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昊
?
記者別當“包青天”——司法獨立與新聞監督沖突的解決之道
黃昊1,2
(1.中南大學 法學院;2.湖南廣播電視臺 新聞中心;湖南 長沙 410000)
由于司法審判相對于新聞報道常常滯后,而新聞記者們有時為了“爭時效”,會不自覺地充當起“包青天”的角色:對于熱點涉法案件,在司法機關尚未給出審判結果的時候,預先做出定罪量刑等“新聞審判”,這些“定性假設”經媒體公之于眾后,無疑給司法審判造成了輿論壓力。如何解決司法獨立與新聞監督之間存在的潛在矛盾與沖突,論文結合采編一線的工作實踐,在分析原因和權衡利弊后,從新聞媒體、司法機關、立法部門三方面展開思考。
司法獨立;公平正義;新聞監督;“新聞審判”
公眾將新聞監督看作“防腐的陽光”,希望借助媒體對司法的監督,實現公平正義。雖然在大多數時候,新聞監督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但遇到涉法新聞時,“無冕之王”們由于法律專業知識的欠缺,似乎更喜歡借用“道德”標尺來講述或評論:只要道德上的結論成立,媒體便樂于利用道德優勢發表帶傾向性的觀點或看法,甚至站在“道德高地”,來評價或責難司法審判。于是乎,記者當起了“包青天”,“新聞審判”的鬧劇時有發生。
媒體與法庭之間沖突的原因在于:從內容上分析,媒體監督難免帶有感性色彩,觀點會不自主地傾向一方,而司法審判是一種高度理性、中立的思考過程,兩者難以調和。從形式上分析,新聞報道由于受眾面廣,語言具有靈活性、鮮明性的特點,這也很容易與司法用語的嚴謹性、規范性發生沖突。從專業上分析,記者編輯們對于一些出現頻率較低的司法用語難免一知半解,這也容易在寫稿時發生偏差。
我們應該辯證看待新聞監督這把“雙刃劍”。不可否認的是,新聞監督在防治司法腐敗,實現審理透明,保障實體公正,確保審判公開、樹立司法權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在滿足公民知情權的同時,增強了司法的公信力。只要案情公開不違反法律法規,不違背倫理道德,并且有助于社會進步,媒體就有責任和義務將之公之于眾。
但一旦劍走偏鋒,新聞監督的負面效果也不言而喻:輿論的大規模炒作,容易對涉案當事人預先做出“勝訴、敗訴”或“定性、定罪、定刑”等結論性假設。媒體的態度無疑會給司法人員帶來或多或少的心理壓力,比如電視臺實時直播庭審,有可能引發司法人員的緊張情緒,從而影響他們高度理性的審判和推理過程。
新聞監督好比一味中藥,“是藥三分毒”的道理眾所周知,但疾病來了,我們卻不能諱疾忌醫。同理,如果害怕新聞監督而將媒體拒之于法院門外,那會是司法機關,甚至全社會的“悲哀”。所以,我們應該提倡“合理用藥”,在司法獨立和新聞監督之間尋找平衡點。從實踐來看,兩者之間的絕對平衡點是很難找到的,關鍵是尋找并確定一個共同的價值取向,從而獲取兩者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方面的“最大公約數”。
(一)新聞媒體應“潔身自好”
首先,記者編輯必須在學法的基礎上懂法、守法。由于新聞采編非常辛苦,媒體一線編輯記者普遍年輕,以湖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為例,“80后”占據采編一線80%的比例。另外,媒體招聘的記者編輯大多數來自中文、新聞、編導、播音主持、外語、經濟等專業,有法學專業背景的很少。年輕人普遍缺乏法律常識,在采寫涉法新聞監督報道時難免出現差池。所以,提高新聞從業者的法律素養至關重要,媒體應該多多邀請法學專家做普法知識講座,讓一線從業者熟悉司法審判流程,或者聘請專業律師充當“把關人”,參與涉法題材的審稿審片,盡可能減少或避免影響司法獨立的觀點見諸媒體。
(1)實現了新能源汽車電池和智能空調的集成化管理,通過對電池能源損失的熱量進行二次利用,在確保汽車電池正常工作的基礎上,將電池耗能過程中所產生的熱量進行充分利用,有效降低智能空調在工作時的能耗。
懂法至關重要:“新聞自由”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五條的規定: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在新聞實踐中主要表現為公眾知情及采訪自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則明確了“司法獨立”原則: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由此可見,新聞自由雖然受憲法的保護,但媒體的這種權力并不是絕對的,“新聞審判”由于超越了法律的限度和范圍,是被禁止的。新聞監督既不屬于權力監督,也不屬于行政監督,它只是一種效果被放大了的“軟監督”而已。媒體必須尊重司法程序,帶頭守法。比如,在司法機關立案偵查后,不能發布帶有傾向性的報道,只能針對事實和法律的認定就事論事。換句話說,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以及罪行的輕重程度應由法院判定,新聞媒體無權干涉司法,記者編輯們萬萬不可凌駕于司法之上,以“包青天”自居,甚至替代法官斷案,充當法官的法官[1]158……在案件審結后,媒體才能對法庭定罪量刑、證據收集、認定事實等具體問題展開討論,進而引起對冤假錯案的再審,發揮監督糾錯的功能。
