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洪玲 龐銘興 吳春梅
(廣西欽州浦北人民醫院 廣西 浦北 535300)
股骨頭壞死會使患者出現髖關節疼痛,行走困難等癥狀,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是將人工髖關節假體代替患者已發生病變的髖關節,從而解除其疼痛,恢復其關節的功能,提高其生存的質量[1]。為探討對行髖關節置換術的股骨頭壞死患者實施圍手術期整體護理的效果,我院對近幾年在我院進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30例股骨頭壞死患者進行整體護理,獲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1年1月至2015年2月期間在我院進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30例股骨頭壞死患者。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其年齡為28~75歲;其中有2例患者因外傷導致股骨頭缺血壞死,有28例患者因骨關節病變導致股骨頭壞死,有1例患者伴有紅斑狼瘡。在這些患者中,有26例患者進行了單側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有4例患者進行了雙側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
1.2.1 術前對患者進行護理的方法
1.2.1.1 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 大部分該病患者需要家人的照顧,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加之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不高,對進行手術治療有顧慮,容易產生沮喪、自卑、絕望、焦慮、恐懼的情緒,從而影響其進行治療的效果。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與其互相進行自我介紹,帶領其熟悉醫院的環境,消除其緊張的情緒[2]。根據患者的年齡、職業、文化程度有針對性地為其講解髖關節置換術的相關知識,介紹治療成功的病例,增加其對治療的信心。讓患者的家屬多陪伴患者,減少其孤獨感,避免其情緒發生波動,使其順利地度過圍手術期,盡早康復。
1.2.1.2 對患者進行體位訓練 教患者學會在床上大小便,掌握深呼吸、有效咳嗽、進行股四頭肌舒縮訓練、3點支撐引體抬臀運動的方法,為其術后生活和鍛煉做好準備[3],避免其發生髖關節脫位、墜積性肺炎、尿潴留、便秘等。
1.2.1.3 協助患者做好術前準備 術前協助患者進行血電解質、肝腎功能、空腹血糖、凝血時間、心電圖、胸片等檢查。術前為患者備皮。
1.2.2 術后對患者進行護理的方法
1.2.2.1 對患者進行體位護理 術后讓患者去枕平臥6個小時,在其兩腿間放置梯形枕,在其膝部墊一個薄軟枕,防止其髖部內收、外旋,使其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術后一天讓患者取半臥位,不可讓其取患側臥位。在患者取健側臥位時,在其兩腿間夾一個軟枕,保持其患肢處于外展位,避免其過度屈髖或髖部內收。
1.2.2.2 對患者進行引流護理 保持患者的引流管固定、通暢,防止其引流管扭曲、折疊或堵塞,每2個小時擠管1次。注意觀察患者引流液的性質、顏色、量。如發現患者引流液的流速過快(>100 ml/h),立即通知醫生,并配合醫生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理。術后24~48個小時,若患者的引流量<50 ml,即可為其拔管。
1.2.2.3 對患者進行疼痛護理 術后疼痛不僅會使患者難以耐受,而且會降低其機體的免疫能力,增加其發生感染的幾率,影響其術后康復的速度和效果[5]。護理人員和患者的家屬應多與患者進行溝通,并讓其通過看電視、聽音樂等方式分散其對疼痛的注意力,減輕其疼痛感。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患者疼痛的程度,為VAS評分>5分的患者使用鹽酸曲馬多片或靜脈滴注噴他佐辛、地佐辛等進行治療減輕其疼痛的程度。
1.2.2.4 對患者進行預防并發癥的護理 密切觀察患者患肢的活動情況、肢端動脈的波動情況、是否有深靜脈血栓形成及患肢皮膚的色澤、溫度,詢問其對患肢的感覺。觀察患者是否出現突發呼吸困難、胸痛、咳嗽等癥狀,防止其發生肺栓塞。注意觀察患者的切口是否發生了紅、腫、熱、痛等癥狀,保持切口和敷料的清潔、干燥,及時為其更換敷料,以免其發生關節感染,影響其進行治療的效果,增加其痛苦和經濟負擔[4]。在本次研究中,有1例患者在術后第四天出現了植入物排異反應,切口敷料有較多的滲出物,引流出較多的混濁液體。對該名患者進行切口清創、負壓封閉引流術、切口二次縫合,并使用萬古霉素進行治療后,其身體痊愈,出院。
1.2.2.5 協助患者進行功能鍛煉 術后1~2天,由責任護士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及自理能力,讓其做靜力收縮患肢肌肉、活動遠端關節的運動。讓患者進行踝關節主動背伸、跖屈運動及股四頭肌、腘繩肌訓練,每個動作保持5~10秒后,放松身體。術后3~5天,主要訓練患者患肢的肌肉力量,恢復其髖關節和膝關節的活動度。讓患者進行直腿抬高、屈髖(幅度不宜過大)、屈膝、伸直髖關節及髖部外展訓練,進行鍛煉時,以患者不感到疲勞為宜。術后6天~3個月,讓患者在進行髖關節活動鍛煉和加強股四頭肌力量訓練的同時,做下床和步態訓練。指導患者從臥位變換到坐位、從坐位變換到站位、從站位到進行走的訓練。讓患者在行走時堅持“健肢在前先行、患肢跟上、拐杖隨后”的原則。讓患者在上樓梯和下樓梯時,遵循“健肢先上,患肢先下”的原則[6]。
1.2.2.6 對患者進行出院指導 1)讓患者在術后2~3個月內避免取患側臥位。在患者取健側臥位時,使用枕頭分隔其雙下肢,屈髖幅度不宜過大,避免其雙下肢交叉。囑咐患者不要坐低矮的沙發和凳子,在取坐位時不要將身體前傾,不彎腰撿地上的東西,不屈膝坐在床上。術后6個月內,讓患者避免做患肢內收和內旋的動作,不做跳躍、快跑等運動,以免磨損人工關節或對人工關節造成過大的壓力[7]。2)讓患者多食用魚、肉、蛋、奶、綠葉蔬菜、黑木耳等富含蛋白質、維生素、鈣、鐵的食物。3)告知患者在術后3個月、6個月、1年到醫院進行復查。以后每半年回醫院復查1次。讓患者在發生患肢脹痛、肢體位置異常、感覺髖關節脫臼及髖關節局部出現紅、腫、熱、痛的癥狀時,及時到醫院就診。
在這些患者中,有29例患者的切口甲級愈合。有1例患者出現了植入物排異反應,其引流物增多。對該患者進行切口清創、負壓封閉引流術、切口二次縫合,并使用萬古霉素進行治療后,其身體痊愈,出院。
髖關節置換術是治療股骨頭壞死的有效方法。但使用該方法進行治療的患者術后易發生并發癥及假體脫位等情況,嚴重影響其治療的效果。同時,患者在術后需要通過康復鍛煉來促進其患肢功能的恢復。因此,對行髖關節置換術的股骨頭壞死患者實施圍手術期的有效護理是保證其治療效果的關鍵。在本次研究中,我們對行髖關節置換術的股骨頭壞死患者在其圍手術期實施了整體護理,針對其在不同階段的需求采取了不同的護理措施, 保證了其手術治療的效果, 提高了其生存質量[8]。
總之,對行髖關節置換術的股骨頭壞死患者實施圍手術期整體護理的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