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婷?謝婕?陳書星?謝欣欣

摘 要:在旅游決策和旅游行為理論中,旅游感知形象是影響潛在旅游者做出旅游目的地選擇的重要因素。廣州南沙濕地資源豐富,開展濕地生態旅游資源條件十分優越,文章主要總結廣州南沙濕地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借鑒日本濕地生態旅游管理具體對策,在此基礎上提出提升南沙濕地旅游感知形象的策略。
關鍵詞:旅游感知形象;南沙濕地;策略
旅游感知形象是旅游者和潛在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的總體地域性認知和體驗所產生的主觀評價的總和,是旅游目的地特征在旅游者和潛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印象反映[1]。旅游感知形象極為重要,潛在旅游者選擇目的地過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形象。[2]
南沙濕地公園作為廣州之“腎”,是珠三角地區為數不多的大面積濕地之一,具有極大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價值。本文章筆者重點探討提升南沙濕地旅游感知形象策略,以期促進廣州南沙濕地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
一、南沙濕地旅游資源現狀分析
(一) 濕地概況
南沙濕地地處廣州最南端珠江四大口門出海口交匯處,總面積約10000畝,是珠三角地區保存較為完整、保護較為有力、生態較為良好的河口濕地,是候鳥的重要遷徙路線之一。
(二)濕地旅游資源類型多樣
南沙濕地代表性旅游資源主要有生物資源、水域風光等。南沙濕地因位于珠江四大口門交匯處,處于咸淡水混合狀態,為生態系統的物種提供了良好的繁衍和棲息地,生物資源豐富多樣,珍稀物種多。(見表1)
(三)南沙濕地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1.濕地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善
交通主干線前往南沙濕地的路況差,道路多是雙向單行的舊道。景區的停車場設置空間不足,可承受車流量較小。旅游者咨詢服務、醫療服務、餐飲服務等設施不能滿足旅游者需求。
2.管理不善
特別人士通道的人性化服務欠缺,解說系統不明確,游客講解服務欠缺。整治環衛工作不到位,游覽區內大量換季枯敗植物及漂浮垃圾無及時處理、原野步行區內垃圾箱配備不足且設置位置距離旅游者休憩區域較遠,殘留部分旅游者餐飲垃圾。
3.發展資金投入不足
由于經濟制約等原因,景區工作人員缺乏濕地生態旅游管理的培訓導致濕地保護區的管理工作不力,缺乏濕地旅游專業經營管理人才,濕地學堂及科普知識展示長廊等解說系統簡陋,沒有充分體現南沙濕地科普教育價值。
4.濕地旅游產品缺乏特色
南沙濕地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利用尚處于初始狀態,主要提供景觀類旅游產品,互動性旅游產品不多。公園景觀設計存在城市濕地公園景觀過度公園化、景觀同質化、地域文化缺位的現象,與其他城市濕地公園景觀風貌雷同、在景觀的文化屬性上忽略了融入南沙社區傳統地域文化元素。
5.存在捆綁銷售
南沙濕地售票形式單一,旅游者只能購買內含兩趟電瓶車和一小時單車費用的門票。游客無法行使消費自由選擇權,導致熱衷徒步游覽濕地的旅游者不滿公園門票銷售方式。
二、日本濕地公園管理啟示
(一)政府高度重視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和環境教育
日本各級地方政府是管理濕地和周邊地區的行政機構,通過多個公共服務部門貫徹執行濕地管理政策。各級政府是通過投資設立自然保護區、國立公園等環境保護項目完成對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同時,日本有系統的法律制度來保護濕地在內的整個自然環境。
為提高公眾環保意識和鼓勵人們參與濕地保護活動,政府在漫湖、厚岸湖等拉姆薩爾重要濕地建立了水禽和濕地觀察中心,為公眾提供相關的信息和近距離感受觀察濕地生物多樣性的設施。[4]公園定期舉辦不同形式的觀鳥大賽、攝影大賽等,培育群眾親近自然、認識濕地、保護環境的情操。中小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到濕地現場進行采集標本、辨識植物、觀察鳥類等活動。日本滋賀縣20多年堅持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每年政府投入該活動的資金達3~4億日元。[5]
日本各級政府還很重視與當地民眾的交流,對于計劃實施的濕地保護項目都要組織研討會,充分征求當地民眾和相關利益者的意見確定實施方案,并鼓勵民眾參與濕地保護區的建設、經營和設施的管理及濕地保護活動設計。日本佐賀縣松蒲川河邊一6hm2田的退田還濕的規劃,政府與建設單位就組織21次研討會,征求當地居民的意見,確定最終實施方案。
(二)社會各界非常關注濕地生態環境建設
