]國家安全不僅僅有國際因素,還有國內因素,這也是我們把握外語政策的國家安全目標時必須面對的。根據新疆經濟社會發展和與周邊國家關系發展要求以及國家教育部未來規劃綱要,新疆地區的外語教育可以做出格局結構和語種比例的調整,以適應社會需要。新疆對俄語的需求也在擴大。中亞地區長期繼續使用俄語,有利于中亞地區的文化穩定,而中亞的穩定,有利于新疆的穩定。因此,英語獨大的格局需要適度改變。
“一帶一路”戰略對我國的外語政策與外語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和任務,要實現這一偉大戰略構想,不僅需要在國家層面制定和調整宏觀外語教育政策,而且可以嘗試在地方或區域層面,比如新疆等“一帶一路”的前沿省區,試行區域性多元的語言教育政策,這顯得尤為必要和緊迫。
逐步改變目前新疆外語教育英語獨大的格局,重視發展俄語和阿拉伯語教育,將英語獨大逐步轉變為英語和俄語和阿拉伯語教育并重,其他小語種為儲備的外語教育心格局。從長遠國家戰略看,將俄語、阿拉伯語、中亞各國語言及喀什周邊國家的主要語言確定為新疆外語教育的關鍵語言。調整好關鍵語種和非關鍵語種教育規模之間的比例關系,重視小語種的教育,讓關鍵語言服務于國家安全戰略和新疆長治久安的和諧發展戰略。
制定我國外語語言教育的國家安全目標,確定對我國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密切相關具有戰略意義的“關鍵語言”。包括英語、阿拉伯語、法語、日語、俄語、伊朗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印地語、朝鮮語、普什圖語(阿富汗官方語言之一)、俾路支語(巴基斯坦重要方言)、土耳其語等,這些語言中的很多語種和新疆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尤其是阿拉伯語、俄語、伊朗語、印地語、普什圖語、俾路支語、土耳其語等針對這些高度相關的語種進行基于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目標的語言教學是新疆外語語言教育的新課題。關鍵外語語種也是我們推廣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外語語言。[6]
構建新型動態、開放、多元和諧的語言生態體系涉及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和功能目標定位、優化和完善大學英語課程群體系、優化和完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等方面。明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和功能目標定位,優化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高校根據本校的辦學特色和目標定位以及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學科專業對英語學習的客觀需求確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多元、綜合、多層次和個性化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體系。制定分類、分級和分層的個性化教學目標體系。
重新定位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定位和功能的新特點可以概括為三個轉向,從灌輸式的教化理念向發現探究理念的轉向;從人文性功能向技能性和工具性功能的轉向和從通用基礎英語向學術英語和專業英語教學的轉向。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定位由基礎英語逐步過渡為偏重學術英語(專門用途英語)教育同時兼顧基礎英語教育,由偏重文化素質教育逐步過渡為偏重實踐綜合應用的工具語言教學同時兼顧人文素質教育。
構建多元文化整合共贏視域下的新疆高校大學英語教學規范統一的文化教學大綱迫在眉睫,規范統一的多元文化教學大綱對各民族學生學習大學英語課程有積極的文化引領作用。通過制定多元文化整合共贏視域下的新疆高校大學英語文化教學大綱引領和整合新疆多元文化價值體系。多元文化教育是以教育中存在的文化多樣性為出發點,這種教育是在尊重不同文化且依據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特征條件下實施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形成對待自身文化及其他文化的得當方式及參與多元文化的能力。
構建大學英語教學和諧文化生態體系涉及語言學、文化學、生態學和民族學等多學科領域。國外多元文化教育的“文化馬賽克”和“文化大熔爐”模式可能引發人們人生觀、價值觀的分歧和沖突,帶來人們價值取向紊亂及信仰的迷茫與困惑,存異不求同的多元文化教育成為飽受爭議的根源。基于多元文化求同存異的“中國大花園”模式也是構建大學英語教學和諧文化生態體系。
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最終追求的不是文化間的分立和隔離,它是在幫助每個民族、群體平等地意識到自己和其他民族、群體的文化特征的基礎上,尋求文化間的和諧。中國文化、西方文化與新疆各民族特色文化及宗教文化在大學英語語言文化教學過程中相互融合、相互影響、相互整合,構建多元共贏的和諧文化生態體系。
“一帶一路”戰略對新疆外語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戰。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新疆外語教育種類的選擇和外語教育層次的布局不僅決定著本地區外語人才培養,而且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國家安全和新疆對外開放和長治久安。
[1]周殿生,王莉.新疆外語教育現狀和調整策略[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11,(1).
[2]蔡基剛.學英語教學回顧、反思和研究走[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4]蔡志全,趙紅霞.“一帶一路”背景下新疆外語教育政策面臨的挑戰與變革[J].中國大學教學,2016,(1).
[5]高健.新“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外語政策思考[J].東南大學學報,2014,(4).
[6]張日培.服務于“一帶一路”的語言規劃構想[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5,(4).
(責任編校:張京華)
H319
A
1673-2219(2016)11-0127-03
2016-08-2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新疆教育機會分配政策效績研究——制定因素及家庭背景與教育獲得的回歸模型的構建”(項目編號71263044)。
李成(1970-),男,陜西長安人,石河子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英語文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西文化對比與語言文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