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曦
?
英語賓語提升與賓語控制結構的句法研究
李曦
(湖南財政經濟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通過對典型賓語提升例句“Cindy believes Marcia to be a genius”的三種不同解釋的回顧,在肯定這些解釋的部分合理性外,同時提出對這些解釋的質疑:(1)“隱性邏輯式提升解釋”盡管能對此結構提供某些可解釋的語言事實,然而卻不能分析有關結構中“詞序”的問題;(2)控制結構的“移位說”將賓語控制看作顯性的賓語提升仍然面臨著很多質疑。最后獲得以下結論:用HPSG(中心語驅動短語結構語法)分析賓語提升可以直接解釋有關“詞序”的問題,而這些解釋同時也能夠給“提取”設置限制,從另一個角度分析“提取”是如何實現的。
提升;控制;中心詞驅動短語語法
我們先看幾個典型的“賓語提升”結構:
(1)Cindy believes Marcia to be a genius.
(2)Spell –Out: [ Cindy [vpbelieves [ TP Marcia to be a genius]]]
(3)LF:[ Cindy believes Marcia [vp[ TPto be a genius]]]
“隱性提升說”解釋Marcia原本處于內嵌分句中,這種邏輯式中的Marcia為了在句法上核查自己的格特征而提升到主句里。這種提升被Chomsky[1]稱為“NP提升”。在這種解釋下,動詞believes處于VP位置。這種解釋實際上源自早期Chomsky提出的“例外授格”(ECM),而現在分析賓語提升結構時,很少再運用“例外授格”來解釋。然而“隱性提升說”受到了挑戰,Postal[2]提出將諸如副詞、介詞插入句中在NP之前的位置那就很明顯:NP以及緊跟其后的副詞或者介詞均處于主句賓語位置上,例句如下:
(4)She made Jerry out to be famous.
最簡方案里提出:在推導的過程中,一個短語可以經過幾個題元位置,允許一個論元可以承擔多個題元角色,這為控制結構的“移位論”提供了有力的解釋。如以下兩個主語控制的例句:
(5)a. Marcia tried to visit Wally.
b. Marcia tried [to visit Wally].
對這兩個句子分析建立在“控制移位論”的基礎上,主語Marcia在移位的過程中承擔了兩個“施事”的題元角色。文章主要關注賓語控制是否也經歷如同主語控制一樣的移位過程?由于賓語控制語在句法上出現在主句里,因此在以往的研究中將賓語控制與賓語提升并行討論,在“移位學說”的框架下,賓語控制被看作與賓語提升屬于同一個句法生成過程。
為了弄清楚賓語提升與賓語控制是否同屬一個生成結構,我們還可以做幾個嘗試。首先,我們將介詞短語插入控制語中,通過幾個例子便可以發現同樣的操作對于提升結構和控制結構導致不一樣的結果。
(6)Rena signaled/appealed to Jean to leave the room.
如果(6)是一個賓語控制結構,那么這個結構的生成包含了介詞短語的移位,我們將這個過程分解如下:
(7)Rena signaled/appealed [pp to Jean] [ Jean to leave the room].
支持這種看法的人認為這是移位產生賓語控制的一個有力例證。真正的提升結構要求一個不能分配題元角色的成分移位到介詞短語位置上。這種分析與Hornstein[3]年提出的強制控制(obligatory control)如出一轍。然而,我們認為在這個結構的非限制性從句中,實際上存在一個空主語(pro subject),例句如下:
(8)a. Rene appealed to Jean to leave the party together/earlier than they’d planned.
b. Rena1 appealed to Jean 2[ pro 1+2 to leave the party together/earlier than they’d planned].
