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巖,黃燕妮,鄔強
(1.海南醫學院臨床技能培訓中心,海南 海口 570102;2.海南醫學院熱帶醫學與檢驗醫學院,海南 海口 571199)
505株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臨床分布及耐藥性分析
胡海巖1,黃燕妮2,鄔強2
(1.海南醫學院臨床技能培訓中心,海南 海口 570102;2.海南醫學院熱帶醫學與檢驗醫學院,海南 海口 571199)
目的 了解我院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臨床分布及耐藥性特征,為臨床正確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據。方法收集并分離2014年1~12月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送檢得到的505株金黃色葡萄球菌,采用VITEK-32檢定儀進行菌種確證,K-B紙片擴散法檢測耐藥性,使用WHONET5.6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結果505株金黃色葡萄球菌中,臨床科室分布構成比前三者為ICU(12.87%)、兒科(10.89%)和耳鼻喉科(10.89%);標本主要來自痰(33.66%);感染以15~64歲的成年人為主;男性(69.31%)構成比高于女性(30.69%);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檢出率為28.71%;未檢出利奈唑胺和萬古霉素的耐藥菌;青霉素耐藥率最高,達89.10%。結論加強耐藥菌的監測并合理使用抗生素,對有效控制院內感染具有重要意義。
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分布;耐藥性
金黃色葡萄球菌是臨床上常見的感染病原菌,其毒性強、侵襲性強,嚴重感染時可導致患者死亡;特別是由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引起的感染,病死率高達37.10%,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1]。近年來,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呈上升趨勢,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特別是耐藥菌株的出現,給醫院感染控制和臨床抗感染治療都帶來了極大的困難[2]。為此,本研究對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2014年1~12月臨床分離的505株金黃色葡萄球菌標本的臨床分布及耐藥情況進行分析,為指導臨床合理使用藥物提供依據。
1.1 菌株來源 2014年1~12月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住院及門診患者送檢的各類標本,共分離得到505株金黃色葡萄球菌,排除同一患者分離的重復菌株。
1.2 儀器與試劑 采用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的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VITEK-32;藥敏紙片,青霉素、苯唑西林、慶大霉素、環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萬古霉素、紅霉素、克林霉素、利福平、復方新諾明等。
1.3 細菌的鑒定及藥敏 送檢標本接種及培養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三版)執行。按常規方法培養,根據菌落形態進行涂片染色和觸酶試驗,確定為葡萄球菌后用VITEK-32全自動微生物檢定儀進行鑒定,藥敏試驗采用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協會(CLSI)推薦的Kirby-Bauer法(K-B)紙片瓊脂擴散法按CLSI2010年版的標準判讀結果。質控菌株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9213。
1.4 MRSA檢測 選用頭孢西丁紙片,孵育24 h,抑菌環≤19 mm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即為MRSA。
1.5 分析方法 采用WHONET5.6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
2.1 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科室分布及構成比 金黃色葡萄球菌標本來自臨床各科,構成比較高的前三個科室是ICU(12.87%)、兒科(10.89%)和耳鼻喉科(10.89%)。門診患者的構成比為9.90%,排列第四,見表1。

表1 505株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臨床科室分布情況
2.2 金黃色葡萄球菌標本來源分布情況 505株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臨床標本來源以痰標本最高為170株,占33.66%,其次是其他100株(19.80%)和膿液65株(12.87%),見表2。
2.3 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年齡分布及構成比 以≤14歲、15~64歲及≥65歲這3個年齡段將患者分為兒童、成年人和老年人[3]。505株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患者中,分離率以成年人最高(47.52%),其次是老年人(34.65%),兒童最低(17.82%),見表3。
2.4 不同性別來源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分布 505株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中男性比例(69.31%)高于女性(30.69%),見表4。

表2 505株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標本來源

表3 505株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的年齡分布情況

表4 505株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的性別分布情況
2.5 MRSA的檢出情況 505株金黃色葡萄球菌中發現MRSA 29株,占28.71%,非甲氧西林敏感金黃色葡萄球菌(MSSA)72株,占71.29%。
2.6 金黃色葡萄球菌對14種抗生素的耐藥情況 在505株金黃色葡萄球菌對利奈唑胺和萬古霉素最敏感,敏感率分別為100.00%、100.00%。在505株金黃色葡萄球菌中青霉素耐藥率最高,為89.10%,其次為紅霉素,耐藥率50.50%,見表5。