其次,編輯記者應掌握一些涉法新聞的采寫原則。庭審采訪必須服從法庭安排,經得審判長等許可后,記者才能在法庭上拍攝或錄音。記者寫稿時要避免一些常見錯誤:例如“謀財害命的某某難逃法網”、“等待某某的將是法律的制裁”,這些“有罪推定”的傾向性語句就不宜出現。發表評論時,也應該避免直接以媒體或記者的身份發言,注重多采訪社會公眾,及法學專家、律師關于法律方面的意見。評論要多角度發聲,不要有煽情性的“聲討”,避免使用“兇手”、“罪犯”以及侮辱、誹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格的字眼。同時最好附加“評論不代表本媒體觀點”等免責性的標識語。
當事人的特殊身份也是容易引發“新聞審判”的敏感信息,比如去年發生的“大學生掏鳥窩被判10年半”的新聞:鄭州某職院大學生閆某伙同他人,先后從家附近樹林的鳥窩里掏了16只雛鳥,并以最高800元一只的價格出售。2015年5月28日,河南省輝縣市人民法院一審判決,以非法收購獵捕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判處閆某有期徒刑10年半,并處罰金1萬元。同年8月27日,河南省新鄉市中級人民法院終審判決,維持原判[2]。此事件經媒體放大后,輿論嘩然,不少輿論將之與“高官貪污千萬才判十幾年”的量刑標準相提并論,認為大學生只是抓了幾只鳥,不應該判這么重的刑,影響了大學生的前途命運。同情弱勢群體、聲討強勢群體是公眾最樸素的價值觀,媒體往往喜歡利用特殊身份吸引眼球,輿論的漩渦會讓公眾開始對法院的判決產生疑惑。在這起案件中,輿論已經因當事人特殊身份而傾斜,如果不“從輕判決”,似乎就違背了公眾的意愿,殊不知,大學生掏的鳥是燕隼,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且共捕獲了16只。從獵捕、出售野生動物的品種和數量上分析,閆某的犯罪行為有法可依,法院量刑得當。因此,筆者建議,在涉法采訪中,稿件應盡量避免渲染當事人的特殊身份,平等對待犯罪嫌疑人以及受害人。
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14到16周歲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開審理,16到18周歲未成年人犯罪一般也不公開審理”。對此,記者編輯應嚴格依法界定采訪范圍。針對不便公開的內容,媒體監督需謹慎,可以通過發內參等方式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
如今,網絡或移動新媒體的“病毒式擴散”會讓原本關注度很低的事件迅速傳播,瞬間發酵。對于轉載這些新媒體的內容要格外留心:涉法新聞大多數最先出現在博客、論壇等網絡媒體或微博、微信等自媒體,之后被傳統媒體轉載放大,成為公眾焦點。為了奪人眼球,爆料者在網上散布的一手資料有可能言過其實,媒體在轉載網上信息時務必慎之又慎,對不適合曝光或不能確保真實性的新聞不應隨意轉載。不能一味追求眼球效應,刻意炒作或惡意爆料,要樹立有擔當的主流媒體形象。
筆者建議,涉法新聞采訪應以司法流程為時間線,把握“同步原則”:審理到哪一步就報道到哪一步。對于立案前,偵查起訴階段和審判階段的新聞監督,記者編輯務必要格外謹慎。由于新聞的時效要求,上述三階段的稿件一不留神就會超前,出現“新聞審判”的尷尬。媒體萬萬不能在判決前搶先作出定性式結論,對于定罪量刑等具體問題,更不能隨意揣測。
再次,編輯記者應加強自律,接受監督。“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這是媒體從業者應有的新聞信仰。在報道中務必要堅持真實性準則,排除主觀臆斷,客觀全面地報道事實。新聞單位應加強自律,例如成立“新聞投訴委員會”,委員會可由新聞界、法學界專家和公眾代表組成,負責處理媒體與外界的糾紛。如果投訴人認為委員會的處置不公,還可以向宣傳部等上級主管部門提出申請,要求政府對媒體的行為進行限制或監管。媒體也要主動接受來自司法機關的監督和社會公眾的質疑。
(二)司法機關應“多措并舉”
第一,明確告知新聞媒體,司法獨立不容干涉。司法獨立是司法權的核心,既然法律上沒有規定司法審判需要采納媒體或輿論的觀點,從理論上說,司法獨立就不應受到新聞監督的影響。當然,如果在案件審理的過程中,媒體有證據證明存在徇私枉法、刑訊逼供等違法現象,應該及時監督,督促司法人員秉公執法。