日本社會各界及市民對濕地生態環境保護非常重視,一些民間社會團體在濕地保護中發揮重要作用。位于北海道釧路濕地公園成立民間的全國聯絡理事會,成員來自社會各界,負責濕地的保護、研究與合理開發利用,與社會各界進行溝通交流。其中,釧路濕原再生公眾警示行動計劃的主要目標是從2005年開始至2009年通過釧路廣播電臺、網站等發布自然信息、并通過樂器演奏、展覽、講座等形式,使民眾有更多的機會學習和體驗濕地自然風光。日本的霧多布市濕地是由個人、社會慈善機構和大公司捐助的非營利基金會組織進行管理。位于東京灣的野鳥濕地公園只有10多個專職管理人員,但擁有50多位志愿者,在濕地公園的對外宣傳、教育和培訓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5]
(三)重視濕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信息采集與研究
從1973年開始,環境省每5年要進行一次全國范圍內的自然環境保全基礎調查,積累大量的寶貴數據。大量的人員包括各級地方政府、研究人員、專家和全國的志愿者參與調查的實施。日本在生物多樣性信息的采集和保護中十分注重新技術的采用,其中采用遙感技術,利用衛星跟蹤系統追蹤、觀察鳥類遷徙路線,獲得相關的第一手數據為政府科學劃定環境保護區的區域界線和為遷徙鳥類制定長期保護計劃提供數據支持。[4]
三、提升南沙濕地旅游感知形象的策略
(一)完善旅游基礎設施
完善南沙濕地的周邊交通網,提高其可進入性。通過公共交通政府部門促進:設置生態均衡制度和運營“生態旅游巴士”。增設游客咨詢、醫療服務、餐飲服務中心。加強濕地公園基礎設施和展覽設施的建設,改善濕地公園里現有設施,力求將學習環境保護知識與欣賞自然生態風光融為一體,使旅游者更容易接近自然與之和諧共處。
(二)加大濕地保護的投入力度
資金不足是南沙濕地保護與管理工作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政府應加大對濕地保護與合法利用的財政投入,設立濕地保護專項基金,并進一步拓寬濕地公園的投資主體和融資渠道。政府應提供優惠的政策條件,吸引社會和企業參與濕地公園的建設。
(三)加強環境教育與宣傳,提高全民濕地保護意識
社會普遍缺乏濕地的有關知識和濕地保護意識,加強環境教育提高旅游者對濕地保護的興趣與理解是十分重要的。南沙濕地應努力創造更多旅游者了解濕地的機會,完善現有的濕地學堂建設,在特定區域設立動植物標本室;舉辦各種自然主題展覽、講座;印刷、出版各種有關保護濕地的宣傳冊、幻燈片等材料并且廣泛深入地開展各種環保主題活動,為南沙濕地環保宣傳教育的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
完善科研基地和青少年生態環保教育基地建設,主動與教育部門聯系,共同制定培訓計劃和時間表,安排中小學生到南沙濕地環保教育中心參觀、學習。同時,無償為大學生提供學習場所通過有著豐富經驗和學識的解說員生動科學的解說與教學,來推動環境科普宣傳的進行;另一方面,主動與國內外有關部門和組織合作與交流,定期共同為濕地保護區工作人員及從事教育與科研的學者提供濕地培訓課程。將相關的動植物資源、環保教育等方案的數據信息進行匯總形成一個數據信息系統,且將其面向大眾,服務于全社會。
(四)重視社區民眾的廣泛參與
重視濕地生態旅游經濟收入,為南沙社區居民提供平等的旅游就業崗位和商業機會,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采取有效措施保證濕地生態旅游給南沙社區居民帶來福利效應,社區居民對濕地生態旅游的支持力度就會持續長久,對前往濕地的旅游者的態度也將是友好和熱情的。
(五)打造南沙濕地觀鳥旅游區
培育專業人才及志愿者隊伍。南沙濕地觀鳥旅游人才匱乏,需要培育一支觀鳥旅游專業人才隊伍指導旅游者的認知、觀賞。南沙濕地公園可以在愛鳥協會、高等院校、企事業單位中征招志愿者。加強營銷宣傳,注重觀鳥信息發布。南沙濕地打造觀鳥勝地可以借助新媒體及濕地網站加大對珍稀鳥類及觀鳥線路的宣傳,讓觀鳥旅游者慕名而來,滿意而歸;條件成熟時可以在每年冬季,根據候鳥遷徙情況舉辦觀鳥比賽,進一步提升其知名度與美譽度。
(六)創新濕地生態旅游產品
積極與大眾化的地方媒介合作,在地方報紙旅游瀏覽開辟專欄、通過地方電臺宣傳濕地保護以及網絡等其他公共設施向旅游者提供濕地的一般性常識與旅游信息。組織系列社會教育活動如濕地網絡學習、濕地生態體驗、戶外學習、影片觀賞等,具體如濕地生態保育學習營、濕地資源探尋生態之旅、南沙濕地青少年探索營、南沙濕地公園暑期兒童生態體驗營等。[6]開展親子濕地之旅、設計多種簡易有趣形式的參與項目,利用當地資源完成一些小藝術創作。開發呈現南沙社區文化民俗特色的假日濕地旅游活動,建立熟知南沙地方歷史、文化和服務設施的志愿者導游團隊介紹當地歷史及文化習俗,滿足不同興趣旅游者的要求,有助于旅游者加深對南沙的了解,實現濕地保護目標。
參考文獻:
[1]周娟.旅游感知形象與旅游地形象塑造.[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6).18(3)
[2]郭英之.旅游感知形象研究綜述[J].經濟地理.2003.3,23(2).
[3]莊大昌.廣州市南沙濕地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模式研究[J].廣東商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產業觀察:127-128
[4]李鴻敏.日本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的經驗與啟示[J].生態環境.2008.10
[5]駱林川.新、馬、日、港濕地公園考察收獲與啟示[J].濕地科學.2004.9,2(3)
[6]王民.楊敏.王婧博.史海珍.港臺地區自然保護區管理和環境科普情況介紹.[J]科普之頁2012,11