表5 505株金黃色葡萄球菌對常用抗生素的耐藥結果[例(%)]
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檢出率在革蘭陽性菌中居首位[4],是院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臨床檢出率主要取決于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毒力和患者機體免疫力。本研究結果顯示ICU檢出率最高,這與許多研究結果類似[5-6]。ICU是醫院的一個特殊病區,其特點有以重癥患者為主,且病情復雜,患者的抵抗力低,患者接受人工通氣或靜脈導管植入等侵入性操作多,長期使用大量抗菌藥物、激素等,因此,發生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概率明顯高于其他病區[7]。本文中兒科的檢出率為第二,與謝強等[5]報道的類似,這與兒童抵抗力差,且與本院為三甲醫院,收治的重癥患兒比較多有關。這部分患者的治療和護理應該更加引起醫務人員重視。
痰是金黃色葡萄球菌臨床分離株的主要標本來源,這與許多的研究相符[8-9],說明金黃色葡萄球菌主要感染部位為呼吸道。本研究顯示15~64歲的成年人患者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高危人群,與呂媛等[2]報道類似,這可能與這部分患者年齡跨度大、人數多有關。另一方面提示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侵蝕性強,臨床上不能忽視這部分人的感染控制及預防。
耐藥菌株的不斷出現給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臨床治療帶來嚴峻的挑戰。近年來,國內許多醫院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進行耐藥的監測,雖然自從2010年后MRSA檢出率有所下降,但多中心研究的數據表示2013年檢出率仍有45.2%[10]。本研究的MRSA的檢出率為28.71%,低于2011-2012年度衛生部全國細菌監測網報道的檢出率(54.5%)[2],稍低于2013年海口地區的MRSA檢出率(34.4%)[9],說明2014年本院對控制細菌耐藥性所采取的措施取得了有效的進展。
本研究表明,本院臨床分離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對萬古霉素、利奈唑胺、呋喃妥因、莫西沙星的耐藥率分別為0、0、3.96%和7.92%,說明這些藥物仍然是有效的抗感染治療藥物,這與國內許多文獻結論類似[11-12]。青霉素、紅霉素、克林霉素、復方新諾明耐藥率高的原因,可能是標本多數都來源于海南省這個醫療水平不發達的地區,這些患者通常都是接受這類常見且便宜的抗生素治療或是臨床上不合理使用所造成的。在抗菌藥物體外敏感試驗的比較中表明,萬古霉素是敏感率較高的藥物[13],這可能與其在臨床嚴格控制使用有關。
綜上所述,雖然本院在MRSA的控制上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抗菌藥物合理的應用與管理仍任重道遠。抗菌藥物選擇性壓力是細菌產生耐藥性的主要原因,所以合理、謹慎地使用抗菌藥物是很重要的。為此需要做到嚴格掌握抗生素應用指征,只有當確實需要時才使用,使用的抗生素必須適用于治療的疾病,且需足療程足劑量治療,即使患者感覺有所好轉,也要完成治療療程;加強預防和控制感染;加強對耐藥性的跟蹤和實驗室能力,實驗室應做好檢測,并根據耐藥性變遷及時與臨床溝通,并指導臨床用藥。
本文通過對醫院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標本藥敏試驗結果分析,探討了其臨床分布特征和耐藥性情況,并為指導臨床治療或預防性用藥提供建議。同時,加強耐藥菌的監測并合理使用抗生素,對減緩耐藥菌的產生、有效控制院內感染具有重要意義。
[1] Laupland KB,Ross T,Gregson DB.Staphylococcus aureus bloodstream infections:risk factors,outcomes,and the influence of methicillin resistance in Calgary,Canada,2000-2006[J].J Infect Dis, 2008,198(3):336-343.
[2]呂媛,李耘,薛峰,等.衛生部全國細菌耐藥監測網(Mohnarin) 2011-2012年度血流感染細菌耐藥監測報告[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4,30(3):278-288.
[3]呂媛,李耘,崔蘭卿.2010年度衛生部全國細菌耐藥監測報告:腸桿菌科細菌耐藥監測[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24): 5138-5143.
[4]鄭波,呂媛,王珊.2010年度衛生部全國細菌耐藥監測報告:革蘭陽性菌耐藥監測[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24):5128-5132.
[5]謝強,曹明杰,陳玲,等.金黃色葡萄球菌臨床分布與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25(14):3145-3146.
[6]涂建斌,饒麗華.金黃色葡萄球菌醫院感染的臨床特征及耐藥性分析[J].實用臨床醫學,2014,15(12):32-33.
[7]孫恒彪,黃敬,張婧,等.286株金黃色葡萄球菌臨床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4,35(22):3061-3063.
[8]李平.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的院內感染和耐藥性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33):223-224.
[9]陳英,林翀,王旭明,等.海口地區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海南醫學,2014,25(18):2713-2714.
[10]黃勛,鄧子德,倪語星,等.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中國專家共識[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5,14(1):1-9.
[11]蔣開龍,代作林,秦冬梅,等.醫院臨床感染性疾病常見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情況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5,36(18):2708-2710.
[12]宋玉印,李維,周德鵬,等.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在醫院的臨床分布與耐藥性研究[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5,36(9): 1213-1214.
[13]Tascini CFSLA.Comparison of teicoplanin and vancomycin in vitro activity on clinical isolates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J].J Chemother, 2012,4(24):187-190.
Clinical distribution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analysis of 505 strains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HU Hai-yan1, HUANG Yan-ni2,WU Qiang2.1.Clinical Skills Training Center,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Haikou 570102,Hainan, CHINA;2.Schoo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Laboratory Medicine,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Haikou 570102,Hainan, CHINA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clinical distribu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s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to provide guidance of clinical antibiotics.MethodsA total of 505 strains of S.aureus were collected and separated from Jan 2014 to Dec 2014 in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The isolated strains were identified by VITEK32 Automated Microbial Calibrator.The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ing was carried out by K-B disk diffusion method.The data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y WHONET5.6.ResultsThe 505 strains of S.aureus were distributed mainly in ICU(12.87%),Pediatric Department(10.89%),E.N.T Department(10.89%).The samples were mainly from sputum(33.66%).The age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S.aureus were mainly 15 to 64 years old.The infection rate of male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s(30.69%).The detection rate of methicillin-resistant S.aureus (MRSA)was 28.71%.The strains were detected not resistant to linezolid and vancomycin,but highly resistant to penicillin(89.10%).ConclusionStrengthening the monitoring of drug-resistant bacteria and using antibiotics rationally we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duce the generation of drug-resistant strains,and to control nosocomial infection.
Staphylococcus aureus;Infection;Distribution;Drug resistance
R378.1+1
A
1003—6350(2016)22—3672—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6.22.021
2016-06-24)
海南省自然科學基金(編號:20158310)
黃燕妮。E-mail:6163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