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娟+董亮+劉萍+朱偉民+顧昊+陳凌
摘 要 家庭醫生制度是上海醫改的重要內容,依據國際標準,每名全科醫生可以為2000~3000人提供醫療服務。全科醫生數量和質量上的不足已是公認的事實。本文對上海市閔行區莘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利用信息化手段推進家庭醫生責任制工作的實踐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看出,以健康檔案為核心的衛生信息化建設可以提高健康服務效率、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的能力與水平,是推進家庭醫生責任制發展的重要工具和助手。
關鍵詞 信息化 家庭醫生 衛生服務模式
中圖分類號:R19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6)02-0014-03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the promotion of the family doctor responsibility system service relying o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ANG Yajuan, DONG Liang, LIU Ping, ZHU Weiming, GU Hao, CHEN Lin*
(Xinzhu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199, China)
ABSTRACT The family doctor system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Shanghai medical and health reform.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every family doctor can provide the medical service for 2 000-3 000 persons.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the family doctors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 f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actice that Xinzhu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promotes the family doctor responsibility system work by the use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eans, which can be seen that the health archives as the core of the health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health service and the service ability of the primar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and is an important tool and assista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mily doctor responsibility system.
KEY WORDS informatization; family doctor; health service mode
家庭醫生是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被稱為全科醫生[1-2]。國外社區衛生服務比較發達的國家或地區,如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古巴等國,都已開展了家庭醫生服務模式[3-4],普遍建立了家庭醫生與社區居民固定式、契約式的醫患關系。家庭醫生制服務是上海醫改的重要內容,旨在探索在全科團隊服務和網格化管理的基礎上,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依托,以全科醫師擔任的家庭醫生為核心,以轄區常住人口為對象,以社區各類資源作為家庭醫生的后盾,提供全過程的健康管理[5]。
依據國際標準,每名全科醫生可以為2000~3000人提供醫療服務。按照國際最低標準測算,我國城市的5億人口需要至少16萬名全科醫生。但是,目前我國全科醫生不足4000人,無法滿足居民對于基本醫療服務的需要[6]。
信息化能提高健康服務效率、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的能力與水平,從而使醫療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是克服家庭醫生數量少、緩解居民"看病難"的有效途徑和有力支撐。
近年來,上海市閔行區也在衛生信息化工作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2012年,根據《上海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等文件精神,閔行區將“開展家庭醫生制服務”作為區政府實事項目。莘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按照閔行區開展家庭醫生制服務試點工作的有關精神和統一部署,建立了以全科醫生為主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依托,簽約家庭為基礎,結果為導向的家庭醫生責任制服務。并且依托信息化轉變社區衛生服務模式,建立考核機制、完善服務內容,對家庭醫生責任制服務的推進進行了大量的實踐。
1 網絡情況
2008年,閔行區率先為社區居民建立了電子健康檔案。并以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為核心,構建了基于云計算模式的閔行區區域衛生信息平臺。信息化手段的普遍應用使有限的醫療資源和巨大的服務需求成為可能,中心在推進家庭醫生責任制的實踐中,利用信息化系統取得了成效。截至2014年12月31日,中心已完成簽約185 742人,簽約率達68%,同期簽約維護率達67%。
中心依據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以下簡稱“衛計委”)的統一部署,建立了信息網絡系統,覆蓋了包括區衛計委、醫療機構、專業站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衛生室、居(村)委等在內的信息網絡,涵蓋了醫療服務、績效考核、婦幼保健、慢性病管理、合作醫療、健康檔案、學校健康管理、醫療急救管理、冷鏈監管等18大系統、180多個業務功能模塊,形成了互聯互通、資源共享、規范統一的衛生信息平臺。閔行區還通過為社區居民發放健康卡,為醫務人員建立績效卡,形成“二卡制”管理,實時記錄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管理全過程的信息,實時采集和記錄居民的健康數據,實時監控工作質量,實現連續、動態、全程管理居民健康信息,同時以此為基礎建立績效評價體系,控制衛生成本,提高衛生資源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