在以上這個例句里,嵌入分句的謂詞leave的主語是Rene和Jean,我們稱之為“分裂先行語”(spilt antecedents)。如果我們將分離先行語看作是pro存在的暗示而不是賓語控制結構的移位分析,那么至少這類控制結構就不能看作是移位生成的。
(一)限制條件劃分提升與控制
我們嘗試用詞匯學派的方法來解釋賓語提升結構。Bresnan[4]首次提出賓語提升結構的詞匯學分析,除此之外,詞匯功能語法(LFG)與中心詞驅動短語語法(HPSG),都對賓語提升結構進行了相應的分析。這些方法本質上都是生成語法,但是卻不是轉換語法[5],因此和傳統意義上的轉換生成語法理論有不一樣的地方。對于文章開篇提到的例句(1),中心詞驅動短語語法與顯性提升結構持同樣的看法,即:Marcia只是表面上出現在主句賓語位置上。這種說法與移位分析法不一樣,因為HPSG分析法認為由于處于單層句法結構里,雖然Marcia在短語句法上是believe的賓語,然而實際從句法與語義上來看它都與內嵌謂詞to be a genius緊密聯系,這種單層句法結構里,并不存在移位,而只是共享一個短語,形成“結構共享”(structure-sharing)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名詞短語Marcia與主句動詞及內嵌句動詞同時聯系,只是從表面上看它處于主句賓語的位置上。
為了從詞匯學的角度將這兩個結構解釋的更加清楚,一些語言學:Sag, Wasow, Bender[6]提出了對兩個結構的不同的限制條件,根據這兩個限制條件可以清楚的將兩個結構分開,表達式如下:
(9)Object-raising-verb-lexeme: ARG-ST
(10)Object-control-verb-lexeme: ARG-ST
由于限制條件的存在,決定了哪些詞素可以在提升結構里出現,哪些詞素在控制結構里出現。提升動詞believe將被看作是提升動詞詞素,參照(9)里對提升詞素出現在提升的論元結構的限制條件(ARG_ST):這類提升詞素的論元結構包含三個詞組,第一個是名詞詞組(NP),第二個以標簽①表示,在HPSG里常用標簽表示共享一個結構(structure-sharing),這樣在同一個句法結構里只要是同樣的詞項的地方就用標簽表示,因此在這個結構的第三個論元處還有一個同樣的標簽。限制條件表達式(9)的意思便是在這個提升結構中,第二個論元和第第三個論元的指示語(SPR)共享一個結構。語法限制保證了第二個詞組是名詞詞組(NP)。因此,這些限制條件可以生成下面的句子:
(11)Cindy [ vpbelieves Marcia [ vpto be a genius ] ]
NP ① ①
賓語控制動詞比如像persuade將被分類為賓語控制詞素,因此受限制條件(10)的限制。(10)的表達式與(9)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在賓語控制結構里,論元里的同標詞項是名詞詞組(NPi),因此該表達式可用下面這個例句來具體表示:
(12)Cindy [ vp persuaded Marcia [ vpto be her friend ] ]
NP NPiNPi
中心詞驅動短語(HPSG)對以上兩個例句(9)賓語提升結構與(10)賓語控制結構的解釋的主要區別在于Marcia與插入句主語的關系不同解釋。在(18)中,他們是同一個NP。在(10)中,他們只是同標。在這兩個結構的嵌入句中均不存在一個位置包含pro或者trace,這兩個結構的不同剛剛已經舉例說明了。因為HPSG解釋認為Marcia是動詞believe的“姐妹”。因此這種解釋免去了隱性提升解釋要面臨問題,也避免了顯性提升要面臨的動詞或者賓語的位置問題。
(二)詞匯學解釋“提取”
從擬提升的從句主語進行“提取”操作會導致句子(13a)不合格,但是這種操作對于賓語控制結構里的賓語“提取”是可行的,如(13b):
(13) a. *Which famous person do you expect stories about to terrify John?
b. Which famous person did Mertha persuade friends of to sigh her program?
為了解釋從句主語“提取”的限制,Pollard與Sag[7]提出“主語條件”(subject condition)。他們認為,詞素的論元結構所含的最初元素若是不能“削減”(slashed)就會成為限制該結構內元素“提取”的限制條件(比如說主語NP)。原因是主語NP里不存在“空區”(gap),因此不可提取出來。但是在賓語控制結構里面,賓語是可以“削減”的,這也是為什么(13b)能被接受的原因。
控制結構里賓語控制語表面上看似是主句里的直接賓語,因此長久以來將賓語控制看作與賓語提升同屬一種結構。然而用HPSG方法來解釋這兩個結構可以解決傳統方法上面臨的關于詞序的問題,只是需要給出相應的限制條件,便可清楚看出兩種結構的差異。對于分句里主語的提取,也通過限制條件的設定,可以看出哪些論元結構里的詞素可以提取,哪些不可以,這均取決于主句謂詞的本質。HPSG解釋法相對來說可以較清楚的將賓語提升與賓語控制結構分開,由于有一些限制條件的設定,因此該方法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這些限制條件與語法里其他的限制條件如何互動作用,才能解釋跨語言的賓語提升與賓語控制的問題?這個問題值得學者們繼續探討。
[1]Chomsky,N.The 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ge:MIT Press,1995.
[2]Postal.On Raising:One Rule of English Grammar and Its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M].Cambridge:MIT Press,1974.
[3]Hornstein,N.On Control[M].University of Maryland,College Park,1999.
[4]Bresnan.J.W.Lexical-Functional Grammar:A Formal System for Grammatical Representation[M].Cambridge:MIT Press, 1982.
[5]方立.中心語驅動短語結構語法評介[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5):31-44.
[6]Sag, I.A.& Wasow,T. Syntactic Theory:A Formal Introduction.Stanford[M].CA:CSLI Pulication,1999.
[7]Pollard,C.&Sag,I.A.Head-driven Phrase Structure Grammar[M].Chicago&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責任編校:咼艷妮)
H043
A
1673-2219(2016)11-0163-02
2016-05-27
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生成語法下英語提升結構與控制結構對比研究”(項目編號14C0944)階段研究成果。
李曦(1982-),女,湖南吉首人,碩士,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句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