第二,主動公開涉案信息、健全新聞發布機制。我國一部分縣級基層法院,沒有建立健全完善的新聞發布會制度。制度的缺失難免滋生對法院的不信任,對法官能力和公正的猜疑,也意味著媒體難以獲得官方的準確消息,“搶新聞”時就難免出現一些不實或主觀言論。
針對可以公開審理的案件,法院要切實落實“六公開”:即向社會承諾立案、庭審、執行、聽證、文書、審務公開,歡迎公眾和媒體旁聽和監督。法院要建立與媒體對話的常規渠道,可以嘗試在法院官網上專門開設公共訪問系統,第一時間向公眾提供公開審理案件的庭審筆錄、訴訟書、判決書、逮捕決定書等法律文書,并對司法裁決進行解釋和說明。如果案情影響面很廣,可以在合適時候主動召開新聞發布會,配合媒體發布最新進展,作出司法解釋,主動提供有“料”的新聞通稿,并協助媒體對稿件進行把關,這樣既有利于司法機關在輿論中把握主動權,也給了年輕的記者編輯一次從實踐中學法的機會。
第三,制定補救方案,消除不良輿論影響。如果萬一出現了負面輿情,為減輕社會輿論對司法審判的影響,司法機關也可以采取一些補救方式:比如a,回避制度:在案件審理前,如果合議庭成員受到輿論壓力,自我感覺對案件的公正審理會有影響,應該申請退出本案;b,延期審理:當案件被輿論炒得過熱時,法院不妨等到有偏見的輿論壓力逐漸消除后,再開庭審理;c,隔離制度:把經手案件的審判員、書記員等涉案人員隔離起來,在案件審結前,不讓他們接觸外界輿論;d,言論限制:禁止所有涉案當事人在庭外向新聞媒體或公眾發表傾向性意見,或向媒體透露案件細節,直到案件審結;e,變更法院:因當地輿論壓力,法院無法獨立審判時,可以向上級法院提出申請,通過指定管轄將案件轉移至另一地區的法院……
第四,強化獨立審判,提高司法人員素質。雖然國家司法考試對司法從業者設了硬性門檻,但在一些老少邊窮的基層法院,司法從業人員對于復雜案件的實務操作水準還是普遍偏低的,他們的審判能力不是一朝一日能夠提升的,輿論難免會影響他們在判案中的底氣。他們也較容易受到外界輿論干擾,缺乏獨立審判的立場。因此,切實提高基層司法人員的知識結構,加大在職培訓力度,以案例實訓或交流到上級單位實習等方式,著重培養他們的獨立審判意識,將有利于抵制外界輿論的不良影響。
第五,“它山之石”值得借鑒。我們不妨參考或借鑒下英美等國家的經驗:英國是世界上公認的法律對媒體限制最為嚴格的國家之一,設有藐視法庭罪,藐視法庭罪不僅針對干擾司法獨立的行為,也針對一些有損于法庭尊嚴的行為,以此防止媒體干預司法。號稱“媒體自由王國”的美國,則主要采用新聞監督限制“相對主義”觀點:雖然美國法律對于新聞自由表現出了極大的寬容,但美國最高法院認為,當司法獨立有可能受到新聞監督影響時,輿論自由并非不可剝奪的權力。
綜上所述,這些措施都是為了搭建司法人員與記者編輯之間既獨立又溝通的和諧關系。
(三)立法部門應“填補空白”
雖然我國在憲法、訴訟法中綱領性、原則性的規定了司法獨立的原則,但目前尚未出臺《新聞法》,新聞監督在實踐中產生的具體問題找不到相關法律支撐。也就是說,法律缺少相應的罪名來規制輿論對司法的干預。于是,極個別為了自身利益故意煽動輿論,干涉司法的媒體和個人,由于難以受到法律制裁而更加猖狂。
在自媒體飛速發展的當代,公眾言論尺度更大,網絡言論自由、匿名、傳播迅速等特點使得輿論“一邊倒”現象更容易發生,司法獨立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嚴峻。每當司法獨立和新聞監督發生矛盾時,我們只能在憲法、民法通則以及刑法等法律中找到一些法條。這些法條都不系統,不全面,難以認定責任。事實上,兩者發生摩擦的根源就在于新聞監督尚無法可循,導致濫用監督的現象時有發生,這就迫切需要全國人大相關部門加快填補立法空白。這套法律體系應該明確新聞工作者在司法審判中行使監督的范圍、時間、方式、權利、義務、責任等。只有在立法上給新聞監督加以規范,才能將新聞監督納入法治正軌,促進與司法獨立的和諧發展。
[1]魏永征,中國新聞傳播法綱要[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5).
[2]新華網.大學生掏鳥窩被判10年半,媒體追問:究竟冤不冤?[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5-12-04.
(責任編校:張京華)
G214/DF82
A
1673-2219(2016)11-0179-03
2016-08-01
黃昊(1984-),男,湖南益陽人,中南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湖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記者,研究方向為民商法學與媒體法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